劉蕊
【摘 要】人們喜歡讀圖,因為圖片與文字處理相比,更直觀、更形象、更通俗也更明白,讀起來省時、省力。但事物總是具有一定的兩面性,圖象在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具有一定弊端。本文對讀圖時代視覺傳播的利弊進行分析,以期使圖像與文字相結合,更好地實現圖文并茂。
【關鍵詞】讀圖時代;天氣圖;視覺疲憊;圖片符號
真正的“讀圖時代”是在遠古,當人類文明剛開始萌芽,還未出現文字,人們用圖畫來表達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圖畫的“優勢”不言而喻——它可以超越時空距離、跨越地域界限,使人類擁有一種共同的語言,讀圖已經成為風尚。
1 讀圖時代圖像顯著的作用和特點
直面“讀圖時代”,新聞傳播在內容、形式、規模、效率方面等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網絡新聞傳播中“讀圖”作用表現得尤為突出。圖片傳播具有信息接受的高效性,實驗表明人對圖形、符號的反應與記憶有著較大差異,其中對圖像所傳達的豐富信息接受得最為充分,并保持最長時間的記憶。圖片在傳播過程中具有直接性,更便于理解,并且不受讀者區域語言和民族語言以及大眾文化水平高低的局限,是人類文化傳播中都能讀懂的一種共同語言。圖片便于閱讀,受眾們對網頁中圖片的閱讀速度要遠遠快于對文字的閱讀。因此,我們應從更廣和更深的層面探討“讀圖時代”網絡新聞傳播中圖片的運用,探討讀圖時代的新聞發展應何去何從。
2 天氣圖的誕生
就說天氣圖,世界上第一張天氣圖誕生于1820年。但是天氣預報業務更多時候是伴隨著戰爭而發展的。
1854年11月,英法聯合艦隊在黑海上和俄軍決戰,可是出師未捷,英法聯合艦隊就遭到了一場強風暴的襲擊,幾乎全軍覆沒。事后,巴黎天文臺臺長勒弗里埃受命調查這次強風暴過程。他依次把同一時間的各地氣象情況填寫在一張圖上,經分析發現此次風暴在經過歐洲,到達聯軍艦隊所在地的前一兩天,西班牙和法國西部已受其影響。也就是說,如果當時注意到這一現象,這場災難是可以避免的。1855年3月,勒弗里埃正式向法國科學院提出建議,由政府組織氣象觀測網,并將觀測資料集中起來進行分析,繪制天氣圖。1856年,法國首先開始了天氣預報的業務工作。此后,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陸續建立起了氣象站網,開展天氣預報工作。天氣預報在1875年4月1日首次刊登在倫敦的《泰晤士報》上,這也是天氣預報第一次刊登在主流報刊上。
普遍認為,現代天氣預報開始于天氣圖的誕生,氣象工作者依靠天氣圖根據經驗和固有的理論基礎對天氣的發展變化過程加以分析和描述,從而對未來天氣進行預報,雖然預報仍然與經驗和個人的主觀判斷也是一種概率問題,但是基于天氣圖出發的分析手段使天氣預報技巧大大提升。
隨著天氣預報的不斷迅猛發展,氣象觀測站點數量更多,覆蓋面更廣。以中國為例,根據統計,全國氣象觀測站數量達到2423個。這樣就會使繪制出的天氣圖更接近真實大氣的運動;加之衛星遙感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形成多套資料之間的對比分析,使得這種基于天氣圖的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比如24小時降水量圖,圖中反應當前降水呈現什么規律和特點,哪些區域需要做好防洪預案;全國最低、最高氣溫圖。在天氣預報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符號,這些符號都是用來表示天氣狀況的,他們都有特定的含義,氣溫是大氣的溫度,氣溫的日變化規律為:一天中氣溫最高值出現在午后2時左右,一天中氣溫最低值出現在日出前后.氣溫日較差等于一天中最高氣溫減去一天中最低氣溫.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之差,稱為氣溫年較差,是劃分氣候類型的重要依據.我們只有認識各種天氣符號,才能看懂天氣預報,才能為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服務;還有衛星云圖的識讀方法:根據顏色來判斷天氣情況1.白色代表云層,白色越白,表示云層越厚;2.綠色代表陸地;3.藍色代表海洋;4.黃色代表沙塵暴等等。天氣圖像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加上配樂,解說,理解的難度大大降低。“讀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人們更多地將圖像體驗與精神感覺體驗相交織,并將它滲透于生活的點滴之中。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媒體,為了能在第一時間以最直接的形式向受眾傳遞信息,都大量地采用圖片。而受眾對于圖像信息的依賴感與日俱增,這樣閱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已漸漸轉變成了“讀圖”形式,讀圖時代的圖像,降低了文化傳播的門檻這是文字所無法比擬的。
3 對讀圖時代的冷思考
人們喜歡讀圖,因為圖片更直觀、更形象、更通俗也更明白,讀起來省時、省力。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夏學鑾教授認為,一些成年人喜歡讀圖主要是因為現代生活過于緊張,人們沒有耐心去處理高深的文字。有研究表明,人們讀圖和讀書時大腦進行的信息加工過程不同,文字是高度凝練的,處理起來比較復雜,處理過程中會調動更多的大腦潛能,而對圖片處理只是簡單的信息加工過程。[1]但事物總是具有一定的兩面性,圖象在給我們帶來種種好處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弊端。
3.1 圖片刺激感覺神經失去認知
從認知的角度講,圖像是直觀的刺激,不需要認知和理解力的參與便可接受,這就意味著對認知能力的剝奪。我們每天都要從客觀世界獲得各種各樣的刺激,這些刺激之所以會成為我們的經驗,并積累成我們的智慧,是因為我們在受到這些刺激時,并不只是消極地產生反射,還要通過認知和理解來組織和把握這些刺激,使之整合成為有序的、有意義的經驗,成為記憶和思維的材料。但圖片使我們把感覺神經的刺激當作現成的、已經組織成整體的經驗,從而使我們失去了認知、理解和整合對象的需要。[2]圖象文明到底是歷史的進步還是文明的倒退?非文字化“產生了物質社會特有的“圖像文明”,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被最大程度地圖像化。電影、電視自不必說了,連小說、評論亦加入了圖像文明的行列,利用大量圖片來吸引讀者。即使是四大名著,也被不由分說地“漫畫“了。現實世界的圖像文明越是五彩繽紛,消費大眾越是寄望于淺白易懂的文化工業產品中逃避現實,消磨掉的正是人類千萬年來培養起來的承受挫折、砥礪斗志、完善人格的精神。
3.2 視覺的疲憊和負重帶來的審美疲勞圖像
圖象,代表各種人為制造的形象。圖像的泛濫意味著導致各種人為形象的蜂擁而至。從人趨近形象到形象逼近人,這個轉變是由于大量的機械復制成為可能,由于我們越來越生存于一個人為的符號化的社會之中,形象對人的包圍和追蹤便是一個不可遏制的趨勢和普通的日常生活景觀。
種種視覺花樣的轟炸,反倒使得人為的刻意的形象失去了震撼力和沖擊力,在其視覺刺激無所不在的同時,在不斷強化視覺刺激效果的同時,它也在鈍化乃至麻痹了人們對種種新奇獨特形象的視覺反應,使人們對它視而不見,甚至出現了冷淡、無動于衷的現象。
總而言之,讀圖時代給我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帶來了極大的轉變,圖片符號和文字符號的關系可謂錯綜復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符號都有其剩余和局限,只有充分衡量二者的利弊關系,將圖片的直觀效果和文字的意蘊相結合,才能實現圖文并茂的共贏。
【參考文獻】
[1]龍迪勇.圖像敘事與文字敘事——故事畫中的圖像與文本[J].江西社會科學,2008(03).
[2]曾軍,陳瑜.傳媒時代的學術生產——“讀圖時代”批判[J].探索與爭鳴,2008(03).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