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桂連
廣西岑溪市中醫醫院,廣西岑溪 543200
?
甲鈷胺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作用
鄧桂連
廣西岑溪市中醫醫院,廣西岑溪543200
目的探究甲鈷胺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的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來自于該院2013年4月—2016年5月這一期間,并采用抽簽的方式將其分為2組,對照組采用飲食控制、服用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等方法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前提下,加用500 μg的甲鈷胺與250 mL的生理鹽水進行靜脈滴注,1次/d。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有效率比對照組高(96.7%VS 52.6%),(P<0.05);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前腓總神經MVCV與SNCV變化得到顯著提高,且觀察組患者的提高幅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甲鈷胺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充分改善,促使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明顯增加,不良反應較低,在臨床上具有推廣與應用價值。
甲鈷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影響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一種常見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具有發病率較高、病變涉及范圍較廣的特點,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殘的關鍵因素,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通常表現為部分神經、周圍神經以及自主神經的病變[1]。主要特征是感覺神經受累較早,肢體出現麻木與疼痛,病情遷延導致患者的致殘率較高,對患者的健康與生活質量具有直接的影響,所以,積極尋找一種高效的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方法十分必要[2]。該研究對61例糖尿病周圍神經變病患者采用甲鈷胺治療,獲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的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來自于該院2013年4月—2016年5月這一期間,納入標準:全部患者都滿足世界衛生組織糖尿病診斷標準,且伴隨四肢感覺異常以及麻木等,存在刀割般疼痛;腱反射明顯降低或徹底消失;足背動脈搏動較正常;通過肌電圖檢查結果顯示正中神經與腓神經存在傳導障礙;將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有效排除。并采用抽簽的方式將其分為2組,觀察組61例患者中,有男性36例,占59.02%,女性25例,占40.98%,最小年齡43歲,最大年齡74歲,平均年齡(62.5±1.2)歲,最短病程6年,最長病程19年,糖化血紅蛋白水平(9.0±2.9)%。對照組57例中,有男性30例,占52.63%,女性患者27例,占47.37%,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73歲,平均年齡(60.8±2.3)歲,最短病程5年,最長病程20年,糖化血紅蛋白水平(9.1±2.8)%。
兩組患者性別等基本資料的對比,經統計學分析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控制飲食、服用降糖藥或者注射胰島素等方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甲鈷胺(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5602,2010-09-30)治療,采用500 μg甲鈷胺與250 mL的生理鹽水混合進行靜脈滴注,1次/d,持續28 d。對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癥狀和體征的變化情況密切觀察,對患者的血糖與肝腎功能進行檢測,采用DISA-1500肌電儀對腓總神經傳統速度進行檢測,主要包括兩類,一類為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另一類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
1.3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表現為患者經過治療后,癥狀充分消失或顯著改善,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NCV)提高超過5 m/s,還可能恢復到標準水平;有效表現為患者經過治療后癥狀有所緩解,肌電圖(NCV)比治療前提高不足5 m/s;無效表現為治療后癥狀及肌電圖沒有變化。
1.4統計方法
該組研究中全部數據都選擇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對比分析
觀察組患者經過治療后,顯效41例,占67.2%,有效18例,占29.5%,有效率為96.7%,對照組患者經過治療后,顯效9例,占15.8%,有效21例,占36.8%,有效率為96.7%,觀察組的有效率明顯大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對比分析[n(%)]
2.2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腓總神經MVCV與SNCV變化的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腓總神經MVCV與SNCV變化的對比,經統計學分析表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前腓總神經MVCV與SNCV變化得到顯著提高,但觀察組患者的提高幅度明顯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腓總神經MVCV與SNCV變化的對比[(±s),m/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腓總神經MVCV與SNCV變化的對比[(±s),m/s]
糖尿病神經病變主要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較為常見,病情相對較隱匿,發展速度較慢。伴隨疾病病程的延長,患者年齡的增大,糖化血紅蛋白的不斷提高,患病率也會越來越高[3-4]。主要病因與發病機制還不夠明確,現階段,通常認為糖代謝異常與血管性異常是引發周圍神經以及自主神經等受損的關鍵因素。因為血糖升高會導致多元醇通路激活,致使肌醇受損,引發Na+-K+-ATP酶的二酰甘油濃度明顯變弱,而此酶缺失,是軸突變性與脫髓鞘的關鍵因素。代謝障礙會導致糖基化過度的情況出現,最后導致平滑肌細胞明顯增殖,神經中樞血管出現硬化的可能,神經生長因子顯著降低,致使脂質氧化過度;氧化應激反應提高以及脂肪酸代謝變化等癥狀[4-5]。糖尿病神經病理學檢查結果表明,病理變化表現為軸突萎縮變性,嚴重時可能消失,髓鞘出現階段性的皺縮或者是脫髓鞘。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主要采用控制血糖為核心,并進行營養神經,使循環得到有效改善等相關藥物治療。甲鈷胺作為甲基化的維生素B12,由于在中央鈷分子與甲基基團結合在一起,能夠在物質的甲基轉換中產生作用,和維生素B12對比,甲基B12在外周神經中具有較高的含量,能夠在神經細胞內直接轉運,同時,借助甲基的作用,對軸漿蛋白質、血旺細胞以及卵磷脂的合成具有刺激作用,使髓鞘有效恢復,使軸突受損范圍有效再生,對神經傳導速度具有改善作用[6]。甲鈷胺作為蛋氨酸合成的一種輔酶,此酶對神經細胞內組成軸突結構蛋白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有學者認為,現階段,臨床上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藥物,如尼莫地平具有改善微循環的作用,B族維生素具有營養周圍神經的作用,抗氧化應激藥物具有改善代謝異常的作用等[7]。該研究結果表明:與服用降壓藥物等治療方法相比,采用甲鈷胺能夠使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癥狀充分改善,促使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明顯增加,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
總而言之,甲鈷胺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充分改善,促使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明顯增加,不良反應較低,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中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也是對其治療有發展前景的藥物,在臨床上具有推廣與應用價值。
[1]鄒立華,李惠,陳小丹,等.甲鈷胺聯合α-硫辛酸、血府逐瘀膠囊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2(3):269-270.
[2]陳麗,梁鳳霞,陳瑞,等."標本配穴"針灸結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4,22(4):178-181.
[3]宗海軍,唐梅.甲鈷胺聯合加巴噴丁或普瑞巴林治療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的比較[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 (3):210-212.
[4]趙燕,李玲,李應宏.血栓通聯合天麻素及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7):20-22.
[5]余正,李海濤.甲鈷胺聯合血栓通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9):75-79.
[6]王鳳艷,段卉娣,唐曉何,等.銀丹心腦通軟膠囊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2(2):203-204.
[7]宋春宇,王中京,趙湜,等.甲鈷胺聯合α-硫辛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對神經電生理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5,36 (11):1754-1757.
R59
A
1672-4062(2016)09(a)-0027-02
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7.027
2016-06-12)
鄧桂連(1981.1-),女,壯族,廣西岑溪人,本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