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錢新燕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寧德市醫院,福建寧德 352100
?
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護理
陳莉,錢新燕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寧德市醫院,福建寧德352100
目的總結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發生的原因,根據發生原因提出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并評價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4月該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眼病患者臨床資料,整理并分析糖尿病眼病并發低血糖的原因。根據并發癥原因及患者個體特點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并對比護理前后血糖水平變化。 結果27例糖尿病眼病并發低血糖患者,系日常飲食不規律、擅自采取饑餓療法和胰島素劑量使用不當分別占到原因的37.0%、25.9% 和29.6%。經有效護理干預后,空腹血糖水平恢復至(4.55+0.31)mmol/L,血糖控制率88.9%。 結論低血糖是糖尿病眼病患者高發的并發癥類型,與擅自打亂飲食規律、胰島素劑量調整不當等主觀因素有著直接的關系。強化患者對糖尿病并發癥的認識,嚴格遵醫囑使用胰島素是減少低血糖的關鍵,對此患者本身及眼科醫生均應有所認知,多管齊下做好糖尿病眼病并發癥的預防。
糖尿病眼病;低血糖;原因;護理
糖尿病極易并發眼、神經、腎臟、心血管等疾病[1],糖尿病眼病是糖尿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不過該病容易誘發低血糖反應也一直為臨床所關注,分析糖尿病眼病并發低血糖的原因,對更好預防和治療該病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2]。該文選取2014年5月—2015 年4月120例糖尿病眼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總結其中并發低血糖的原因及類型,旨在為有效護理提供一定的參考,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4年5月—2015年4月該院接收的120例糖尿病眼病患者,其中糖尿病診斷依據WHO 1999年推薦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經眼科檢查確診為糖尿病眼病。60例患者,男性64例,女性56例;年齡48~72歲,平均年齡(62.4±3.2)歲;病程3~8年,平均病程(4.42±1.26)年。治療方式:胰島素注射94例,口服藥物26例。根據“2009年糖尿病專科十大安全目標”關于低血糖的診斷標準,27例確診為低血糖反應,占總例數的22.5%。
1.2低血糖反應診斷
自主(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冷汗、眩暈等,經血糖檢測為低血糖反應,滿足糖尿病專科十大安全目標。
1.3研究方法
回顧性分析120例糖尿病眼病患者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病程、病史、家族史、用藥史及血糖水平等,采取詢問和查閱病歷資料等形式進行。重點對27例并發低血糖反應病例一般資料、并發癥原因、并發次數及幾率、干預情況等進行了解,總結歸納并發癥原因類型,并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評價護理效果。
1.4觀察指標
選擇護理前后空腹血糖水平、護理后低血糖復發率等指標進行對比。
1.5臨床療效評價
顯效:糖尿病及糖尿病眼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血糖水平趨于正常;有效:糖尿病及糖尿病眼病癥狀較護理前明顯減輕,視力水平較治療前有一定的改善,血糖水平改善率>50%;無效:糖尿病及糖尿病眼病癥狀未見改善,或病情有惡化。
1.6統計方法
該組需要處理的數據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形式表示,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低血糖發生原因
27例糖尿病眼病并發低血糖的原因類型中,系日常飲食不規律所致10例,占37.0%;擅自采取饑餓療法的為7例,占25.9%;胰島素使用不當或劑量調整不及時的有8例,占29.6%,三者合計占總例數的92.6%。見表1。

表1 27例糖尿病眼病患者并發低血糖原因
2.2空腹血糖、復發率及滿意度
護理干預前,27例患者空腹血糖為(3.26+0.28)mmol/L,護理滿意率為82.4%;護理干預后分別為空腹血糖(4.55±0.31)mmol/L,護理滿意率為96.3%,經統計學處理,前后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27例患者,1例出現復發,復發率3.7%。
2.3低血糖控制效果
27例患者,經護理干預后顯效11例,有效13例,無效3例,血糖控制率88.9%。
3.1關于糖尿病眼病患者并發低血糖的原因分析
該研究120例糖尿病眼病病例中27例經診斷伴低血糖反應,占比為22.5%,高于臨床統計報道水平,原因主要與樣本采集及樣本量偏少有關。從原因類型來看,日常飲食不規律、擅自采取饑餓療法以及胰島素劑量使用不當等分別占到37.0%、25.9%和29.6%,三者合計甚至高達92.6%,充分說明以上三種原因是誘發糖尿病眼病患者并發低血糖反應的高危因素。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飲食療法是控制血糖最基礎關鍵的治療手段,定時定量的進食是維持糖尿病患者血糖最基礎的條件,然而許多患者由于飲食習慣,或其他主觀原因等擅自打亂飲食規律,以至出現低血糖反應[3]。該組27例并發低血糖患者,10例(37.0%)系飲食不規律所致,構成比例最高,需要廣大“糖友”高度重視。胰島素使用不當或劑量調整不及時是誘發低血糖反應另外一個重要因素,該研究為29.6%(9/27)。糖尿病眼病患者需要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如糖皮質激素,不過長期使用激素,在停藥后若仍延續過去的胰島素劑量,則極容易出現血糖驟然下降現象,這種胰島素劑量不及時問題在糖尿病眼病患者群中比較突出,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3.2糖尿病眼病患者預防和控制低血糖的護理措施
堅決糾正糖尿病眼病患者對低血糖并發癥的認知,嚴格遵醫囑執行治療和控制計劃。從糖尿病眼病并發低血糖反應的原因分析來看,無論是不按規律飲食,抑或胰島素劑量調整不及時、擅自進行饑餓療法等,這些都是主觀原因表現,與患者對疾病防控缺乏重視,主觀隨意性突出有直接的關系[4]。因此,預防低血糖,首要是要求患者摒棄主觀隨意性,強化對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的嚴肅性認識,認識到嚴格遵醫囑治療的重要性及擅自打亂飲食規律和胰島素劑量危險性。
密切監控患者病情,對于行眼科手術患者,在護理過程中要格外關注眼痛、頭暈、嘔吐等異常反應。指導患者正確使用降眼壓藥物,合理控制飲水量。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特別是血液、大小便和血糖情況,以此評估血糖、血壓狀況。記錄使用激素情況,對停用激素患者的胰島素劑量進行科學評估后,叮囑患者按照新的胰島素劑量服用,確保胰島素劑量合理、平衡[5]。嚴格按時餐前注射胰島素,劑量要準確,注射后30 min內必須進餐,以免發生低血糖。對病情做好觀察,胰島素可酌情減量。注射部位要經常更換,以防注射部位肌肉萎縮或增生,影響胰島素的吸收;對并發腎功能衰竭、妊娠糖尿病、結核病、各種繼發性糖尿病均可選用胰島素注射治療。
嚴格按規律飲食,形成有規律性的飲食計劃。控制飲食對糖尿病患者而言至為關鍵。糖尿病并發癥發生大部分源于血糖水平不穩,合理控制飲食就是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使內分泌系統處于穩定的狀態[6]。要定時動態地監測血糖水平,根據檢測結果及時調整治療護理方案,盡可能使血糖控制正常水平。食物方面,以低糖、低脂、適當蛋白質、高纖維素、高維生素為主,以控制總熱量為原則。對住院患者,床頭放置飲食標識,監控患者每日飲食情況,以此評估其血糖、用藥及進食情況。對血糖波動異常患者,從飲食層面分析原因,及時完善飲食計劃。
適當運動調節血糖狀況。對糖尿病并發癥患者而言,適當的運動和休息有助于減低血糖,改善血糖水平,還能改善患者胰島素的敏感性,加速血液循環,減少并發癥發生。潘新宇等研究發現,運動療法可以明顯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對糖尿病眼病患者來說,適當的運動必不可少,可選擇行走、慢跑、體操、打太極拳、扭秧歌、爬樓梯等,每天堅持30 min以上適度體力活動,改掉習慣性長時間靜坐少動,如上網、看電視吃零食等,運動量因人而異。王云等主張從小運動量、短時間開始,循序漸進,可選擇在餐后1~2 h進行,此時間被認為是降血糖的最佳時間,且有益于肥胖患者減輕體重。
綜上所述,飲食不規律、胰島素劑量等問題是導致糖尿病眼病患者并發低血糖的主要原因,從強化飲食干預,嚴格遵醫囑合理攝入胰島素劑量對減少低血糖有積極的效果。
[1]劉庭惠,郭麗.基層醫院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13,6(26):138-139.
[2]賈文靜.加強糖尿病眼病健康管理共防糖尿病眼病致盲發生[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4,25(6):51-52.
[3]裘項旭,胡美君,葉響榮.糖尿病并發眼病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5,22(2):211-213.
[4]劉慧霞,肖迎春,魏靖.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糖尿病新世界,2014,17(21):109.
[5]林小紅,呂麗雪,葉雪萍,等.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8):18-20.
[6]林小紅,呂麗雪,林卓艷,等.住院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眼病防治知識了解狀況的調查[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 (4):629-631.
R587.1
A
1672-4062(2016)09(a)-0179-02
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7.179
2016-06-09)
陳莉(1983.8-),女,福建寧德人,本科,護師,研究方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