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華 曾瑞香 王學蘭
?
活血清熱法聯合艾灸三陰交孕前治療滑胎30例*
劉玉華1曾瑞香2王學蘭3
目的探索中藥活血清熱為主聯合艾灸三陰交孕前治療復發性流產(即中醫范疇的滑胎)的臨床效果,為臨床尋找更合理有效的治療復發性流產提供理論依據。方法將9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1、對照組2各30例,治療組在對照組1基礎上加艾灸三陰交穴,對照組1單用中藥,對照組2單用西藥,觀察治療組的療效。 結果治療組效果高于兩個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藥活血清熱為主聯合艾灸三陰交孕前治療復發性流產療效優于單用中藥或單用西藥。
活血清熱;艾灸;三陰交;滑胎
滑胎即現代醫學所說的復發性流產。臨床可以確認的自然流產發生率為10%~15%[1],而實際發生率遠高于此。因為部分自然流產發生在胚胎著床后很短的時間內,僅僅表現為月經延遲,經量增多甚至沒有月經周期或量的異常表現。80%以上發生于妊娠12周以前的早期流產[1]。復發性流產是指同一性伴侶連續發生3次及3次以上的自然流產,但臨床上大多數專家認為連續2次的自然流產即應重視,臨床發生率約2%~5%[2]。復發性流產給廣大婦女帶來巨大的身心創傷。
自2014年1月至今,我們在臨床中以中藥活血清熱為主聯合艾灸三陰交孕前治療復發性流產,并隨機設治療組、對照組1、對照組2。治療組30例采用中藥活血清熱為主聯合艾灸三陰交,對照組1單純口服中藥治療30例,對照組2單用西藥30例比較觀察,本研究搜集病例截止2015年6月31日?,F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自2014年1月—2015年6月就診于婦科中醫及中西醫結合專家門診的患者90例,年齡20~40歲,平均30歲。所有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1和對照組2。治療組30例,流產2~6次,流產2次的22例,流產3次及以上者8例,流產時間孕37~77天。對照組1單純中藥治療30例,年齡22~41歲,流產2次的25例,流產3次及以上者5例,流產時間孕35~80天。對照組2單純用西藥阿司匹林治療30例,流產2次的25例,流產3次及以上者5例,流產時間孕37~98天。 三組患者年齡、病程、孕產史、流產史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納入標準[2,3]① 凡墮胎、小產連續發生2次或以上者,經中醫辨證以血瘀血熱為主要證候者;② 既往有確定的早孕史且流產的患者;③ 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檢測血清抗心磷脂抗體(ACAb)陽性,或免疫功能異常、或黃體功能不足、或凝血-纖溶實驗檢查只少一項異常者、或封閉抗體陰性、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等
1.2.2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的生殖道畸形、宮頸內口松弛、子宮肌瘤等;②不符合本病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證候診斷標準;③過敏體質或對多種藥物過敏者;④合并有心、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患者;⑤無法合作者,如合并有神經、精神疾患或不愿合作者;⑥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定服藥,無法判定療效或資料不全者;⑦中途自行終止治療者。
1.3治療方法
1.3.1治療組給予活血清熱為主加以益腎、或補氣、或疏肝等方法,同時艾灸三陰交。活血清熱基礎方組成:當歸20 g,川芎6g,丹參15 g,益母草15 g,敗醬草15 g,忍冬藤30 g。偏腎虛加熟地黃20 g,女貞子10 g,枸杞子10 g,龍眼肉10 g,菟絲子10 g;偏氣虛者加黨參15 g,白術15 g,黃芪15 g,炙甘草10 g;偏肝郁者加柴胡10 g,郁金10 g,白芍15 g,月季花10 g,香附10 g等。月經干凈后每日1劑,連服20天為一療程,共3個療程。 艾灸三陰交選擇每天下午5時至7時,艾條灸三陰交穴20分鐘,以皮膚溫熱舒適稍紅為佳,每天1次,左右交替,避開經期,連灸20天為一療程,共3個療程,暫避孕。發現懷孕后停止艾灸,繼續中藥保胎。
1.3.2對照組1單純給以中藥活血清熱為主,根據患者癥狀加以益腎、或補氣、或疏肝等,不加艾灸,藥物和應用方法同上述治療組。
1.3.3對照組2給以口服拜阿司匹林25mg/次,每日1次,VitE50mg/次,每日3次,1個月為一療程,共3個療程,暫時避孕。
三個組均觀察直至孕后3個月是否流產情況。
1.4療效標準治愈:孕后無陰道流血,B超提示胎兒生長發育良好,與孕周符合,血β-HCG和P測定正常;好轉:有關實驗室檢測指標轉為正常,但孕后陰道出血,保胎失?。粺o效:有關實驗室檢測指標無變化,妊娠后陰道流血,下腹痛,難免流產,或者B超及血β-HCG和P測定提示孕囊停止發育。
三組妊娠成功情況,治療組14例,對照組1為 11 例,對照組2為 13例,顯效情況三組分別是12、10、7,三組的治愈率分別為46.7%、36.7%、43.3%,總有效率分別為86.7%、70.0%、66.7%。治療組的治愈率、 總有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1和2,三組間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三組療效比較 (例,%)
復發性流產中醫學屬“滑胎” “數墮胎”范疇。《素問·六節藏象論》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精為生殖發育之源泉,腎精化生腎氣,內寓元陰元陽,即腎陰腎陽,是維持人體陰陽的本源,腎中精氣的盛衰主宰著人體的生長發育及生殖功能的成熟與衰退。因此,腎虛是胎元不固、滑胎的主要原因。屢孕屢墮,屢墮屢孕,長達數年,久而生瘀、生熱,因此,瘀熱互結,瘀阻胞宮成為復發性流產的主要病機。
現代免疫學認為,正常妊娠時母-胎界面表現為一種特殊類型的外周免疫耐受機制,這種耐受狀態形成復雜,各種免疫因素通過有機協調形成網絡,使母-胎間免疫平衡。感染、外傷等多種因素破壞機體免疫屏障,自身抗原暴露,而產生相關抗體??贵w與抗原結合進一步激活免疫應答引起母-胎界面免疫失去平衡,引起相關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紊亂,干擾破壞受精、著床等各個環節而引起復發性流產[4]。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 腎生骨髓”,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曰:“其充在骨”。腎主骨生髓,骨髓的充養依賴于腎的功能,腎精充足,則骨髓化生有源。中醫理論的髓包括了骨髓、脊髓和腦髓,現代醫學認為骨髓是免疫系統的中樞免疫器官,是免疫活性細胞的發源地,在免疫應答及免疫調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腎為免疫之源。
腎虛是復發性流產的發病之本,血瘀夾熱是復發性流產的主要致病機理。 故活血清熱,補腎益氣是治療復發性流產的基本方法。然而,素體氣血虛弱,或飲食勞倦傷脾,化源不足,則無以載胎、養胎,胎元不固,而屢孕屢墮。血瘀常伴氣郁,氣郁更致血瘀。因此,氣虛、肝郁也是復發性流產的常見致病因素。
近年來,關于復發性流產的研究進行得深入而廣泛,并有豐碩的成效。1983年Beer,A.E.開創了用丈夫的淋巴細胞主動免疫治療復發性流產成功的先例。應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顯著提高妊娠成功率[5]。以及孕14~18周的宮頸環扎術等,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妊娠成功率,但是均有片面性。而中醫理論的核心思想是整體觀和辨證論治,強調人體的內在因素起決定作用,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強調“陰平陽秘”,陰陽平衡,母-胎才可平衡。
本組觀察灸藥聯用,單選一穴三陰交,該穴為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三陰經之交匯穴,具有補腎、健脾、調肝之功,通調三經,使氣血和暢。每天下午5~7時為腎主令,此時灸三陰交,可加強補腎活血功力,一穴之功,效同四物[6],與四物湯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三陰經交匯之穴用灸法,取陰中求陽之意,使機體陰陽平衡,氣血通暢,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口服中藥方中當歸既能活血又能補血,為君藥;輔以川芎、丹參、益母草加強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之力,為臣藥;敗醬草15 g,忍冬藤30 g清熱解毒,清熱而不傷陰,苦寒而不傷氣。共奏活血清熱之功。
根據患者癥狀體征辨證論治,腎虛者加熟地黃滋腎益精,菟絲子溫補腎陽, 枸杞子、女貞子、龍眼肉加強補益肝腎,養血益精之力。氣虛者加黨參、白術、黃芪健脾益氣,補養后天之本。肝郁者加柴胡10 g,郁金10 g,白芍15 g,月季花10 g,香附10 g等疏肝解郁、調和氣血。諸藥合用達到扶正祛邪、調和陰陽之效。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丹參、當歸、川芎對特異性免疫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可以抑制抗體的產生,促進單核細胞吞噬抗原。當歸并有抗維生素E缺乏的作用,活血化瘀在調節人體免疫功能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力。敗醬草、忍冬藤可增強白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非特異免疫細胞的活性。
灸藥聯用,臨床已廣泛應用,根據病癥選擇恰當穴位,中藥配伍合理嚴謹,才能起到互為功效的作用。中醫治療復發性流產任重道遠,本法采用中藥活血清熱為主聯合艾灸三陰交孕前治療復發性流產可以有效地治療復發性流產,提高妊娠成功率,而且安全無害,值得臨床推廣普及。
[1]樂杰,謝幸.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3-86.
[2]謝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47-51.
[3]羅頌平,談勇.中醫婦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54-157.
[4]陳穎,張建平.淋巴細胞免疫治療在反復種植失敗和復發性自然流產中的作用[J].生殖醫學雜志,2013,22(4):241-244.
[5]吳曉霞,張建平.低分子肝素及肝素結合型表皮生長因子對人早孕期滋養細胞生物學功能的影響[D].廣州:中山大學,2007.
[6]彭增幅.靳三針療法[M].靳瑞,審訂.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60-61.
廣東省惠州市科技計劃醫療衛生類科研立項項目(No.20150804)
1.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計劃生育服務站(惠州 512611);2.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中醫院婦產科(惠州 516211);3.廣東省惠州市第六人民醫院婦產科(惠州 516211)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7.022
1003-8914(2016)-17-2501-03
(本文校對:黃宓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