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黑龍江省水利水電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黑龍江 富裕 161200)
?
中心灌區節水改造水土流失防治目標與措施分析
李冬梅
(黑龍江省水利水電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黑龍江 富裕 161200)
肇源縣中心灌區是以松花江干流為主要水源的抽水灌區,位于黑龍江省肇源縣肇源鎮周圍,是肇源縣大型抽水灌區之一,中心灌區設計灌溉面積2.07 萬 hm2,全部為水田,現狀實灌水田面積1.2 萬 hm2,項目實施后,可實現旱改水面積0.87 萬 hm2,本工程分主體工程區、取土場、施工道路和施工生產生活區4個防治分區。結合主體工程中布置的工程護坡、耕地復墾等,因地制宜布設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進行綜合治理,有效控制項目區新增水土流失,逐步改善生態環境。因此,從水土保持角度分析,認為本項目建設不存在制約性因素。
灌區;節水改造;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肇源縣中心灌區位于松花江干流北岸河漫灘和殘余一級階地上,是以松花江干流為主要水源的抽水灌區,位于黑龍江省肇源縣肇源鎮周圍,是《黑龍江省松花江干流沿岸優質高效農業水田發展規劃(2013—2022年)》中的重點項目之一。中心灌區始建于1958年,灌區總控制面積3.2萬hm2,灌區西起八家河,東到牛毛溝排干,北鄰安肇新河,南至松花江干流左岸堤防。
地形總趨勢為西高東低,一般地面高程自西向東在127.0~124.0m。中心灌區是肇源縣大型抽水灌區之一,灌區經過多次規劃和建設,已具有一定的規模,本次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是“旱改水”。 中心灌區設計灌溉面積2.07 萬 hm2,全部為水田,現狀實灌水田面積1.2 萬 hm2,項目實施后,可實現旱改水面積0.87 萬 hm2。
肇源中心灌區位于肇源縣肇源鎮周圍,松花江干流北岸河漫灘和一級階地上。項目區內土壤以草甸土為主,植被多為道路兩側的護路林帶。經現場勘查和資料分析確定項目區現狀土壤侵蝕類型為水力侵蝕,侵蝕強度為輕度,水土流失背景值綜合確定為800t/km2·a,容許土壤流失量為200t/km2·a。
根據《關于劃分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公告》(水利部2006年第2公告),防護工程所在地未列入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根據《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公布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通知》(黑政發[1999]4號),肇源縣為黑龍江省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本項目按二級標準進行防治。
水土流失防治目標依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GB50434—2008)確定。項目區降水量為406mm,屬于降水量的基準范圍內,水土流失總治理度、林草植被恢復率和林草覆蓋率指標均無需調整;項目區現狀土壤侵蝕強度為輕度水蝕,按照標準規定,表1中土壤流失控制比調整為1。
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為644.03 hm2,項目建設區占地562.26 hm2,直接影響區范圍81.77 hm2。
根據主體工程布置,施工擾動破壞特點,將本工程劃分為主體工程區、取土場、施工道路和施工生產生活區4個防治分區。

表1 水土流失防治目標表
4.1主體工程區
1)渠道工程
該區以主體工程布置的工程護坡設計為主。同時渠道工程為線性工程,為防止渠道及建筑物工程清基、填筑等施工活動對周邊造成擾動破壞,施工期間要加強管理,明確征地界限,各種施工活動嚴格控制在征地范圍內進行,避免人為增加擾動面積。渠道清基、開挖等產生的棄土及時堆置在管理范圍內,并采取臨時防護措施,施工結束后將棄渣進行平整,也可以結合田間工程將清基表土平攤于周邊耕地區域內。
主體工程中原有的渠道多為渠內護砌施工,渠道外邊坡保留原有的植被功能。本次設計在新建渠道的渠堤外側及渠堤內側水面以上的區域進行綠化防護,利用工程清基土回填渠堤邊坡,回填厚度10cm,并在其上撒播種草,草籽選用芨芨草,種草密度80kg/ hm2。
2)管理范圍
根據工程建設需要,在渠道和溝道兩側各征用3m寬的管理范圍。施工期間,渠道、溝道和建筑物工程清基、開挖出的棄渣均堆置在管理范圍內,堆渣高度2m。為避免棄渣堆置期間產生水土流失,在棄渣堆置期間,在棄渣外表面采取壓實處理,壓實厚度10cm。
施工結束后,待管理范圍內的棄渣平整后,對管理范圍進行全面整地,栽植喬木,并在林下采取撒播種草增加植被蓋度,植被種植面積為105.83 hm2。喬木選用青楊、旱柳等,喬木在渠道兩側的分別栽植一行,株距為2m;草籽選用芨芨草,種草密度80kg/ hm2。
4.2取土場
根據灌區工程建設的需要,設置了集中取土場采挖土料,料場周邊有農用道路通至各渠道,平均取土深度約2.4m。
1)工程措施
主體工程在取料前,首先將表層無用層剝離,單獨存放,這部分投資已計入主體投資,水土保持不再重復計算。待取料結束后,將集中堆置的土料回填到料場區,用于恢復原地貌。
料場均布設在灌區周邊,土料采挖則以深挖取土的方式進行,待取料結束后,料場采挖區域形成深坑。為避免料場采挖的邊坡產生流失和坍塌,在料場取料結束后,對立陡邊坡進行削坡處理,處理后的邊坡設定為30°以下。
2)臨時防護措施
為保證取土場開挖的順利,在取土場上坡處布設排水溝,攔截取土場上坡處的坡面徑流,排水溝斷面為梯形,底寬0.5m,溝深0.5m,邊坡1:1,料場結束后,填平排水溝;同時在取土場周邊布置了臨時堆土場,用于堆置剝離的無用層,堆置期間為防止棄土流失,在堆土外側采用密目網進行苫蓋,并在坡腳布設單個編織土袋埂進行壓蓋。工程竣工后,拆除臨時苫蓋措施。
3)植物措施
采料結束后,在削緩的邊坡上栽植灌木,并在林下種草。灌木選用紫穗槐、胡枝子等,株行距為1m×1m,草籽選用芨芨草,種草密度80kg/ hm2。在料場的采挖底部由主體工程對該區域進行復墾措施,首先回填料場初期剝離的表土,主體工程進行整地、改壟,恢復為耕地。
4.3施工道路
灌區工程施工大部分利用現有道路,僅部分路段布置臨時道路,施工道路長11.25km,寬6m,均為土質路面。
1)臨時措施
在施工道路兩側增加排水溝斷面型式:梯形斷面,底寬0.5m、深0.5m、坡比1:1。施工結束后填平排水溝。
2)植物措施
施工結束后,對施工道路區進行土地平整,撒播種草恢復植被。草籽選用芨芨草,種草密度80kg/ hm2。
4.4施工生產生活區
1)工程措施
為保護臨時施工區域的表土,在施工臨建區建設前,將該區域內的表土進行剝離,剝離厚度為0.3m,剝離后的表土集中堆置在施工區的邊側,堆置高度為3m,邊坡1∶1。待施工后期,將剝離的表土回填到施工生產生活區,便于后期恢復耕地。
2)臨時防護措施
在表土堆置期間為防止流失,在堆土外側采用密目網進行苫蓋,并在坡腳布設單個編織土袋埂進行壓蓋。工程竣工后,拆除臨時苫蓋措施。
3)植物措施
待施工結束后剝離表土回填到該區域內,主體工程采取復墾措施,恢復為耕地。
結合主體工程中布置的工程護坡、耕地復墾等具有水土保持功能措施的設計,因地制宜布設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進行綜合治理,有效控制項目區新增水土流失,逐步改善生態環境。施工期間對深挖面、松散面采取必要的防護、攔擋和遮蓋措施,以免造成水土流失,影響正常施工;臨時挖方堆放到指定位置,做到先攔后棄;臨時壓占的土地施工結束后及時清理、整地、恢復原地類。因此,從水土保持角度分析,認為本項目建設不存在制約性因素。
[1]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黑龍江省肇源縣中心灌區可行性研究報告[R].哈爾濱: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1007-7596(2016)07-0062-02
2016-05-22
李冬梅(1977-),女,山東臨清人,助理工程師。
S157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