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起國
《道德經》中共使用了兩個“混”字,分別見于第十四章的“混而為一”和第二十五章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兩個“混”字意義相同,都是物質的存在狀態。
“混而為一”的“混”屬于物質混懸散在。
“有物混成”的“混”屬于物質混而成形,這是兩者的不同之處。
“混而為一”的混沌狀態屬于無本身動力的被動致“混”,塵埃混而懸浮。
“有物混成”屬于有自身動力的運動。“混成”具有物質構成、組成、生成的意義。
混沌狀態下的“混而為一”,屬于物質混懸狀態,“混成”使不同成分的“塵”結合在一起,“有物混成”,使物質成型成體,而生成宇宙天地。
混沌的“混”,指物質存在的方式。某種動力使形質為“一”的物質動而懸之,即“混”之。混沌狀態下的橐龠不存在本身的動力,致混懸的動力只能來自于外部,外來的氣體流動導致橐龠內的微細物質懸浮運動,故“混而為一”。
“混”,混沌狀態下的“混而為一”強調了物質的存在狀態,而不是物質的成分。不同的物質成分(塵)結合到一起,以形成新的物體,就是“有物混成”而生成宇宙天地。“混成”的是物質形態的變化,而不是生命的發生。
“混成”有兩種含義:成者,乃物體逐漸形成,具有結構意義。“混”字解釋了不同星球的形體、大小、質量不同,乃所“混”的物質的質量與數量不同所致。“混”的成分與比例不同,“成”的質量和功能就不同,生成的“玄牝”在宇宙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同,有的成為恒星,有的成為行星,有的成為發光燃燒的星,有的成為彗星,這就是不同混成和不同質量的結果。
“有物混成”、“可以為天下母”與“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三個不同概念的事物和運動具有邏輯性的關聯。道的大遠反運動,使橐龠內的“無物”之物質“動之徐生”,開始“有物混成”,最終生成天下。這是“可以為天下母”的作用,也包含在“道生一”作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