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海英

人人都怕生病,都想健康長壽。可人吃五谷雜糧和瓜果蔬菜,哪有不生病的?但少生病、追求健康長壽的辦法還是有的,就是科學飲食,保證營養均衡。可怎樣吃才算有營養,養生與養身到底有何種關聯呢?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中有云:“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這里說的養生,就是通過精神調養、性情修煉、喜怒節制、食療藥膳、養生功法等綜合措施,達到強體魄、防疾病、緩衰老、延生命之目的。養生需要養德行,養性情,調陰陽,和氣血,順自然,謹五味等。所以,養生不同于養身,它的含義更寬泛,除了指身體健康外,它更注重的是的德行。可見,養身不如養生。一個人的德行是養生的重要內涵,可德行又從哪里來呢?劉向在《說苑·說叢》中說:“人知糞田,莫知糞心。”意思是人人都懂要給田施肥,卻不知給心營養。這正說明了一個人的德行需要靠養心來實現。可見,養生不如養心。說到養心,有人馬上想到,到世外桃源,到寧靜的深處,遠離塵世的人間煙火。其實,養心是心性修煉,不是一定要逃避現實,而是要樹立“仁者愛人”、“天下為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養身先養生,養生先養心。所以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作為中華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仁”,而“仁”的核心是“善”。人心善則施善行,能貫天地正氣;人心惡則施惡行,必露污濁風塵。從古至今,人們一貫崇尚“懲惡揚善”精神,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才使以德行為核心的“養心說”千年相傳。正如孔子云:“德潤身,仁出壽”、“大德必得其壽”。要想長壽,就要從養心開始。這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因為人類疾病的絕大部分都與不良心態有關。在物欲橫流的今天,一種良好的心境,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憊和痛楚,更能讓你保持達觀寧靜的心境。保持高尚情懷和達觀寧靜的心境,對一個人的健康至關重要。
中醫學的觀點告訴我們,人的心理活動與生理功能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系,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處于最佳狀態,在達觀寧靜的心境下,人體自身的免疫力、代償力、康復力得到最佳組合,各項機能陰陽平衡,和諧運行,精、氣、神、形達到最佳境界,心靈平靜了,心理就平衡,生理就穩定,病理就不發生,即使發生了,也能很快重新平衡。所以,重視養身不如重視養生,而養生,又以養心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