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征+劉景娜+左鹿+劉士生
【摘 要】 通過對唐山地區醫養結合型養老院的發展狀況的調研,找出了諸如醫護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護理費用不能報銷、投資主體單一等問題。并且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解決思路:例如在大學開設養老專業;強制推行老年護理保險;政府給予財政補貼等。
【摘 要】 醫養結合; 護理保險; 財政補貼
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進入了老齡化迅速發展的階段。最新數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14386萬人,占總人口的10.5%,還有130萬個失獨家庭。河北省老齡化率為14.7%,而唐山老齡化率為17.3%,比全省高2.6個百分點,比國際標準高7.3個百分點,“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一直是黨和國家的目標,養老將變成一個社會問題。
在國內各種養老方式中,居家養老占90%,社區養老占7%,各種養老機構占養老總數的3%。而過去施行的“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4-2-1”家庭結構使得年輕一代養老負擔越來越重。隨著人口流動的增加,父母和兒女分住的情況越發普遍,心臟病、糖尿病、惡性腫瘤、腦梗塞等老年疾病如果到一定程度就會喪失生活機能,“居家養老”難度會越來越大,機構養老將成為被社會廣泛接受的方式。我們過去醫院和養老院是相互獨立的:醫院對老年患者僅提供治療服務;養老機構多數只接受能夠自理的老人,為其提供照顧生活起居的護理服務以及棋牌等娛樂活動[1],而對于需要打針輸液的老人,只能在醫院里接受治療,待病情好轉后再回到養老院。這種醫養分離的模式使老人辛苦輾轉,浪費了醫療資源,加重了老人的負擔。因此,建立醫養結合型的養老機構能夠有效解決老年人醫療和養老目前游離的問題。
唐山目前建立的醫養結合性養老院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見表1),其中福星福利院和利明養老院合作建立的福明養老院是做的比較成功的。

但是目前唐山的醫養結合型養老院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 普遍規模不是很大,比如建立比較早的福民醫養結合型養老院大概有260張床位,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加上現有醫保結算制度的限制,只有來自市區的入住老人才能享受醫保待遇。此外,給老人應診的醫生主要來自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對于疑難雜癥的診斷治療能力略感不足,而全科醫生更為稀缺[2]。
2 護理員主要是一些年紀大的下崗職工,水平有限,遇到更為專業的護理問題就力不從心了。而養老院需要具有醫學、護理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養老服務人員。養老院護理工作勞動強度心理壓力大,工作環境一般,而正規院校畢業的護士普遍不愿意從事此類工作[3]。目前,唐山市一半左右的養老機構平均擁有員工數不超過20人,持養老護理員證上崗的更是少數。
3 投資渠道比較簡單,缺乏社會化融資,缺乏規模效應。唐山總人口大概有730萬,而65歲以上的老人是一個相當規模的市場,唐山大部分養老院的運營資金來自自籌,沒有獲得產業投資基金或者金融貸款,銀行認為養老機構屬于社會福利事業,即使經營不善也不能拿抵押的資產進行清償,因此,養老機構不能利用資金杠桿,擴張速度受到了限制。
4 護理費用不能報銷。目前國家所推行的醫療保險制度,其保障范圍并不涵蓋養老機構的護理費、床位費。使老年人在醫養過程中無法享受護理費用上的補助,因此負擔較重。
如何提高唐山地區醫養結合型養老院的發展,我們建議在政策上從以下幾個方面給予支持。
1 加強養老護理人員的隊伍建設。
在唐山職業技術學院護理系或者華北理工大學的護理學院嘗試申報建立養老專業或者在護理學專業上開設老年護理方向,設置保健康復、老年心理學、食療營養學等和老年護理學相關的課程。同時,鼓勵校企合作,采取訂單式培養計劃,定期邀請養老院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到學校講課,為學生創造在養老院的實踐教學及畢業實習機會。有條件可以開展2+1的培養模式,即兩年的學校學習加一年的養老院實習。鼓勵從事養老服務的人員參加在職培訓,如果其獲得正式職業資格,對其培訓費或者考試費給予一定的補貼,保證養護員的合理收入,提高其職業滿意度[4]。
2 將養老護理費用逐步納入醫保范圍,給予一定的報銷。
針對失能老人住養老院護理費用不能報銷的問題,可以嘗試建立“社會養老保險賬戶”,將養老護理費用納入醫保范圍。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日本很早時候就將老年護理保險制度作為強制性的社會保險予以實施。1997年,日本政府頒布《介護保險法》,規定公民需要繳納護理保險年金(LongTerm Care Insurance,簡稱LTCI),65歲以后可以使用,而護理服務產生的費用個人僅承擔10%,其余由國家和保險公司承擔,美國也有商業性護理保險,我們完全可以借鑒。我國青島市也進行了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的嘗試,將殘疾、半失能和失能等需要長期護理的參保老年人醫療費和護理費納入護理保險基金支付范圍。通過調整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基金比例的方式籌集,財政給予一定補助,用人單位和個人不另行繳費。參保人經評估達到半失能和失能標準并需醫療護理后可享受護理保險待遇。唐山市也應探索建立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將社會醫療保險資金劃轉一部分,補償老年人因年老、疾病、傷殘導致的護理費用支出,以減輕老年人經濟負擔[5]。此外,還可以學習德國,年滿18周歲的公民可以到到養老機構提供免費的護理服務來進行“儲蓄個人護理時間計劃”,又稱“護理時間銀行”,自己將來需要時可以享有或提供的同等的護理時間,從而降低老人護理人員及費用上的壓力。
3 鼓勵中小醫院建立養老專區或者與附近的養老機構合作。
二級以下中小型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普遍存在病號少,醫療資源閑置的問題。可以將這些醫療機構的資源分出一部分成為養老病房,不僅能激活基層閑置的醫療資源,還能解決養老機構中醫護人員不足的問題,提升養老機構的醫護水平,而且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切入速度快,避免了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另外,對于那些不符合自設醫療機構標準和條件的養老機構可以與附近的醫療機構合作,建立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之間的預約就診綠色通道和雙向轉診通道,解決了部分養老院沒有醫療能力的問題。
4 從金融政策上支持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發展,在稅費上給予優惠。
鼓勵信貸資金和民間資本投向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政府安排部分財政性資金支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拓寬信貸抵押擔保物范圍,可以嘗試將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股權進行質押貸款,積極利用財政貼息、低息貸款等方式,加大對養老服務業的有效信貸投入。另外可以鼓勵各種投資主體持有養老機構的股權,鼓勵經營狀況良好的養老院嘗試登陸新三板進行私募股權融資。同時,堅決的落實發改委要求福利彩票50% 以上收入用于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要求。對醫養機構給予稅收優惠和補貼支持,對于非盈利性養老院可以免征營業稅、企業所得稅,減征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養老機構的水費、電費、燃氣費等日常生活消費,按居民生活類價格執行。
參考文獻
[1] 黃佳豪,孟昉.“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與對策[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4)
[2] 張浩淼.關于成都市機構養老模式發展的思考[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3,11(4)
[3]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 2013.9.3
[4] 趙曉芳.健康老齡化背景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研究[J]蘭州學刊,2014,(9)
[5] 劉清發,孫瑞玲.嵌入性視角下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