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全
摘 要: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正在急速轉型升級,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需要大量具有思辨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中職歷史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育具有先天優勢。本文就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中職學生思辨能力培育現狀及形成原因、中職歷史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育策略三個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 中職歷史 中職學生 思辨能力
一、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是一種抽象思維能力。一個人思辨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個人在思考問題、辨析問題時能否做到條理清楚、說理明白。
中職學生的思維活躍,思維水平開始接近成年人高度,心理學實驗證明:“現在中小學生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大大提高,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有疑必問。特別在大眾媒體發達、普及的今天……在這種背景下,給學生大腦以充足的、合理的、能激起他們興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使他們的思維能力發揮到最大限度。”[1]但是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受其自身經歷、能力等影響,個人獨立思考和判斷力較弱。特別在當前,面對紛繁復雜的海量信息資訊,面對“噴子”如云的多元評論,面對層出不窮的具體事務,往往表現出分析問題片面盲從、面對問題無從入手、思考問題邏輯不清等問題。因此,加強中職學生思辨能力培育是其進入職場前急需培育的一項職業能力。這是中職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歷史教學的魅力所在。
二、中職歷史對學生思辨能力培育的現狀及成因
“以史為鑒”和“古為今用”使得中職歷史對學生思辨能力培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何把握中職歷史的先天優勢,積極促進中職學生思辨能力提升,首先要清楚當前中職歷史對學生思辨能力培育的現狀及其成因。
(一)中職歷史對學生思辨能力培育的現狀
1.中職歷史教學書本知識為本位,重記憶,輕思辨。
中職歷史教學深受應試教育體制影響,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學歷史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貝多芬”,即背多分。為了能考出高分,教師包辦了很多本應是學生自己的分析和歸納任務,甚至聯系實際應用的內容由教師幫助學生設計好答案。這種歷史學習“以書本知識為主,重學習,輕應用;重教書,輕育人;重學會,輕會學”[2],沒有什么思辨和智慧生成過程,忽視中職生思維方式的培養,存在過多結論性的知識,不利于中職生思辨能力開發。
如學習美國的南北戰爭歷史的時候,教師經常簡單地按教材教授學生,林肯主張廢除黑奴制度,要好好識記《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內容與影響意義。實際上,林肯對黑奴制度的態度是相當矛盾和復雜的,最高目標是拯救聯邦而非廢奴。
2.中職歷史教育理念滯后,以教師講授為中心。
中職歷史教學課改在現實中由于客觀原因經常被邊緣化,教育理念相對滯后,傳統講授法大行其道,以老師講授為中心,從導課到結課一直在唱“獨角戲”。教師總是無所不知,學生總是一無所知。有的老師把討論式課堂理解成問答型課堂,課堂充斥各種問題,一問到底。由于理念落后,教法陳舊單一,教師總是教,學生總是被動學。學生枯坐聽講,昏昏欲睡,學習熱情不高,思辨能力鍛煉更無從談起。
例如,在講授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三顧茅廬的歷史事件,老師還是照本宣科,贊揚劉備愛惜人才,不會鼓勵學生質疑或從新的角度立場觀察這一歷史事件。能不能誘導學生這樣質疑:假如沒有徐庶的回馬之薦呢?假如劉備沒有三顧茅廬呢?要是三顧茅廬的是曹操或者孫權呢?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
3.中職歷史教學以教案為本位,學生思辨能力培育受限。
很多中職歷史教師的教學過程基本就是以教案和圖片視頻制成的課件為藍本,按部就班,上課的過程就是老師要求學生按教案的設想學習并做出預定的答案即止。教案成了劇本,教師成了主角,學習好的學生是最佳配角,其他都是群眾演員,相當多的時候還是觀眾和聽眾。學生的思維參與度不高,思維能力訓練缺失,思辨能力發育不全。
(二)中職學生思辨能力現狀的形成原因分析
1.中職學生對學習歷史的熱情不高,不利于學生思辨能力培育。
中職校的生源大多來自農村,基層學校的初中歷史課不被重視,經常被擠占,中考歷史卷多數為開卷考。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考試成績高低很自然地成為衡量學生學習優劣和教師教學水平高低最重要的尺度,這就造成了教師為提高“教學質量”而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學生為提高“學習效率”就考什么學什么,不考就不學。思辨能力養成是一個漸進的系統過程,初中階段忽視了歷史思辨能力的培養,就不能為中職階段學習發展奠定基層。
加上中職學校升學壓力小,有開設歷史課程的專業,學生對歷史沒有興趣,認為學好專業課就夠了,反正歷史學得好不好,對就業影響不大。因此,學生在這一重要集中學習時段,思辨能力依然得不到充分的刺激、發展和培育。
2.中職師生缺乏民主、平等的關系,不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育。
沒有良好的師生關系,就不會有生動活潑、百家爭鳴的課堂氛圍。中職學校有相當多的師生,對于建立兩者間的民主、平等關系嘗試較少,習慣于老師就是權威,學生只能聽從,所有目標、實施和評價都由老師掌握,學生俯首是從。學生的思維總是聚合在老師指引的地方,難有發散與求異思維余地,久而久之,相當多的學生放棄了質疑、發現、求異、表達與探究。
3.中職歷史教師缺乏率先垂范,不利于學生思辨能力培育。
學生思辨能力如何培育取決于中職歷史教師在具體教學行動中如何落實。言傳身教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應當以創新精神投入到教學工作中,主動更新觀念,探究新方法,活用新手段,敢于突破束縛,有效整合課本知識。這些都是中職學生希望的歷史教師的垂范,而在現實教學中這恰恰是比較欠缺的。
三、中職歷史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育策略
歷史學科曾經被馬克思視為“唯一的一門科學”,歷史內容蘊含著諸多可供思辨與智慧生發的資源,中職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運用各種方法,使學生思辨能力得到培育。
1.鼓勵中職學生課堂發言,學生意見得到充分尊重。
“這樣的課堂,師生是平等的,不只是人格的平等,還包括了智慧的平等;有賴于優秀學生的引領,但絕不只是優秀學生的獨舞劇,每個學生都可以發表自己與眾相同或不同的看法;它是學習知識的殿堂,但絕不沉悶,發現的喜悅、成功的嘉許、合作的愉快都會隨時出現”[3]。讀書學習的著力點,就是敢疑,敢于提問發言,提出問題是思辨的開端,它會牽引學生的思維向更廣、更深的層面延伸。
中職歷史教師應創設討論思辨型課堂,營造平等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式教學,重視課堂討論與辯論,讓老師真正回歸師者的本質——解惑上。同時中職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多開口、敢質疑,老師要多傾聽學生的反饋,保護學生敢質疑的精神。中職學生提出問題開始往往是膚淺的,甚至幼稚可笑,這說明學生的思維還處于低級狀態,需要老師加以引導,避免部分學生起哄及諷刺,學生意見應得到充分尊重,學生自尊心應得到維護。如上面提及的三顧茅廬的案例,老師可以誘導或允許學生發散發問質疑,最終引導學生認識到,現代社會發展為每個人都提供了成才機會,要善于發現、抓住機會,施展才能,實現社會、人生價值。
2.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激勵學生自主思辨。
中職歷史教師應對課程內容進行充分的整合設計,讓教師扮演學生學習的積極促進者、學生學習的編劇和導演,讓學生真正成為歷史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探究式、討論式等,創設多樣化的學習課堂——翻轉課堂、網上課堂等,創設多樣化的課外活動取代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講授法或演示法,要求學生動手搜集或考評資料,自己得出獨具個性的獨立思考的結論。如林肯廢奴問題,老師可以給出材料,如林肯說“我在這場戰爭中的最高目標是拯救聯邦,既不是保全奴隸制,又不是摧毀奴隸制。如果我能拯救聯邦而不解放任何一個奴隸,我愿意這樣做;如果為了拯救聯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隸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這樣做”。拋出這樣的史料,可以挑戰教學臉譜化,刺激學生的不同反應,預設生成分歧,為后期思辨開辟戰場,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與思考熱情。
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思考、分析解決問題,讓學生體驗學習艱辛與樂趣,同時有效鍛煉學生自主思辨的能力。讓學生面對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和知識更新換代速度加快的社會,在離開老師之后能獨立思考,快速適應職場新環境,掌握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技巧。
3.加強中職歷史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讀史使人明智”,我們的歷史教育內容不是陳腐的死水,而是先祖千百萬年傳承下來的中華文化精髓和來自靈魂深處的傳統。中職歷史教師培養的是適合現代社會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因而要加強中職歷史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進而影響學生的素養和能力。
(1)提高中職歷史教師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推動現代化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應用,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同時契合中職學生追求現代時尚的特點,引導教會學生使用移動互聯網的信息化手段學習。“再現歷史的過程,使學生能夠問其聲、見其形、臨其境”[4],創新教與學方法,促進學生思辨能力提升,提高教學效率。
(2)及時系統地更新歷史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教育觀念。長久以來,中職歷史教師由于體制原因,經常得不到與普通高中歷史老師同等的學習進修機會,在歷史教科研方面經常被邊緣化。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儲備凸顯不足。因此,中職歷史教師需要充分借助互聯網+教育提供的歷史性學習趕超機遇,及時“充電+更新換代”,加快在網絡環境中開展有效教學與知識學習更新,促進教育理念更新發展,提升自身綜合素養。
(3)需要構建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優秀教學團隊。歷史新課程是立足尊重生命、珍愛生命、體驗生命歷程的課程。因而需要一個優秀的歷史學科帶頭人,帶領每位教師分工合作,在教學團隊分享教與研的成果,促進每位教師快速地成長。職業學校應鼓勵文化課教師勤于總結,善于總結教學經驗,加強經驗、體驗交流,鼓勵學術創新。
參考文獻:
[1]劉軍.中學歷史教學探究.人民出版社,2009:172.
[2]何成剛.歷史教學課堂技能訓練.華東師大出版社,2008:8.
[3]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0.
[4]李惠軍,周飛.篤學行思錄.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