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
摘 要: 德育是一門實踐性學科,這一特點被忽視導致德育課效果差,學生反感。德育課堂應創新教學方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完善評價體系,融洽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德育實踐能力。
關鍵詞: 中職德育 課堂教學 實踐性
德育是一門實踐性學科,但目前的德育教學往往脫離學生實際,只重視德育課的教學作用,重視德育理論與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道德實踐能力的培養。中職生基礎差,學習習慣差,自覺學習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弱,知識理解能力弱,但他們感性強,實踐能力強,只有通過實踐,學生才能接受德育知識,才能浸潤他們的心靈,化為他們的行為習慣。
一、德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講授越來越精彩,浸入學生心靈東西的越來越少。
教師備課中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把一堂課的內容講得更精彩,收集案例、組織語言,感情豐富、情緒激昂,但最致命的是忽視他們的聽眾,甚至有老師講得越精彩,學生越置身事外的狀況。這是教師的教學理念問題,認為教學就是教,就是“灌輸”,忽略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引導作用,忽視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在課堂組織上單向灌輸過多,缺乏應有的交流、討論,即使有討論,也是為了得出既定的道德結論,而不是為了學生道德認知、道德自省能力的提高。這實際上是一種“強暴式”傳遞方式,是德育人性化缺失的重要表現,這樣的德育在內容上明顯重理性規范輕感性情感,學生的情感生命成長在這兒無一席之地。更何況,即使是理性地教,也忽視學生才是道德生成的主體,忽視唯有被學生體認了的規范或規則,才有可能影響到學生的行為。德育教學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性。
2.課堂和課下兩張皮,學生沒有將課程要求轉化思想情感、行為習慣。
德育課堂上學習的內容,下課后學生就忘到九霄云外,考試也是檢驗知識理解,并沒有檢驗德育知識的實踐成果。把學生看成是道德知識的接收器,抹去情感和意志的體驗。重視說服教育法,注重灌輸課本要求的道德要求。學生由于文化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在掌握教育理論德育知識時,不但容易停留在感性認識和表面認識上,而且幾乎無法對將掌握的理論內容自覺內化為自身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教師沒有把課堂教學的智育與課堂應滲透的德育有機融合,造成在課堂教學中的學科知識和道德準則的“兩張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創新德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德育的內在活力是中職德育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徑。
3.德育課程考核與評價不能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德育現狀。
現行的德育考核評價方式是:重學習結果而輕學習過程,能很好地考查學生學習知識的結果,卻無法考查學生平時課堂上的學習態度、情感意志、價值觀及運用能力,這都不利于學生情感的內化和品德的養成;重理論知識而不關心學生實際,只是為考試而考試,而不是學生情感、態度與運用的綜合提升過程;只有教師評價而缺乏學生評價,對學生的認知停留在課堂,使得教師很難發現學生課外的閃光點,也不能客觀準確地檢測學生的德育實踐。
二、應對措施
1.創新教學方法,重視德育教學的實踐性。
老師“教”學生“學”,單純以教為主,忽視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處理問題能力的教學,與新課程標準對德育課的培養目標格格不入,創新教學方法勢在必行。中職學生思想豐富、活躍,喜歡平等對話、新鮮事物,他們不喜歡老調常談,也不喜歡說教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教師要了解學生最關心關注的問題,結合學生的特點,運用學生熟悉的語言,采用討論式、案例式、項目式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學生最需求最前沿的知識內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教育、服務、引導和發展,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德育教學要重視實踐性。實踐性教學是指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主動體驗、自覺感悟教育要求的一種教育形式,是使學生的思想教育從他律發展為自律的一種重要教育形式,是實現有效德育的手段之一。皮亞杰的德育理論表明:道德的發展總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實現道德要求從他律到自律的條件是:當教育因素觸及人的精神需要時,受教育者才能處于積極地接受狀態,從而產生良好的內化過程。實踐是解決德育從他律到自律的重要途徑。德育的理論只有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轉化為學生良好的行為與習慣。特別是針對當前學生的思想特點,在德育課程中采取單純的“說理”、“講解”等方式,不僅不能被學生接納,同時可能導致學生對德育教育的逆反心理,引起德育課程教學的危機。教育內容體系的安排過多地闡述理論知識層面,從而形成教育內容、要求與學生實際接受能力之間矛盾的尖銳性,激發教與學之間矛盾的激烈性。為此,德育課程的實踐性探索是德育教育的生命力。
2.融洽的師生關系會成為德育力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親其師”才可能“信其道”。教師與學生首先以人與人的身份相互尊重與交流,在相互尊重與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從教師那兒學會如何尊重人,如何與他人交流;教師從學生那兒獲得為師的尊嚴與成就。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在教學態度上不好,不尊重學生,就有可能導致學生全面抵觸教師,哪怕學生明知這樣的抵觸會讓自己在學業的道路上“終不食而死”。好比現在的家長都希望孩子多吃點好長身體,于是每頓不但大魚大肉還急吼吼地往孩子嘴里塞,殊不知,在沒有多種味道搭配的情況下,在沒有正常進食速度的情況下,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討厭吃飯,甚至到厭食的程度。吃飯尚且如此,學習學科知識又能好到哪兒去。作為一名教師,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多方面的能力是一種美;面對學生,一張誠摯的笑臉,一句溫馨的叮嚀,這些也是一種美,并且是最永恒的美。在走進課堂時,不管有多大的煩憂,露出你真誠的笑臉,便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次真誠的交流都會從心靈深處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使教與學互相交融,師與生互相尊重,達到至高的教學境界,從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根據市場需求確定德育教學目標。
德育教學應該以企業的需要為背景,以學生在企業的發展為出發點,以學生為主體構建知識,德育課本中蘊含著豐富的企業文化精髓。企業文化是培養職業道德的沃土,抓住企業文化精神,讓其融入職業道德教育,猶如有源之水,有根之木。關注學生的現實需要,淡化教育色彩,有助于提高德育實效。考慮企業一線的實踐工作需求,強調在實踐體驗中使學生的道德意識逐漸內化為道德意志,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發展。只有當學生的道德行為最終形成,才能說德育工作取得實質效果。
4.改革課程評價體系,注重過程性考核,體現德育的實踐性。
根據《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教職成[2008]6號)文件,其強調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傳統的期末學業成績考試,無法滿足教育的需求。這樣的測試讓教師和學生都傾向于死記硬背的教學風格,無法使學生對德育課感興趣,無法真正理解或實際運用所學知識。一張試卷根本不能評價學生的德育水平,卷面分數與學生的德育水平并不成正比。因此,需要選擇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和行為養成相統一。試驗用多樣化形式進行對學生的考試。如分基礎知識、理解知識、社會實踐三部分,形式分為開卷和閉卷,基礎知識和理解知識在課堂上考,社會實踐教師出題后,可以在課堂外求助家長或朋友完成,這種綜合性的考核模式為增強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
[2]皮亞杰.《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3]吳東星.《中職德育課程考核與評價存在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