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無明輯
最牛“民科”
文無明輯
在科技世界中,存在著這樣一群人:他們沒有受過科學訓練,也無意接受科學訓練;不懂科學理論,但對科學研究感興趣,并致力于研究科學。他們往往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致力于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但卻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本范式,因此不能與其進行基本的學術交流。他們被稱為民間科學家(簡稱“民科”)。
一談起“民科”,大多數人都嗤之以鼻,你或許能從他們的典型理論中找到原因:在汽車前方掛一塊磁鐵,磁力將使汽車向前,從而形成一個永動機系統;如果將鐵粉撒入河流中,魚類食用后,使用磁鐵可以將其輕易捕撈;槍炮一般都有后座力,如果將兩把槍反向組合在一起,同時開槍,則后座力相互抵消……這些看似搞笑的理論,在“民科”眼中卻不容置疑。
然而,并非所有的“民科”都讓人敬而遠之,比如下面這兩位就被大家稱為最牛“民科”。
蝦虎魚在動物學上屬于蝦虎魚科,鱸形目,與鱸魚和金槍魚是一個目。然而,跟體型龐大的金槍魚相比,蝦虎魚的體型要小得多,是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動物之一。
明仁天皇是蝦虎魚研究領域的權威。和絕大多數皇室成員一樣,明仁天皇畢業于東京著名的貴族私立大學——學習院大學,然而他在大學里學的是經濟學專業,并非生物學出身,研究蝦虎魚純屬自己對海洋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為采集蝦虎魚標本,明仁天皇親自到日本各地捕捉,北至北海道,南到沖繩島。在2002年出版的日本魚類圖鑒中,他負責其中350頁的內容,并親手繪制了很多魚類插圖。2006年,他還發現了一個蝦虎魚的新物種,為表達對他的敬意,學術界將這種蝦虎魚命名為明仁櫻蝦虎魚。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明仁天皇并非生物學科班出身,也算“民科”的一員。他在生物學上的成就說明,是否是“民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研究成果能否經得起同行評議。
1861年,在德國巴伐利亞州侏羅紀末期的地層中發現了一塊獨特的化石,化石中的脊椎動物長著超長的尾椎骨,翅膀上長著爪子,這種動物后來被命名為“始祖鳥”,并成為爬行動物進化成鳥類的關鍵性證據。然而,鳥類是由爬行綱中的哪一類動物進化而來,又是如何進化的,一直存在爭議。
2013年3月,美國雜志《科學》發表了一篇論文,通過11件早期鳥類的研究標本,解釋了早期鳥類的進化過程。《科學》上的這篇論文發表之后三天,《自然》雜志也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論文通過研究早期鳥類卵泡揭示了鳥類的生殖演化。該論文有幾點重要發現,一是早期鳥類和恐龍一樣,性成熟早于骨骼成熟;二是早期鳥類雖然和恐龍等爬行動物一樣有著兩副輸卵管和卵巢,但只有一副生殖系統是有效的,這個變化可能與需要減輕體重以適應飛行有關。
這兩篇重要論文的作者都是來自中國的鄭曉廷。三天之內,在《科學》和《自然》兩個頂級期刊上連續發表論文是極為罕見的。然而讓很多外行人更詫異的是,鄭曉廷并非科班出身——他是初中肄業。
鄭曉廷對自己的學歷從不隱瞞,他原本是礦工出身,后來成為金礦礦長。和傳統的土豪們不一樣,鄭曉廷對古生物有著極大的愛好,不僅虛心向專家、教授系統學習古生物的知識,還傾盡全部財力建造了全世界最大的自然地質博物館——天宇自然博物館,收藏將近40萬件標本。
巨大的標本量對于古生物研究來說極其重要,鄭曉廷不僅建立了博物館,還根據一些教授的建議,組建了自己的科研團隊,以便更好地研究這些寶藏。為感謝鄭曉廷在鳥類起源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古生物學界將一種與始祖鳥有關的恐龍命名為鄭氏曉廷龍。
從天皇到礦長,雖然都不是科班出身,但無法阻擋他們為生物學研究做出重大的貢獻。他們區別于廣大“民科”最重要的一點在于,他們會系統地學習研究方法、腳踏實地,而不是靠吹牛和空想博人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