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蘇省溧水中等專業學校 楊永和
創新要“善假于物”——信息技術條件下中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建構
文江蘇省溧水中等專業學校 楊永和
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創新教育開辟了新途徑,實踐表明,將信息技術手段科學地應用于課堂能極大地提升創新教育的質量。
長期以來,創新一直被視為形容科學家、發明家的專有名詞,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與創新活動無關。教師可利用網絡將中小學生進行創新的成功案例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明白創新并非高不可攀。
此外,對現有產品的改造是一種常用的創新方法,比如“加一加”(通過把一件物品加大一點、加長一點,使物品在形態、尺寸上更利于使用)、“擴一擴”(把原物體的功能、用途等擴大一點,使它產生明顯的變化)等。而在此之前,需要創新者對大量的現有新產品的特性了如指掌。通過網絡能非常方便地搜索到各種產品,并準確了解其特性,提高創新的效率。
微課作為一種新的載體,給創新教育帶來了新元素,在提高教學實效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利用微課能直觀地展示創新方法,有效化解創新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聽懂的問題,課后可以利用微課反復學習。中職學校的學生層次較多,傳統的創新教學方式很難實現分層教學,而微課讓因材施教成為可能。
據統計,在參加“江蘇省職業教育創新大賽”的作品中有高達45%的參賽作品因為缺乏新穎性而被淘汰,未能進入展評環節。這些作品浪費了師生們大量的時間、精力和經費,也挫傷了他們發明創造的積極性。為避免重復勞動,在制作作品前應進行項目查新。
可登錄“中國專利信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專利搜索網”查新,并對查新結論進行分析。在查新過程中可以借鑒已有的專利完善自己的作品,如果所選的項目已經有人申請了專利,就應該考慮選擇新的項目。
傳統的教學手段存在不夠形象、教學內容有限、知識缺乏時效性等不足,而且創新教學的內容非常抽象,僅通過傳統教學手段很難表達清楚。
采用多媒體教學就能解決以上問題。多媒體教學不但可以吸引學生,而且能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如給學生介紹一些不能直接觀察的機器工作原理時,可借助動畫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特別是采用仿真技術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幫助他們看到現實生活中無法看到的場景,不但方便老師教,更有助于學生學。
另一方面,有沒有新穎性是衡量一件作品是不是創新作品的唯一標準,而書本知識的時效性較差,采用課程網站教學能體現知識、技術與產品的時效性。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學生通過相互激勵、相互補充,能產生盡可能多的創意。在創新課程教學時可指導學生借助實時交流平臺與同伴加強交流,激發創新靈感。
引導學生營造創新社群,在這些平臺上,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可以利用各種軟件互動,主動創造學習環境。學生可通過網絡論壇進行交流,并用收發郵件的方式發貼、回帖參與討論交流。論壇中的帖子內容就成為參與者交流學習、尋找志同道合的學習伙伴的媒介。
創新活動初期,學生的創意往往不成熟,若不考慮方案是否可行就實施,容易走進死胡同。如果能有軟件把設計出的方案進行仿真模擬,就可以避免做無用功。
例如要證明電路是否可行,可以指導學生用電子仿真軟件,該軟件能模擬電路的實際效果,有助于用戶修改完善電路。
從實踐過程來看,通過信息技術輔助創新課程教學,極大地激發了中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