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春
基數意義下自然數的運算(一)
張新春

基數意義下的自然數的運算是通過集合的運算來定義的,因此,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集合的運算。
(1)設給定的集合A和B,由至少屬于集合A或者集合B之一的元素組成的集合,叫做A與B的并集。記作A∪B。
(2)設給定的集合A和B,由集合A和集合B的所有共同元素組成的集合,叫做A與B的交集。記作A∩B。
“交”與“并”是集合間兩種基本的運算,它們都滿足交換律與結合律,即:
A∪B=B∪A
A∩B=B∩A
(A∪B)∪C=A∪(B∪C)
(A∩B)∩C=A∩(B∩C)
這些集合的運算律都是可以證明的。我們以證明A∪B=B∪A為例。
我們知道A∪B和B∪A都是集合。元素x是A∪B的元素(通常記作:x∈A∪B)指的是x是A的元素或者x是B的元素(也就是x∈A或x∈B)。為了證明A∪B和B∪A這兩個集合相等,我們通常用這樣的思路:證明集合A∪B的每一個元素都在集合B∪A中,同時,集合B∪A的每一個元素都在集合A∪B中。
設x∈A∪B,則有x∈A或x∈B。(并集的定義)
于是x∈B或x∈A。1
從而x∈B∪A(并集的定義)
以上即證明了A∪B的任意一個元素都是B∪A的元素。
(你可能覺得很無聊,不就是把“或”字兩邊的內容換一下位置嗎?的確是這樣,可數學有時候就是這樣的:定義是嚴格的,判斷需要根據定義并按照邏輯規則做出。根據定義,x∈A∪B是指x∈A或x∈B,x∈B∪A指的就是x∈B或x∈A,而“x∈A或x∈B”與“x∈B或x∈A”是一個意思,則正是我們所做的推理(使用了數理邏輯命題演算的公理進行推理)。數學推理的最開始幾步往往看起來就是這樣簡單,簡單得甚至有點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或者讓人覺得多此一舉。當你覺得某一步推理簡單得不可思議時,你應該提醒提醒自己,當前要證明的這個結論,只能根據已有的定義、被假設為正確的公理、已經被證明了的結論以及基本的邏輯規則來證明,而不能是想當然,也不能依靠直觀圖形(直觀圖形只能幫助我們理解,不能代替證明)。于是,你就應該追問:為了證明這個結論,我已知一些什么,我有些什么工具可以利用?當你發現其實此時你可用的工具非常之少、少得不可思議時,你就會覺得那個剛才還看起來不可思議的證明其實非常精巧。歐幾里得從幾個定義、幾條公理和公設出發,推導出歐氏幾何的參天大樹,其最初幾步就是這么精巧。)
完全類似的,可以證明B∪A中的任一元素都是A∪B的元素,于是A∪B=B∪A。
下面我們要利用集合的并來定義加法。
我們知道,集合A∪B的基數并不等于集合A的基數與集合B的基數之和(回憶一下,所謂基數就是指一類互相等價的集合的標志。說得這樣繞是為了數學定義的需要。數學中的新概念通常只能用已經被定義了的概念來定義。如果允許我們在還沒有定義自然數時就使用“個數”這樣的概念,我們一定會把這句話說成“所謂一個集合的基數就是這個集合中元素的個數”)。事實上,如果我們用|A|表示集合A的基數,則有:
|A∪B|=|A|+|B|-|A∩B|
這是所謂的容斥原理,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數學廣角”中有這樣的內容。
這說明,我們不能簡單地用兩個集合的并來定義加法。我們討論一種特殊情況,即兩個集合沒有共同元素的情況。
定義:若自然數a,b,c分別是集合A,B,C的基數,而A與B沒有公共元素(即集合A∩B是空集),且A∪B=C,則把c叫做a與b的和,記作c=a+b。而求自然數a與b的和的運算,就叫做加法,a和b都叫做加數。
從以上的定義可以看出,加法是以兩個不相交的集合的并為基礎定義的。兒童用掰手指的辦法計算加法,其實就體現了這種定義加法的方式:比如計算4+5,先數出4個手指,再數出5個手指,然后一起數這些手指的個數,就得到4+5的和。
接下來討論加法的性質,此時,討論的依據只有加法的定義和前面討論過的集合的相關性質。
加法交換律:a+b=b+a。
我們要證明加法的交換律。就像以前討論的,此時的依據只有加法的定義與集合的性質。
按加法的定義,所謂a+b,指的是一個基數為a的集合A與一個基數為b的集合B的并(A∪B)的基數。當然,要求A∩B是空集。而b+a則指的是一個基數為b的集合B與一個基數為a的集合A的并(B∪A)的基數。當然,也要求B∩A是空集。簡單地說,a+b是A∪B的基數,b+a是B∪A的基數。由于集合的并滿足交換律,即有A∪B=B∪A,而相同的集合具有相同的基數,于是a+b=b+a。
同樣,由于集合的并滿足結合律,即(A∪B)∪C= A∪(B∪C),從而有:
加法的結合律:(a+b)+c=a+(b+c)。
值得注意的是,按上面的方式定義了加法,并討論了加法的交換律之后,我們尚且不知道a+b+c是什么意思(別覺得奇怪,想想,加法定義不是只定義了a+b這樣兩個相加的情況嗎?或者說,按我們的定義,所謂加法,就是指兩個數相加,a+b+c還沒有什么意義)。我們想賦予a+b+c以意義,必須把它轉化為兩個數相加的情況,于是至少有兩種方式,一是規定a+b+c=(a+b)+c,即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加上第三個數;二是規定a+b+c=a+(b+c),而加法結合律則正好告訴我們:不管采用這兩種規定中的哪一種,最后的和都是一樣的。于是,我們就規定a+b+c=(a+b)+c。
1這里使用了邏輯推理的法則:“x∈A或x∈B”與“x∈B或x∈A”等價。這個推理法則是數理邏輯命題演算的公理。可參見有關數理邏輯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