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謝晟(高二學生,項目研究者)張四槐(項目指導教師)
耐超高溫α-淀粉酶的研制

對射線處理后的地衣芽孢桿菌進行篩選,獲得一株能耐100℃高溫的菌株。對菌株產生的酶進行酶學性質研究表明,該酶在100℃下,酶活力是27500u/mL,耐高溫性和酶活力指標均超過國家標準。進行產酶發酵中試和超濾、鹽析提取實驗,結果是超濾法比鹽析法回收率高12.5%,酶的比活力高45.9%,成本低20%。酶制劑在酶活力、熱穩定性優于國家優等品標準,具有實用價值。
下文介紹該項目研制的過程。
(一)實驗材料和藥品
1.菌株
地衣芽孢桿菌(B.licheniformis),由湖南農大提供。
2.培養[1]
(1)瓊脂平板培養基。培養基配方∶胰蛋白胨1.5g,酵母膏0.7g,NaCl1.0g,瓊脂2.0g,可溶性淀粉1.0g,pH值7.0,其余為水,合計總重100g。上述100g配料混勻后分放于培養皿,0.1MPa滅菌30-35min,冷卻到室溫,制成瓊脂復壯培養基備用。
(2)基礎培養基。不加瓊脂,其他與瓊脂平板培養基相同。
(3)篩選培養基:在基礎培養基上加入2%瓊脂和0.01%曲利本藍。
(4)擴大培養基配方:胰蛋白胨1.0-1.5%,酵母膏0.5-0.7%,NaCl0.9-1.1%,可溶性淀粉1%,pH值6.5-7.0,其余為水,合計總重5kg,0.1MPa滅菌30-35min,冷卻到40℃,制成擴大培養基,備用。
(5)液態發酵培養基配方:(NH4)2SO40.22-0.27%,KH2PO40.30-0.37%,CaCl20.015-0.02%,可溶性淀粉0.25-0.30%,胰蛋白胨0.35-0.45%,玉米粉2.9-3.5%,pH值6.5-7.0,其余為水,合計總重50kg,0.1MPa滅菌30-35min,冷卻到40℃,制成液態發酵培養基,備用。
3.主要試劑、材料
硅藻土,原碘液,稀碘液[2],磺化聚砜∶超微濾膜(型號YM-200),20g/L可溶性淀粉溶液,磷酸緩沖液,NaOH溶液(0.5mol/L),鹽酸溶液(0.1mol/L)。曲利本藍。
4.主要儀器
板框壓濾機,Unic7200型可見分光光度計,PL303型電子天平,HH-6型恒溫水浴鍋,電子萬用爐,PHS-3C型pH計,離心機,XK96-B型快速混勻器,高壓消毒器,超凈工作臺,培養箱,恒溫箱。
(二)實驗方法
1.菌株篩選、分離
取活化培養的地衣芽孢桿菌,加入裝有45mL無菌水的小三角瓶中,取0.1mL梯度稀釋(10-5、10-4、10-3)涂布到篩選平板上,37℃±1℃培養60h,測量D/d(水解圈直徑/菌落直徑)值,挑選出比值較大的保存。
之后,將篩選得到的菌純化后進行液體培養。培養60h,取培養液離心后收集上清液,經超濾濃縮得到酶液,在100℃下進行α-淀粉酶活性測定,選取酶活高的菌株進行傳代培養。
2.產酶發酵
(1)基礎培養:取平板培養后的地衣芽孢桿菌,接種于100mL基礎培養基中,180r/min、36℃±1℃恒溫培養40h。
(2)擴大培養:取步聚(1)制成的瓊脂培養基菌種,按擴大培養基重0.8%的接種量,接種到冷卻到40℃的擴大培養基,36℃±1℃恒溫培養60-70小時。恒溫培養時,不斷攪拌通風,攪拌速度為300-320轉/分鐘,通風量為1.3-1.5立方氣體/升培養基/分鐘,制成擴大培養液。
(3)液態發酵培養:取(2)步聚的擴大培養液,按液態發酵培養基重2.5-3.5%的接種量,接種到冷卻到40℃的液態發酵培養基中,36℃±1℃恒溫培養60-70小時。恒溫培養時,不斷攪拌通風,攪拌速度為300-350轉/分鐘,通風量為1.3-1.5立方氣體/升培養基/分鐘,制成液態發酵液。
2.淀粉酶活力的測定
國標法——分光光度計法[2]
方法步驟:吸取可溶性淀粉溶液20.00mL于各具塞試管中→加入緩沖液5.00mL搖勻→控溫5min→加入稀釋好的待測酶液1.00mL→計時、搖勻、準確反應5min→吸取反應液1.00mL→加稀碘液5.00mL,搖勻→稀碘液作空白,于波長660nm處迅速測定吸光度。
根據其吸光度查表Al,求得測試酶液的濃度(c),再計算酶活力。
X=c×n×16.67。(式中:X—樣品的酶活力(u/mL),c—測試酶的濃度,n—樣品的稀釋倍數,16.67—換算常數)
3.α-淀粉酶最適溫度的測定:在磷酸緩沖液(pH值6.0)的反應體系中[2],將反應溫度分別控制在50℃、60℃、70℃、80℃、85℃、90℃、95℃、100℃、105℃、110℃、115℃下,分別用1%淀粉溶液作為底物進行酶催化反應,測量酶活力[2]。
4.α-淀粉酶熱穩定性的測定[3]:取適量酶液(添加或不添加Ca2+)分別在不同溫度(70℃、80℃、90℃、95℃、100℃、105℃、110℃和115℃)下保溫1h后,迅速置于4℃冰箱內降溫,然后統一在標準條件下測定殘余酶活,以未處理的酶液的酶活設為100%。
5.α-淀粉酶最適pH值的測定[2]:配制pH值分別為4.0、4.5、5.0、5.5、6.0、6.5的醋酸鹽緩沖液和pH值分別為7.0、7.5、8.0、8.5的Tris-HCl緩沖液,通過改變反應體系的pH值,測定不同pH值下酶活力大小。
6.α-淀粉酶的提取、純化。
(1)方法1:板框壓濾→酶的超濾濃縮及精制。
粗濾:往上述發酵好的液態發酵液中添加液態發酵液重4-6%的硅藻土,混合均勻后裝入板框壓濾機,以0.6兆帕壓力壓濾,實現固液分離,收集酶的濾液。工作原理是依靠壓緊裝置將濾板壓緊,再將懸浮液用泵壓入濾室,通過濾布來達到將固體顆粒和液體分離的目的。
酶的超濾濃縮及精制[4]:酶的濾液中含有許多無機鹽、糖和氨基酸之類的低分子物質,它們對酶制劑的顏色、氣味、酶含量等都有很大的影響。α-淀粉酶的分子質量在10000Da-100000Da之間,這個范圍恰好在超濾技術應用的范圍之內。采用超濾技術過濾粗酶液,低分子物質和鹽類可以與水一起經膜孔除去,而酶被濃縮和精制。以微濾膜(磺化聚砜)將步聚4粗濾液過濾濃縮5倍,濃縮液以塑料桶裝,在室溫(5-25℃)溫度下保存即可。
(2)方法2:酶的鹽析法濃縮及精制[3]。技術路線:離心→硫酸銨鹽析→透析、除鹽。具體操作:將發酵液進行離心(40℃,8000r/min,30min),收集上清液取→取上清液,經40%硫酸銨鹽析,4℃靜置4h,離心(40℃,9000r/min,30min)取上清夜→以80%硫酸銨鹽析,4℃靜置過夜,離心(40℃,10000r/min,30min)收集沉淀→用少量蒸餾水溶解沉淀,通過透析方法除鹽。
1.菌株篩選、分離結果
用選擇平板進行初篩,以水解圈大小為指標,初篩到5個菌落(分別標號為:ABCDE)對這五個菌落進行3次劃線分離、純化。
把A、B、C、D、E菌分別進行液體培養,收集酶液,在100℃下測α-淀粉酶活性,C、D菌株產生的α-淀粉酶在100℃下有活性,其中D菌株較高,為27500u/mL。
2.酶的作用溫度
實驗測定溫度對α-淀粉酶活性影響的結果如表1。

溫度℃70℃80℃85℃90℃95℃100℃105℃110℃115℃酶活力(u/mL)7000 11000 14800 19500 23000 27500 28300 22500 11000
數據表明,菌株產生的α-淀粉酶在pH值為6.0時,酶作用的最適溫度為105℃左右。105℃時,酶活力為28300u/mL。在110℃仍有81%的酶活力,以國家標準2000u/mL考慮,適宜溫度范圍92-110℃。從70℃到105℃,隨溫度升高,活性增長;超過105℃,酶活性隨溫度升高而降低。
3.酶的熱穩定性
酶的熱穩定性實驗結果如表2。

溫度70℃80℃90℃95℃100℃105℃110℃115℃對照組相對酶活力100% 100% 100% 100% 100% 95% 80% 40% 100%
數據表明在最適溫度105℃下處理1小時后,酶耐熱性存活率95%,100℃以下酶耐熱性存活率100%。國家標準[2]為:酶耐熱性存活率95℃,60min大于或等于95%。說明此α-淀粉酶熱穩定性好,高于國家標準。
4.反應pH值對酶活性的影響

表3反應pH值對酶活性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該酶的最適pH值為5.5左右,在pH值5.0-6.5之間,酶活性在80%以上,是一種適合偏酸型的α-淀粉酶。pH值在4.0-5.5時,隨pH值升高,酶活性增強。超過5.5,隨PH值升高,酶活性降低。
5.α-淀粉酶的提取、純化
發酵液經兩種提取、純化方法分別得到發酵上清液、硫酸銨沉淀純化液,板框壓濾液、超濾純化液,對上述四種提取物進行酶活、回收率、純化倍數進行測定和計算
兩種分離純化結果如表4。

表4α-淀粉酶分離純化
進行統計分析,方法1與方法2相比,P<0.01,差異顯著。數據表明,超濾法比鹽析法回收率高12.5%,酶的比活力高45.9%,說明超濾法比鹽析法在收到的酶數量、酶活性高,且差異顯著。超濾法提取成本低20%。
淀粉的水解過程通常包括兩步:液化和糖化。在液化階段,淀粉顆粒在噴射罐105-110℃經過5min的高溫噴射糊化成液狀。如果糊化溫度低于105℃,則淀粉糊化不完全,將影響后續的過濾過程。但目前使用的α-淀粉酶最適作用條件為90℃,在溫度高于100℃時,會使酶失活。因此耐超高溫α-淀粉酶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本研究用地衣芽孢桿菌(B. licheniformis)發酵產生的耐超高溫α-淀粉酶最適溫度為105℃,在110℃仍有81%的酶活力且酶活力超過國家標準,適合理想的液化條件。酶活力為28300u/mL,比國家標準20000提高了41%,催化效率高,降低生產成本,因此該酶有實用價值。
酶制劑的傳統生產工藝是發酵、絮凝沉淀、過濾、溶劑萃取、真空蒸發、干燥,其生產過程能耗高、酶失活率高、收率低。膜分離技術具有節約能源、降低損耗、可在常溫下連續操作、過程簡單、高效、無相變、分離系數較大等優點[5]。實驗數據表明,對于α-淀粉酶的提取,超濾法比鹽析法回收率高12.5%,酶的比活力高45.9%,成本低,說明超濾法適合α-淀粉酶的分離、提純。
此酶制劑符合國標,是一種應用廣的α-淀粉酶制劑,具有應用推廣價值。
(作者單位:婁底市第三中學婁底市第五中學)
[1]陳晨.耐高溫α-淀粉酶菌株的篩選、發酵條件優化及酶基因的克隆.2009中南大學碩士論文
[2]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QB/T2306 -1997,耐高溫α-淀粉酶制劑.
[3]王淑軍、陸兆新、秦松等.超嗜熱古菌耐熱酸性α-淀粉酶的發酵條件和酶學性質研究[J],海洋與湖沼,2009年1月.
[4]李香莉,呂莉萍,肖凱軍.膜分離技術在酶制劑工業中的應用[J].食品研究與開發.
[5]石方方,焦國寶,丁長河,屈建航,屈凌波,劉仲敏.耐酸耐高溫α-淀粉酶的研究進展[J].中國食品添加劑,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