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雪
位于我國東部、吉林省邊境、與朝鮮毗鄰的長白山,素來以幅員遼闊、物產豐富而聞名于天下。不管是關于“人參、貂皮、烏拉草”這“三寶”的動人傳說,還是神奇壯觀的天池和瀑布,以及春天雪地中的花開、夏季綠蔭下的悠遠山谷、秋天樹林中的滿山紅葉、寒冬里一望無際的皚皚白雪,都是令人心馳神往和流連忘返的。長白山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有秀麗的四季自然風光,有險峻的火山噴發后遺留下來的峽谷溝壑,也有數不勝數的山珍美味。
每年的金秋季節,隨著天氣逐漸變冷,四季更迭中,屬于大美長白山的又一個收獲季節也隨之來臨。如果能在這個季節里,邀三兩位好友,一起走進山林—那么,除了接連不斷的各種發現和驚喜以外,在心情愉悅的同時,背包里滿載的,自然就是蘑菇、野果或者心儀的樹葉了。
差不多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都會和幾位一樣熱愛自然、喜歡探險的朋友一起,或騎車、或自駕,進行一次次的尋訪之旅。這一次,我要給大家講述的,就是這樣的一次尋訪“五花山”的旅程。
初秋,與小伙伴們一起去尋“五花山”
陽光明媚的初秋早晨,大概在七點鐘以后,露水已經退去。我和幾位好友,經過簡單的準備,就駕車向山林里進發了。一路上,秋風微涼、藍天澄澈,除了專心開車的司機以外,其他伙伴則會把頭扭向車窗外,仔細地欣賞大自然的饋贈,同時,大家也都不愿意錯過任何一個可能會遇見“驚奇”發現的機會。
離城大概一個小時以后,我們駛上了林區公路的環山線。這是一條繞著長白山北坡和西坡修建而成的柏油路。路兩旁的樹葉已經漸次變成了紅色或黃色,形成了著名的“五花山”。司機應要求把車停在路邊,伙伴們陸續下車。此時,已經有人迫不及待地舉起相機,想要拍下這美麗的畫卷了。緊接著,我和伙伴們迫不及待地走進樹林中去尋找“寶物”。進入樹林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會背一個背包,里面除了裝有中午需要的食物和水以外,還準備了折疊小鐵鍬、刀子等可能用到的工具。當然,如果想有其他的收獲,帶幾個結實的塑料袋也是必須的。
尋山必備裝備——小木棍
一般情況下,剛走進樹林的時候,走在最前面的一般都是經驗豐富、有極強方向感和身體素質較強的人。林中并沒有現成的路,我們都是隨機地尋找植株矮小或者看上去平坦的地方走。這時候,手里有一根粗一點的木棍還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壓倒前面的雜草,讓我們更容易行走;另一方面,深山里總會有各種小動物隱藏在其中,“打草驚蛇”也使我們不至于互相傷害。而且,在不太好走的樹林里,木棍還能起到“拐杖”的作用,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前進。
“五花山”上那些色彩斑斕的“五花”
秋分過后,夜晚逐漸變長,氣溫也不再燥熱。長白山地區早晚溫差大,白天溫度也不會過高。于是,那些曾經遮天蔽日的樹葉,也慢慢地由夏季的綠蔭如蓋變為秋天的五色斑斕,從而進入一個美麗絕倫,令人目不暇接的“花花世界”。此時,置身在紅的、黃的、綠的葉子裝點的群山之間,整個人的身心仿佛都會舒展開來。“五花山”在入秋以后,樹葉隨著溫度的變化而呈現的深紅、紅、淺紅、黃、淺黃、綠等不同顏色,交疊在山林間,就像五彩的畫兒一樣。
尋找那抹秋日的“深紅色”
進林子后沒有多久,我們就看到幾棵高大的紫花槭,大家都紛紛舉起相機“咔嚓咔嚓”地拍個不停,也有伙伴架起三腳架,想用相機拍出更加精彩的鏡頭。
紫花槭屬于槭樹科槭屬的高大喬木,又名“丹楓”。 而提到楓樹,人們腦海里便會呈現出“熱情似火”的概念。沒錯,入秋以后的楓樹,由于白天的逐漸變短,葉片中的葉綠素慢慢解體,其他顏色的色素在葉片上漸次呈現出來,葉子便由夏天的翠綠逐漸過渡到淺紅及至艷紅,確實給人以熱情的感覺。而在長白山腳下,經過幾場霜降后,紫花槭的葉子會變成深沉的紅色。除了葉形美麗、枝干虬曲的紫花槭被人們廣泛贊譽外,還有茶條槭、三花槭等植物的葉片也吐露著秋意。我們繼續尋山,發現有一片衛矛科的瘤枝衛矛,它們也會在秋天變成濃重的紅色。在伙伴們尋找各種合適的角度想要攝取美麗的畫面的時候,我會蹲下來,尋找一些飄落的、完整的、顏色深淺不一的葉片,然后小心翼翼地夾到隨身帶的書里,留著以后做書簽或者樹葉貼畫用。
長白落葉松
——秋日里的那片金黃
待小伙伴們都拍盡興以后,我們繼續尋山。我們踩著小石頭,經過一條不是很深的河流之后,出現在我們眼前的,竟是一片耀眼的金黃色。沒錯,這就是“五花山”中顯現金黃色的主打樹種—長白落葉松。
松屬的高大喬木。長白落葉松于每年的春天發芽,在短枝上簇生的條形針葉細而扁平,像一把把展開的小折扇。源自日本民歌《北國之春》中的一句“殘雪消融、溪流淙淙,嫩芽初上落葉松”就是在描寫落葉松。在春季進山的時候,我也會特別留意它們,甚至還在樹下捕捉“嫩芽初上”的感覺。一般情況下,落葉松都會形成大片的純林,生長在陰濕的山坡或者石砬子上;而每到秋季,隨著天氣逐漸轉涼,一陣秋風過后,落葉松的針葉就會像小雨一樣飄落,把地面鋪成一層厚厚的金黃色。這時候,很多朋友會專門收集一把把松針,把它們鋪在花盆里,因為帶著酸性的松針不僅會對諸如杜鵑、茶花、梔子花等室內花卉起到良好的養護作用,而且還起到了透水的作用。
紅松——秋日樹林中的那片“青綠色”
由于長白山落葉松在我們家附近很常見,所以,伙伴們沒做過多的停留,就繼續向前進發了。穿過落葉松林,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依然是和剛進林子時差不多的景色——紅的楓樹、綠的青松,中間還夾雜著葉子開始泛黃的其他小灌木。
松樹,一直都被當做“常青”的象征。而生長在長白山地區的紅松,最高株高可達30米。紅松的葉子是五針一束的細長線形,它的葉子表面積小,水分流失不多,加上針葉的表面有一層很厚的蠟質層,以保護它不被寒冷侵蝕。即使在三九嚴寒中,長白山的紅松依然呈現出翠綠的顏色,并且,一般的紅松壽命通常會達到200年以上,這不禁讓人對這種高大的喬木產生了更多的敬畏之情。
當大家正對著幾個并排的紅松拍個不停的時候,一個眼尖的伙伴發現了一棵紅松樹上的松塔,我們都興奮地如獲至寶。松塔—就是紅松樹的果實,它個大如拳,因狀如寶塔而得名。由于紅松樹過于高大,以及國家對紅松的保護政策,我們想攀爬上去拍攝松塔是不可能的,站在樹下的伙伴們即使使用長焦鏡頭,也依然不能拍攝出清晰的畫面。此時,根據以往的經驗,我和另一位伙伴在這棵松樹下方圓幾米范圍內的地面上仔細尋找,果然撿到了幾枚被風吹落的松塔,這一特別的收獲又讓大家雀躍了好一陣子。
偶遇意外的驚喜
——野山參
其實在山林中尋訪,我們看到的景色和拍照停留的時間,相對來說也不是太多。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將時間耗費在穿林海尋找美麗風景的過程中。畢竟在林中行走不比在平坦的柏油路上,加上還要注意腳下的各種狀況和小幅度的翻山過河,拍完這些“五花山”的主要組成樹種之后,時間也到了午后1點多。我們在一處平坦的林地上席地而坐,簡單的吃過午飯后,大家背起背包踏上了回程的路。
因為沒有特定的路線,帶頭的伙伴按照來時的大致方向帶領我們往外走。走了差不多半個多小時以后,突然聽到有人高喊了一句—“人參”!雖然“人參”作為長白山特有的“仙草”被廣泛流傳,但是在長白山森林里行走和探訪,遇到野山參的情況是不多見的。當聽到領頭的伙伴呼喊之后,大家先是愣住,然后紛紛跑上前去圍住了這顆人參,果然,這是一棵“四品葉”的人參,中間穿出來的花葶上已經結出了紅紅的參籽。大家又紛紛拿出相機左拍右拍,留下她美麗的身影。我們并不想把她挖出來,最后,還是領頭的伙伴把人參籽摘了下來,簡單地嚼了幾下,就吐到附近的樹林里了。因為人參種皮過厚不容易萌發,所以很多時候,都需人工破壞它的外種皮來促進它的萌發,長白山地區至今還保留著“腳搓參籽”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