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克斯·胡特
1.5億人有視力障礙,卻買不起眼鏡。一個男人想改變這種現象。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已經發過言了,現在,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廳中,馬丁·奧夫穆特站在約1000名科學家和政府代表面前。那天是2015年1月20日,“國際光之年”開幕式。

“設想一下,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副眼鏡,你愿意為它花多少錢。超過1000美元?”奧夫穆特問道。很多人舉起了手。“超過1萬美元?”仍有很多人舉手。“你一生總收入的一半?”甚至連這時也有一些人舉起了手。
奧夫穆特點點頭。他又一次做到了迅速讓聽眾關注一個問題:超過1.5億人有視力障礙,卻無法擁有一副眼鏡,他們愿意付出一切,來擁有一個助視器。
幾周后,奧夫穆特坐在自家的客廳里,看著一個能解決這種弊端的箱子,里面裝有彈簧鋼絲和帶有屈光度的玻璃,還有熱縮管等配件。
在箱子上的一個裝置中,你可以在幾分鐘內親手制作一副眼鏡,材料成本僅為約一美元。“如果沒有眼鏡,我們中的很多人都無法生活。”奧夫穆特說,“我們可以隨時去店里配副眼鏡,在有些發展中國家這卻意味著,你將不能工作,只能陷入最可怕的貧困中去。”
奧夫穆特將頭發扎成一個辮子,為我們續加咖啡。這天上午,他的妻子和3個孩子沒在家。今年42歲的他暫停了他作為數學和物理教師的工作,因為他的“一美元眼鏡”協會已經達到了一個中小型企業的規模。
在他位于一層的小辦公室中,他協調著100多位員工的工作。他們大多擔任無報酬名譽職位,在全世界工作,幫助他完成使命。他想為那些視野模糊而且常常不明原因的人帶去清晰的世界。雖然奧夫穆特從來不會這樣說,因為他覺得這話聽起來太不謙虛,但是如果他的發明能夠貫徹實施,確實能為很多窮人的生活狀態帶來革命性的改善。
還在孩童時期,奧夫穆特就想成為一個發明家,但是當時他認為,世界上所有最重要的發明都已經出現了。今天奧夫穆特知道,這并不正確。他很快感覺到,世界上的不平等現象讓他難受。“我們在地球上的富裕地區過著優渥的生活,而僅僅幾個小時航程之外就有人餓死或是死于小病,對此我一直覺得難以接受。”他說。
他在德國南部的阿爾高長大,他的祖母和父母在那里投身于紅十字會事業,熱心幫助周圍的人。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他,幫助他人能帶來怎樣的滿足感。大部分人心中的幸福公式“好工作+很多錢+家人=幸福”,對他來說太過陳腐。
他想做點有意義的事,幫助別人,改變社會。他曾為“饑餓項目”援助組織籌集了50萬歐元資金,發起了“co2maus”競賽——多年來,這一直是關于兒童和青少年氣候保護的規模最大的競賽之一。
2006年夏,奧夫穆特讀到了保羅·波拉克的《擺脫貧困》(Out of Poverty)一書。波拉克是“福利商業”的一位倡導者,他認為重要的不是簡單地送出錢和舊衣服,而是可持續地幫助貧困地區的人們;不是將他們視為受害者或捐贈的接收者,而是商業伙伴和消費者。
波拉克寫道,為那些每天生活費不足一美元的人提供視覺幫助,是偉大的一步。因為如果一個人連看都看不清楚,要怎么將他從貧窮中拯救出來呢?奧夫穆特馬上就被他說服了。但是他相信,這個任務必須由專家來完成,這個挑戰對于他一個人而言實在太艱巨了。
幾天后他偶然經過一個一歐商品店,看到了一種閱讀眼鏡。奧夫穆特想,這樣看來,廉價制作眼鏡似乎是可行的。他決定嘗試發明一種眼鏡,既穩定,又是那些每天生活費不超過一美元的人買得起的,而且這個助視器必須由當地勞動力制作完成并出售。
奧夫穆特在地下室建起一個工作室,開始了這項工作,閱讀資料,做實驗,成為建筑市場的常客。在漫長的尋找之后,他發現了一種非常有彈性的彈簧鋼,就算一頭母牛踩上了眼鏡也沒關系。中國的一家公司負責銑削和打磨玻璃,并用一個簡單的手柄將這些玻璃固定進鏡框。對于彎曲機,他從一位工程師那里獲得了建議。

終于看清了!馬丁·奧夫穆特開發出的一美元眼鏡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他用顏色在彎曲設備上做出說明,這樣即使是不識字的人也能很快理解操作過程。他一次次地對制鏡方法進行改進,一共做出了12代樣品。
“我的家人覺得我的工作太過繁重,我自己也這樣認為。”奧夫穆特說,“我常常工作到深夜,周末也不例外。我喜歡運動,喜歡享受大自然,但是現在這些活動的時間都大大縮水了。盡管如此,我還是很高興自己能夠為這個世界帶來一些改變。”
2012年3月,奧夫穆特第一次抵達非洲。說起混亂、從未準時到達的集裝箱以及努力說服村莊領導的過程時,他聳了聳肩,笑著總結道:“這就是非洲。”奧夫穆特很快就愛上了這片大陸和它的人們。“非洲是另一個世界,更加五彩繽紛,非洲人往往比我們生活得更加開心。”他說。
一個援助組織在烏干達為白內障病人做手術,請奧夫穆特同行。這對奧夫穆特來說是個臨床實驗,他想知道自己的計劃是否真的能夠投入實施。
當時,政府指派給他的第一批培訓生很快就離開了,因為他們在彎曲眼鏡的時候手指上起了泡,他的眼鏡也還遠遠達不到今天的標準。但奧夫穆特還是注意到,愿意用兩三天的日工資買一副眼鏡,以及希望參加培訓成為制鏡師的人都不少。
2012年10月,他再次來到烏干達,這次有14個培訓生為他工作。奧夫穆特最后給了其中兩人一個彎曲機。他們作為驗光人員騎著自行車走村串戶,請居民坐在一棵樹前的長椅上,在樹根邊掛上一張視力表。他們確定屈光度,測量瞳距,詢問病人鏡框想用哪種顏色的珠子和熱縮管的組合。然后他們折曲鏡框,放進玻璃鏡片,把眼鏡交給病人。
“在烏干達,當第一批一美元眼鏡買主露出喜悅的眼神,為他們的新助視器付款時,我的內心更加堅定了。”奧夫穆特說。一個老人第一次看清了他生活的村莊;那些之前被視為患有殘疾的孩子,現在可以去上學了;縫紉女工又能縫紉了,出租車司機又能開車了……奧夫穆特可以講成百上千個這樣的故事。
烏干達之行后,他的項目不斷成長壯大。他成立了一個協會,越來越多志愿者加入其中,慢慢地也開始有人捐贈。這個組織還將活躍在盧旺達、馬拉維和布基納法索,來自南美的一個援助組織也和他取得了聯系,稱想在當地實踐這一理念。“重要的是,找到正確的員工,信任他們,讓他們付起責任。”
奧夫穆特的助手們來自不同的職業領域:經理、眼科醫生、驗光師、技工。除了職場人士外,還有大學生、家庭主婦和退休人員。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為1.5億人提供眼鏡。助手們還和當地政治家聯系,而這有時并不容易,因為必須先找出誰是管事的人。
“重要的是官方許可,政府的支持。”奧夫穆特說,“而且,我常常為這些窮人的誠實品質感到吃驚。馬拉維的一個孩子跟在我后面跑了很久,想把我遺忘的一個空塑料瓶還給我,而這對于這個小姑娘來說是筆小財富。”

借助彎曲機,可以制作出不同大小的眼鏡。折曲鏡框,并用一個簡單的手柄將玻璃固定進鏡框。一副眼鏡就初步制作成功了。
“我們在布基納法索的團隊半數都由殘疾人組成,他們在去年年初賣了幾周的眼鏡,將全部收入都存入銀行,很快就超過了1000美元。對于一些人來說,這是他們年收入的好幾倍。他們小心翼翼地問我,是否可以為他們到那時為止的免費志愿工作獲得一點酬勞。我們當然答應了他們。”奧夫穆特講述道。
到目前為止,奧夫穆特和他的團隊已經賣出了幾萬副眼鏡。除了急切需要眼鏡的1.5億視力障礙者之外,還有5億人沒有眼鏡就不能閱讀。“如果我們能在接下來5-10年間做到為這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提供眼鏡,我就滿足了。”奧夫穆特說。
[譯自德國版《讀者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