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榮霄
根據《呼和浩特工業史》所載內容,我對史前先民建造房屋的過程做了簡單的再現式描述:全村像是在舉行祭祀儀式——村里的男人們正在齊心協力地蓋一座房子,把用石斧砍伐來的樹木加工成柱子和椽子。地基早已打好,他們將柱和椽按順序搭出房屋的骨架,再在墻壁和屋頂抹上厚厚的草泥,一座半穴式、土木結構的房子終于順利竣工了……
據稱,土默川平原(呼和浩特地區)原始的建材和建筑業,以托克托縣海生不浪新石器時代的一個村落遺址為例,根據發掘的其中一座房屋遺跡推測,當時房屋的建筑材料大體為:木材、泥土、葦草、石灰、繩索和柳笆等。其整個房屋設計為半地穴式并呈正方形,南面設一門,與西北墻角連接有一灰坑;屋頂呈人字形或四角尖錐形,屋內面積約20平方米左右,地面抹有一層石灰,中央有灶炕痕跡,等等。
土默川平原的史前先民從洞穴走出,住進自己蓋的房子,從不定居生活變為定居生活,似乎意味著他們從狩獵生活漸變為農耕生活。但據記載,從夏、商、周乃至春秋戰國時期,土默川平原主要活躍著葷粥、鬼方、土方、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當時的平原成為一個“大牧場”,而不是一個“大農場”?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使該地區的農耕文明出現了某種斷層?
戰國時期,土默川平原出現了第一座城市——“云中”(位于今托克托縣境內)。該城是趙國為屯兵打仗而興建的軍事性城堡。其周長8公里,面積約4平方公里,城墻建造工藝采用板箱式填土夯實筑墻法(類似“干打壘”),城內建筑所用建筑材料主要為:土、木材、石灰、柳編、柴草、石料、磚、瓦和銅鐵等。其與蜿蜒于陰山南麓的趙長城一道,構成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防線。并且留下了“胡服騎射”這一著名的歷史故事。
“云中”的出現,表明當時土默川平原的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在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平原南部的盛樂城則為該地區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據有關文章介紹,公元338年,拓跋鮮卑建都盛樂(位于今和林格爾縣境內)。拓跋鮮卑以此為中心發展農牧業生產,建立起著名的北魏政權。雄渾壯闊的《敕勒歌》便產生于這一時期。這一時期,該地區的建筑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
當豐州城(位于今呼和浩特市白塔村一帶)佇立于土默川平原東部(據載,其建于遼應歷十年,即公元960年)之時,已是一派“山邊彌彌水西流,夾路離離禾黍稠”的田園風光了。據稱豐州是遼、金、元各代在大黑河流域建立的政治軍事重鎮,也是中原地區同該地區各民族經濟和文化的匯合點。當時城內居民眾多,街巷相連。遼人堪稱建塔高手。城中最著名的建筑是建于遼代的萬部華嚴經塔(俗稱白塔),體現了當時該地區建筑業的最高水平。
而當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舊城)聳立于土默川平原時,已然是明朝的光景了。和平的再現,使平原因長期戰亂造成的城池荒蕪、人煙稀少的慘狀開始有所改觀。約1527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領阿拉坦汗仿照元大都的樣式,開始興建一座名為“庫庫和屯”(呼和浩特,即歸化城)的城市。該城竣工后,其城池周長2.4里。在高達2丈的城墻上,建有四座角樓、兩處望樓和南北城門。后來城內外出現了大量召廟,該城由此享有了“召城”之譽。又由于該城在清代發展成為華北地區的重要商埠,也便有了“商城”之謂。
縱觀土默川平原的建筑,從史前先民的半穴式房屋到清代的四合院民居,以及各種城池和宗教建筑,期間歷經了數千年。而其建筑文化的發展總體呈現出漸進模式,當然有時也會出現城市毀于戰火(如豐州城)或某類建筑物“井噴”現象(如明清時期大量建廟),從中亦可觸摸到該地區經濟、文化、藝術、宗教、軍事等的發展脈絡。此外,其在各歷史時期的各種建筑,基本上是就地取材。這些建筑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兼顧美觀。
土默川平原地處風土粗莽的塞北,其建筑文化缺乏江南建筑文化的精致和優雅,總體散發出一種粗莽之氣。在出現大量中原樣式建筑的同時,也吸取了其他地域的建筑樣式。譬如明清時期的一些召廟建筑,便融入了藏式建筑樣式。當地的鄉村民居也極具地域特色,如有俗稱“一出水”的屋頂,以及厚實的土坯墻和屋內的火炕等,可謂冬暖夏涼,適應了當地氣候。
摘自《正北方網-北方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