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偉
摘 要:通過#1、#2機組在168 h的試運中,入爐煤質對負荷的影響,以及對顆粒度的要求,由于在試運時入爐煤顆粒度一直不好控制。針對以上的問題采取相應措施,比如可以增加細篩來解決顆粒度問題,以滿足循環流化床鍋爐運行的安全性、可靠性、穩定性和經濟性。
關鍵詞:循環流化床鍋爐;顆粒度;方式;安全運行
中圖分類號:TM6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24-0123-02
大家都知道,火力發電廠想要保證穩定持久的發電效益,最重要的就在于鍋爐,而鍋爐想要保證穩定安全的運行工況,其源頭就在于入爐煤的煤質特性,粒度應控制在13 mm以內。筆者認為“源頭抓好,一切都好”。
1 輸煤系統概況
1.1 概 述
黃陵礦業煤矸石發電有限公司2×300 MW循環硫化床機組年耗煤量為280萬t。電廠所需燃煤由黃陵礦業公司2#煤礦、1#煤礦供給,其中2#煤礦由帶式輸送機轉運、1#煤礦和其它外調用煤由汽車轉運。我廠輸煤系統主要由10部帶式輸送機組成。1部、2部、6部、7部為單條皮帶,3部、4部、5部、8部、9部、10部為雙條皮帶。1部、2部皮帶分別從2#煤礦煤倉取中煤或矸石轉運至3部皮帶轉運站,6部皮帶是為斗輪機可雙向向煤場堆煤、取煤,7部皮帶為煤場通過推煤機上煤。
本廠輸煤分兩級破碎,分粗碎和細碎布置在8部和9部皮帶之間。另外包括儲煤場及其設備、帶式輸送機系統、篩分破碎設備、控制系統、輔助設施及系統。
1.2 貯煤系統
在來煤入廠處設有50 t空車汽車衡兩臺、80 t重車汽車衡兩臺,用于入廠煤的計量。在上煤系統中設有2臺電子皮帶秤和2臺鏈碼校驗裝置,用于入爐煤的計量和校驗。在重車衡前1臺入廠煤采樣裝置,在上煤系統中還設有2臺電子皮帶秤和2臺單元式入爐煤自動取樣縮分裝置。
儲煤場按2個條形煤場設置。堆煤高度按13.5米,其中軌上12 m,軌下1.5 m。總貯煤量約為10萬噸,可滿足電廠2×300 MW機組鍋爐最大連續蒸發量時10天的耗煤量。
儲煤場作業機械采用1臺DQ650/850.30懸臂式斗輪堆取料機,斗輪堆取料機堆料能力為850 t/h,二者的取料能力為300~650 t/h可調,懸臂長度均為30米。
按煤種直接分別堆放至煤場。具體方式如下。
1.2.1 混煤方式
系統中具體有以下2種混煤方式:
①斗輪堆取料機+汽車;②兩臺活化式給料機混煤。
1.2.2 卸煤方式
當1或2、3、4、5、6號帶運行時,7、8、9、10號帶停機。
1號帶或2號帶→3號甲帶→4號甲帶→5號甲帶→6號帶→煤場;
1號帶或2號帶→3號乙帶→4號乙帶→5號乙帶→6號帶→煤場
汽車卸煤到煤場。
1.2.3 上煤方式
方式一(活化式給煤機到煤倉間)。
當1、2、3、4、5、6號帶停機時,7號、8號、9號、10號帶運行:
①7號帶→8號甲帶→甲粗碎機→甲細篩子→甲細碎機→9號甲帶→10號甲(乙)帶→原煤倉
②7號帶→8號乙帶→乙粗碎機→乙細篩子→乙細碎機→9號乙帶→10號甲(乙)帶→原煤倉
方式二(煤場到煤倉間)。
①當1、2、3、4、5、7號帶停機時,6號、8號、9號、10號帶運行:
煤場→6號帶→8號甲帶→甲粗碎機→甲細篩子→甲細碎機→9號甲帶→10號甲(乙)帶→原煤倉
②煤場→6號帶→8號乙帶→乙粗碎機→乙細篩子→乙細碎機→9號乙帶→10號甲(乙)帶→原煤倉
方式三(二號煤礦到煤倉間)。
當1或2、3、4、5、8、9、10號帶運行時,6、7號帶停機。
1號帶或2號帶→3號甲帶→4號甲帶→5號甲(乙)帶→8號甲帶→甲粗碎機→甲細篩子→甲細碎機→9號甲帶→10號甲(乙)帶→原煤倉
1號帶或2號帶→3號乙帶→4號乙帶→5號甲(乙)帶→8號甲帶→甲粗碎機→甲細篩子→甲細碎機→9號甲帶→10號甲(乙)帶→原煤倉
煤場配備1臺推煤機和3臺裝載機,作為煤場的輔助設備。
1.3 廠內輸送系統
汽車來煤直接運至煤場儲存;煤場煤可通過斗輪機轉運至煤倉間。輸煤系統采用固定端上煤的方式。
輸煤系統帶式輸送機的規格為:
1號帶式輸送機額定出力/最大出力:450 t/h/1 120 t/h;
2號帶式輸送機額定出力/最大出力:400 t/h/960 t/h;
3、4、5、6號帶式輸送機額定出力/最大出力:850 t/h/1 400 t/h;
7、8、9、10號帶式輸送機額定出力/最大出力:650 t/h/
1 120 t/h;
0號帶式輸送機額定出力/最大出力:50 t/h/190 t/h。
B=1 000 mm,v=2.50 m/s,Q=850 t/h。除煤場帶式輸送機和1、2號帶式輸送機為單路布置外,其它帶式輸送機均為雙路布置,一路運行,一路備用,并有雙路同時運行的可能。按照2臺機滿負荷運行考慮,每天燃煤約11 673.6 t,本工程輸送系統日運行小時數約為12.3 h,三班制運行,每班運行時間約4.1 h。
由于燃煤揮發分較高,為確保運煤系統安全運行,全部選用難燃EP膠帶。
煤倉層采用犁式卸料器向原煤倉卸煤。
1.4 篩碎系統
本工程輸煤系統中設置兩級破碎。粗碎系統設置2臺粗碎機,采用山西省電力公司電力設備廠的設備,1運1備。碎煤機采用環錘式碎煤機,其出力為Q=800 t/h,入料粒度≤300 mm,出料粒度≤30 mm。
細碎系統設置2臺高幅篩和2臺細碎機,1運1備。高幅篩出力為Q=650 t/h,入料粒度≤50 mm,出料粒度≤9 mm;細碎機的出力為Q=650 t/h,入料粒度≤50mm,出料粒度≤9 mm。粗、細碎機設減振裝置,減振裝置由彈簧阻尼隔振器和減振平臺等組成。細碎機選用美國生產的細碎機。
1.5 輸煤系統控制
輸煤系統的控制方式采用程序控制,LCD顯示。在集控室和就地輸煤電子設備間均能控制設備起停。斗輪堆取料機采用單獨的程序控制,并與輸煤程控室有信號和通訊聯系。參加程序控制的設備應有設備間聯鎖及解除聯鎖的要求,且可以在就地進行起、停操作。在斗輪機、各轉運站、粗、細碎煤機室及原煤倉各卸料點等設有工業電視攝像頭,用于輸煤程控室監測設備運行狀態。
2 煤顆粒度對鍋爐的影響
運行中如有大煤塊大量進入流化床,會在床體中沉積形成死滯區,破壞正常的流化狀態,使爐內溫度場不均勻,造成因床溫過低或床溫過高結焦而被迫停爐。所以循環流化床鍋爐的安全運行要求有良好的燃燒破碎、篩分系統,以保證進入流化床的煤粒在要求的顆粒度范圍內(一般要求顆粒度在0~13 mm范圍內)。否則運行時若為了減少小煤粒飛逸而減小風量,就會影響大煤粒沸騰;若為了照顧大煤粒沸騰良好而加大流化風量,則小煤粒飛逸又會增多,加大鍋爐損失;同時風量調節還要與給煤構成一定比例,以維持床溫。煤粒破碎得好,顆粒度均勻,則運行時風煤比易掌握,床溫易穩定,效率也高。如顆粒度過大、過小,甚至超大,都會給運行操作帶來困難,同時造成流化床鍋爐飛灰損失及灰渣熱損失的增大,使鍋爐熱效率降低。
另外,顆粒度增大,則會因照顧大顆粒流化而加大風量,致使小顆粒煤未及時燃燒而飛出爐膛進入旋風分離器,在分離器下部的返料床上二次燃燒,使返料溫度過高,造成返料器高溫結焦,影響鍋爐正常運行。飛灰損失隨著最小流化風量的增大而增加,水冷受熱面的磨損隨著風速的增加而成倍增加,從而導致鍋爐運行周期大大縮短。綜上所述,燃料顆粒度的大小,對循環流化床鍋爐的正常運行有著非常直接的影響。
3 解決辦法
我廠輸煤系統分為甲、乙兩路每條系統配備兩破一篩,可以改為兩破兩篩,具體方法是:在細碎機下方增加一臺細篩(細篩出力為Q=650 t/h,入料粒度≤50 mm,出料粒度≤9 mm;)同時增加一臺返料機,當煤粒經過細篩后,未達到出料粒度要求的再經過返料機重新進入細碎機再次破碎,如此反復循環,以保證入爐煤顆粒度在規定范圍內。
YZDS系列 振動篩為新從國外引進技術,具有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的一種圓運動振動篩,該系列振動篩廣泛適用于冶金、礦山、煤炭、建材、化工、電力、交通、輕工等部門進行各種物料的分級。
3.1 特 點
①結構新穎,技術參數先進,處理能力大,篩分效率高。
②采用 振動電機作為激振源,使用維修方便。
③采用彈簧鋼編織篩網或沖孔篩板,使用壽命長,不易堵孔。
④采用橡膠陌振彈簧,壽命長、噪聲小、過共振區平穩等。?
3.2 結 構
①篩箱:篩機的承裁部件,由側板、承料板、出科柜、聯接梁主梁,保護板等組合而成的套體結構,用以傳遞激振力,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
②慣性電機:采用ZG系列 振動電機作為振源,它利用兩端軸伸偏心塊旋轉產生的離心力得到額定激振P。 每組偏心塊由固定偏心塊和活動偏心塊組成,只要改變活動偏心塊對固定偏心塊在圓周方向的相對位置,使可以改變偏心塊的合成偏心距,進而調整激振力的大小,使用時可根據現場需要,調節激振力到所需位置。
③篩面:采用碳素彈簧鋼絲編制篩網或沖孔篩板,這種篩面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
④橡膠簧:用邵氏硬度為50和60的丁晴橡膠作振動系統的彈性元件易于變形,能有效地抗壓、抗剪、抗扭、內阻大。非線性的剛度特性,使其通過共振區時,振幅擴大較金屬簧小得多,使用壽命長,在合理的頻率比下工作,振動效果很好。
⑤支座:用型鋼焊成,作為振動質體的支撐,結構能保證足夠的強度與剛度,能合理安放彈性元件,便于安裝與維護。 三、工作原理YZDS系列 振動篩為單鈾圓運動慣性 振動篩,它是利用慣性電機工作時,偏心塊產生的慣性力迫使篩箱產生振動,使加到篩機篩面上的物料產生拋擲運動,從而使一定粒度的物料顆粒透過篩孔,實現篩分操作。
參考文獻:
[1] 侯祥松,張建勝,王進偉,等.循環流化床中水冷壁的磨損原理及其預防 [J].鍋爐技術,2007,(4):19-24.
[2] 王世山.循環流化床鍋爐受熱面磨損的數學模型及預防措施[J].熱力 發電,2007,(2):24-27.
[3] 馬增益,嚴建華,潘國清,等.循環流化床床內受熱面磨損特性的試驗研 究[J].動力工程,2000,(3):674-676.
[4] 潘睿,李淑紅,王志偉,等.高效除塵脫硫CT/n型鍋爐爐前煤型機的研制 [J].森林工程,2007,23,(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