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筑城史的重要一面"/>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修城“不積極”
——明代筑城史的重要一面

2016-10-14 08:28:01
安徽史學 2016年5期

孫 兵

(河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

修城“不積極”
——明代筑城史的重要一面

孫兵

(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24)

從湖廣等地的情況來看,有明一代,偏安之地城池遲遲未建、安定時期任其圮壞等“不修城”的情形頗為常見。官民財力匱乏、不利的地形環境、官員因循茍且、輿論習于將修城視為勞民傷財等不利條件限制之下,各地官民修城消極懈怠的狀況相當普遍,近乎世風。這種始終無法消除的消極因素對明代的筑城政策及其實施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明前期修筑、維護城池主要限于駐軍各地,對于其他眾多普通州縣并未從嚴要求,以示體恤民情,以免招致民怨;明廷對各地修城頻頻申令、施壓,但收效欠佳;各地往往迫于“寇盜”威脅及上司督責的壓力才興工修城,而前者的作用尤為突出。學者所謂明代“一貫積極、嚴厲的”筑城政策促成了各地廣修城池的看法似乎并不完全切合史實,一些流行已久的相關認識亦有修正、澄清的必要。

修城;筑城政策;城防;明代

對于明代各地廣修城池的史實,人們并不陌生,學界歷來對此也不乏關注,漸已揭明了不少相關情況:明太祖及其后繼者對各地城池的修筑、維護多有重視與強調,管理修城工程的相關制度堪稱完備,各地修筑城池的數量、修城次數皆遠遠高于以往,等等*參見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三聯書店1983年版,第70—71、82頁;李孝聰:《歷史城市地理》,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0、378—381頁;王茂華:《中國古代聚落筑城初探——以“從土城到磚石城”為基點的考察》,河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2年,第115—221、241—263頁。。多年來,不少研究者往往根據這些史實,習于將明代的筑城政策視為“一貫積極的”、“嚴厲的”,認為各地廣修城池即為積極奉行這種政策的結果*近年來較有代表性的論述如李龍潛:《明代修建郡縣城池的幾個問題》,《明清論叢》第12輯,紫禁城出版社2012年版;王茂華:《明代城池修筑管理述略》,《文史》2010年第1輯。。但論者事實上對各地修城的詳情疏于考察,得出的籠統認識未必經得起一些具體事實的檢驗。近年來的一些研究顯示,明代前期,各省未設衛所駐防的普通州縣(即同級之散州、縣,下同)大多未建城池;在一些安定時期,各地城池圮廢失修的情形頗為常見*參見成一農:《古代城市形態研究方法新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217—227頁;魯西奇、馬劍:《城墻內的城市?——中國古代治所城市形態的再認識》,《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9年第2期。。據此,有學者認為,明代前中期以不修城的政策為主,“城市沒有城墻或者城墻處于頹圮狀態可能是城市城墻的常態。”*成一農:《宋、元以及明代前中期城市城墻政策的演變及其原因》,[日]中村圭爾、辛德勇主編:《中日古代城市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180頁。另有學者指出,嘉靖年間,盡管面臨倭患的威脅,江南各地民眾對于興筑城防往往多有反對,甚至與官府發生沖突*黃敬斌:《利益與安全:明代江南的筑城與修城活動》,《史林》2011年第3期。。從這些研究來看,關于明廷的筑城政策、各地的修城活動與“不修城”或曰修城“不積極”的現象,學術界在這些方面揭明的史實、取得的認識頗有分歧。由此看來,有關明代筑城史的現有研究事實上還不夠充分,亦欠深入。

有鑒于此,筆者近來嘗試綜合上述諸多看似矛盾的史實,對其做出較為圓滿的解釋,發表專文一篇*⑦孫兵、王宏斌:《明前期“相對寬松”的筑城政策探論——以湖廣地區為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5年第2輯。。但其論述僅限于明前期,對一些相關問題的探討未作詳盡,特別是各地官民修城“不積極”方面。有明一代,這種情形事實上相當普遍,與明廷對修城多有重視、強調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明廷的筑城政策及其在各地實施的成效,實為深切認識明代筑城史的一個關鍵。本文擬

以湖廣等地為例,結合自己與諸賢的研究,對這方面的情形詳加揭明,并嘗試從這一視角對明代筑城史有關問題作較為通透的分析,以期補正、深化現有的認識。不當之處,懇請方家教正。

一、明代各地“不修城”的情形

據現有研究來看,明初洪武年間,駐軍(即設有衛所駐防,下同)各地多有修固城防之舉;明中期以后,各地多有“寇亂”之際紛起修城的情形*參見成一農:《古代城市形態研究方法新探》,第218—237頁。。另一方面,明代偏安之地遲遲未建城池或安定時期任其圮壞的情況也頗為常見*本文所謂的“偏安之地”,指較少遭受“寇盜”威脅、安全形勢相對緩和的地區。在一些特定條件(與“寇亂”之地距離較遠、周邊有衛所障護,等等)下,偏遠山區或腹里平原地區皆可成為此類“偏安之地”。。此類“不修城”的情形,湖廣地區即堪為典型。

明代前期(結合湖廣地區的實際,本文將此限定為自洪武朝至宣德朝),湖廣各處設有衛所的府州縣等軍事要地率皆筑有城池且多有維護,而對于未駐軍的普通州縣并未從嚴要求,不修城的情形頗為普遍。迄至宣德末年,湖廣全部100處散州、縣(不含各府附郭縣)中,未駐軍的州縣多達82處,筑有城池的僅有17處,而大多數州縣歷來未曾筑城(或原有舊城圮廢不修)⑦。

表1 明代湖廣地區修城較頻繁時段概況

說明:詳見孫兵:《明代湖廣地區城池修筑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15—79頁。

如表1所示,明中期以后,湖廣地區流民、“苗蠻”、“流寇”等相繼作亂,各地多有修城御“寇”之舉;修城以“寇盜”為患之地居多,皆為出于防御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歷次“寇亂”未曾波及的偏安之地往往少有修城之舉,不少未駐軍縣治遲遲未筑城的情形也頗為常見。

土木之變以后,明廷的筑城政策有了重大變化,要求各地(包括未駐軍州縣)皆須修固城防。但縱觀明中后期,湖廣地區這類未駐軍的縣治大多筑城遲緩,全省普及城池的進度頗為緩慢。天順末年,全部87處縣治(不含14處府治附郭縣),尚有超過半數(50處)未曾筑城。至正德末年,仍有20處縣治遲遲未曾筑城,以長沙(7處)、武昌(5處)、黃州(4處)三府居多。這類地方皆居于腹里之地,在外圍地區的障護之下,更托庇于衛所等防御力量,安全無虞,役民修城實無太大必要,應該是其遲遲未筑城的主要原因。至萬歷七年(1579年),全省121處府州縣中,尚未筑城的僅有8個縣,湖廣地區才基本上普及了城池設施。

筑城遲緩等“不修城”的情形并非僅限于湖廣地區,其實在南北各地皆屬常見。概言之,明前期修筑、維護城池主要限于駐軍各地,普通州縣歷來未曾筑城的情形相當普遍;明中期以后,各地迫于“寇盜”威脅多有修城之舉,但不少偏安之地仍遲遲未曾筑城,很多省份遲至明后期才逐漸普及城防;一些安定時期,未駐軍州縣乃至駐軍各地武備廢弛、城防失修的情形也頗為常見。

二、各地修城“不積極”的普遍情形

各地“不修城”的現象與官府、民眾修城“不積極”的態度可謂互為表里。從湖廣各地的情況來看,官民修城消極懈怠的情形相當普遍,表現于諸多方面。

其一為官民習于安逸,對修城多有畏難、退避心理。安定時期,地方官民往往安于現狀,任由城池圮壞失修。此種情形在湖廣各地頗為常見,眾多未駐軍的州縣尤其如此。以興國州為例:

州故有城,委土為之……久之盡圮,而僅址存。屬承平百余年,民間外戶不閉,小有野警,一虞侯之力能制之,故有司不恃城。居人亦晏然無所告急*吳國倫:《成城記》,光緒《興國州志》卷34《藝文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第28冊,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18頁。。

明中期以后,“寇患”威脅之下,不少腹里州縣依舊茍且偷安,修城消極遲緩。黃陂縣,歷來無城,正德間遭“流寇”殘害,“及事平,上之人安于無事,下之人恐其勞己,城工之議遂寢。”*民國《湖北通志》卷25《建置志·城池》所錄王霽作記一文,商務印書館1934年影印本。漢川縣,舊無城,嘉靖末年,劇盜入縣劫掠,“此后時以筑隍為言,莫之應也。”*乾隆《漢陽府志》卷6《地輿·城池》,《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第1冊,第48頁。既使上司督責修城,很多州縣官民仍舊多有畏難、退避心理。成化年間,湖廣巡撫傳令寶慶府新寧縣改建石城,“知府謝侯省狀其民寡貧,不克事,宜勿修便”,意欲推脫*李東陽:《新寧縣石城記》,萬歷《新寧縣志》卷8《藝文志》,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第66頁。。嘉靖年間,羅田縣甃砌石城,“議初定,上下難之”*龔湜:《知縣勞樟去思碑記》,嘉靖《羅田縣志》卷3《名宦》,《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第21冊,第64頁。。永興縣,舊無城,弘治間“苗寇”作亂,“當道始有筑城之議,然工巨役繁,屢謀屢寢。”*萬歷《郴州志》卷8《創設志·城池》,上海古籍書店1962年版。

其二為官吏奉命修城多有茍且敷衍之弊。明中期以后,明廷頻頻申令各地修城,但湖廣不少地方對此往往茍且應付。華容縣,萬歷初年奉命修城,不過是“于東北隅官使所目擊處檢故磚,略加整飾。”*萬歷《華容縣志》卷2《建置·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校注本,第63頁。澧州城,嘉靖年間,“雖嘗修治,徒墁虛飾,無歲不爾,即謂之無城可也。”*嘉靖《澧州志》卷5《兵防紀》,湖南圖書館藏1964年傳抄本。官吏侵漁錢糧、城工茍且等弊端也在所難免。漢陽府城,嘉靖年間,城垣屢修屢圮,只因“經手利其侵漁,吏司不以查報。”*嘉靖《漢陽府志》卷3《創置志·城垣》,武漢出版社2011年校注本,第93頁。祁陽縣,成化年間,“城取茍完,工不堅良,牟利者藉繕修為奸,屢舉屢壞。”*焦竑:《祁陽縣修城記》,康熙《永州府志》卷5《建置志·城池》,《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南府縣志輯》第42冊,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154頁。

其三為民間對修城多有抵觸情緒。湖廣各地修城中往往難免勞民傷財,容易招致民眾的非議。如地方士紳所云:“夫天下之事,備害防患以衛民生者,莫如為城。其勞實稱之,民鮮弗病且怨者。”*魯鐸:《景陵縣修城記》,嘉靖《沔陽州志》卷7《創設志》,臺灣成文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第166頁。嘉魚縣,萬歷間改建磚城,議定 “官任費而民任力,庶瘠邑貧民不驚畏而思徙走。”*雷士順:《續修城記》,同治《重修嘉魚縣志》卷8《藝文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第30冊,第256頁。當地似有百姓苦于征斂繁苛而逃徙的情形,誠如“苛政猛于虎”之謂。

明代修城“不積極”在不少地區皆屬常見。四川各地,嘉靖后期武備廢弛、城防失修的狀況頗為嚴重,“各郡縣城垣,要皆單薄,無益防御。甚如云陽等縣之城,則倒塌殆盡,僅存遺址。”*譚綸:《究盜參官以議善后疏》,《譚襄敏奏議》卷4,《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27冊,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630—631頁。甚至邊防要地也不乏類似的情形。山西各地,安定時期,地方官修城茍且敷衍或多有推諉的情況頗為常見*相睿:《明代山西城池建設研究》,東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第34頁。。再如薊鎮,盡管“虜患”嚴峻,民眾對修城卻缺乏熱情,甚至多有怨言:

但愚民難與慮始,大工難以惜費,公帑不足而括民之貲,則嫌疑易生;夫役不充而勞民之力,則謗怨易起。于是諸有司雖黽勉任事而浮言震撼,自生疑沮,至以修城之事視為殷鑒*譚綸:《議處薊鎮緊要事宜以防后患疏》,《譚襄敏奏議》卷6,第711頁。。

綜上所述,有明一代,各地官民習于安逸、修城消極懈怠的積習始終不改,而尤以安定時期、偏安之地為甚。盡管各地皆不乏賢良官吏修城衛民的事例,但在明中后期吏治敗壞、武備廢弛的大勢下,官民修城“不積極”的情形似乎更為多見,近于常態。

三、制約修城活動的諸多因素

明代各地官民修城消極,畏難退縮,往往是由客觀、主觀上種種不利條件所致。從湖廣各地的情形來看,制約修城活動的不利因素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其二為官民財力匱乏。明代強化中央集權的財政體制下,對地方財政的監管逐步加強,地方上修城等公共事務很少有固定的經費來源,往往苦于經費緊缺*參見何朝暉:《明代縣政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182頁。。湖廣地區亦是如此,明中期以后,宗藩、兵餉等供應浩繁,加劇了各地官府的財政困難,使得修城經費匱乏的情形頗為常見。

從湖廣各地修城經費的來源來看,出自官府者,其一為明廷、省府等上級部門撥發公帑,大多限于府級城治及一些“寇患”深重的軍防要地;其二為地方官府自籌經費,通常以奏請留用贓罰銀為主,公費積余、雜稅等以資補充*參見孫兵:《明代湖廣地區城池修筑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166—178頁。。較之各府、直隸州,普通州縣財源不廣,往往以修城籌款為難事。首先,能否取得上級經費支持實為各州縣修城順利與否的關鍵。正德間,嘉魚縣創筑土城,“縣小而民窮,財力無所資”,幸而湖廣巡撫巡視至此,“督旁邑發儲秲協濟工力,工乃具舉。”*張邦奇:《始修城記》,同治《重修嘉魚縣志》卷8《藝文志》,第275頁。武岡州,隆慶初增建外城,“以帑乏,會計頗廉”,得到上級協濟方才完工*呂調陽:《武岡新筑外城記》,光緒《湖南通志》卷41《建置一·城池》,清光緒十一年刻本。。但多數州縣一般很難獲得上級的支持,只得多方籌款。崇陽縣城,萬歷間重修,“力請各邑修城之羨金,不得。又請發倉廩,又議鬻余地,以濟民之急。”*汪宗伊:《崇陽城記》,同治《崇陽縣志》卷2《建置志·城池》,《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第34冊,第56頁。麻城縣,萬歷初奉命筑城,正值荒年,“而驅之役,民弗堪矣”,后以節減冗役冗費充作修城經費*劉廷舉:《錢邑侯新建縣城序》,民國《麻城縣志前編》卷2《建置志·城池》,國家圖書館藏鉛印本。。明中期以后,官府財力匱乏,不得已而借助民財,官民捐修、攤派等皆為通行的辦法。潛江縣,萬歷初奉命修城,“疲瘵之余,公私磬懸,相視莫敢發,猶然據賦稅額數而坐派焉。”*袁國臣:《清田記》,萬歷《承天府志》卷14《藝文志》,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第270頁。重重困難之下,一些州縣經費無著,無力興工的情況也絕非少有。

總體上看,明中后期湖廣地區府州縣官民交困、財力匱乏的情形頗為常見。各地為修城等事務支用錢糧必須上請,借助民財也絕非易事。稍有不慎,即被視為侵盜或擾民而受到追究。故而,地方官對修城諸務往往茍且退縮,如時人所云:

今之守令,凡城池、學校、公署、鋪舍、橋梁之屬,以興修為大禁,廢不舉,敝不葺,荒頹敗落之甚竟諉之不知,是豈有司之得已哉?興修之費,不出之官則出之民,出之官則上疑,出之民則下謗,故稍自好者則深避而不為*嘉靖《夏津縣志》卷1《城池》,上海古籍書店1962年版。。

其四為民情輿論的壓力。《春秋》等儒家經典,習于將筑城視為重要的政治活動而褒貶善惡。儒家思想主張仁政,愛惜民力,以“不得已而用民力”為修城之道;如果修城不能體恤民情,勞民傷財,則加以貶斥。有鑒于此,明太祖及其后繼者一直強調修城應體恤民力,多有暫緩、停罷城工之舉*參見孫兵:《明代湖廣地區城池修筑研究》,第38—39、203—204頁。。但修城難免勞民傷財,有悖于儒家思想、朝廷所提倡的宗旨,社會輿論遂習于將修城視為擾民而多有非議。此種輿論偏向近于世風,成了制約官府修城的強大力量。

儒家學說主張民本,所謂以民心為無形之險,而城池為有形之險,后者不可恃而應以人心為固,此類說法自古皆然。明代亦盛行此說,很多官員對修城衛民的作法并不推崇,甚至主張對城防廢而不講,將修城一概斥為擾民*萬歷《襄陽府志》卷16《城池》,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690頁。。明中期以后,此種言論成為阻撓明廷、地方官修城的巨大輿論壓力*張居正:《重筑松滋縣城記》,光緒《荊州府志》卷8《建置志·城池》,《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第36冊,第107頁。。直到明末,這種論調依舊不改,甚至散布流言,干擾明廷修城御“寇”的決策*⑥⑨楊嗣昌:《南方盜賊漸起疏》,《楊文弱先生集》卷22,《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69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351、350、351頁。。這種不利的輿論甚至給修城的官員加以“擾民”等惡名,危及其仕途。如大臣所云:“為撫按者毛舉其過,劾而去之。向使不修城,不練兵,容容多福,未必得禍如此之速也。”⑥

其五為缺少制度激勵。崇禎朝之前,地方官的考課標準并未涉及修飭城防*萬歷《明會典》卷12《吏部十一·考功清吏司》,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72頁。,修城無關仕進,自然不受重視。統治者習于將修城等工程事務視為文武官員份內之事,對修城有功者多為例行賞賜而不予升遷,以免職官冗濫*王恕:《議修盧溝河官不當升職奏狀》《論工完乞恩奏狀》《再論工完乞恩奏狀》,《王端毅奏議》卷12,《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25冊,第632—643頁。。迨至崇禎朝,不僅主張大力獎勵修城,更將其列入了考成⑨,但為時已晚。有明一代,對修城獎賞之薄幾為定例,這應該是地方官修城積極性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修城“不積極”對明代筑城政策及其實施的影響

有明一代,修城“不積極”與南北各地筑城遲緩、城防失修等“不修城”的情形可謂互為表里。作為官府始終無法消除的消極因素,其對于明廷的筑城政策及其實施的方式、成效等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實為深切認識明代筑城史的一個關鍵。

明前期修筑、維護城池主要限于駐軍各處要地,對于未駐軍的眾多普通州縣并未作嚴格要求,不修城的情形相當普遍,可以說是一種相對寬松的筑城政策。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由洪武朝奠定的以衛所為主、巡檢司等力量為輔的安全防御體系保障了各地的長期安定,未駐軍的普通州縣安全無虞,役民修城并無太大必要。再者,如果各地遍修城防,官民財力難以負擔。最后,修城勢必勞民傷財,不要求普通州縣一概修城,以示體恤民力,避免招致民怨。

值得注意的是后一個方面,可能也是影響明前期筑城政策的一個重要因素。自元朝以至明前期,南北各地很多普通州縣(多數皆未駐軍)歷來未建城池或任由舊城圮廢。各地官民往往安于現狀,對于“不修城”久已習以為常*參見成一農:《古代城市形態研究方法新探》,第202—227頁。。如果嚴令州縣一概修城,既無必要,而且役重費繁,容易激起民眾的非議和不滿。自洪武朝以至宣德朝,都不曾明令未駐軍各地務必修城。明廷對其修城不作嚴格要求,既是對其“不修城”之現狀的默認,應該也蘊含了體恤民情、避免招致民怨的用意。

(二)明中后期頻頻申令各地修城之緣由

如此反復申令各地修城,可見明廷確實對此有所重視,但真實的原委并非這么簡單。從發布這些詔諭的背景來看,或為“寇亂”之際需要加強防御,或為新君繼位等特定時期加意整飭武備。其中,嘉靖帝、萬歷帝即位這兩次,皆因各地城防失修、不堪守御的情況頗為嚴重,明廷不得不加以督促,力求整頓。其他幾次申令修城的緣由,史載皆不得其詳,從前述各地修城“不積極”、城防失修的普遍情形來看,可能也多為類似的情況。對于明廷歷次申令修城,南北各地響映程度不一。特別是一些“寇患”嚴重的地區,由此而興起了修固城防的活動(詳見下文)。

事實上,各地奉命修城的效果因時、因地乃至因人(地方官)而異,很多地方并未實力奉行。如萬歷帝的即位詔書言:“屢詔增飭(城防),有司漫不經意。一遇寇至,輒被攻毀。”*《明神宗實錄》卷2,隆慶六年六月癸亥,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校勘《明實錄》1962年版,第24頁。崇禎時期,楊嗣昌奏疏云:

圣諭修繕城池、置造守具、團練鄉兵、儲蓄糧草之四事,響者詳于近畿邊塞,略于腹里南方,以致有司全未奉行,撫按亦無督責。今若因循玩愒,不加申飭考成,必滋奸盜睥睨之心,坐遺生靈荼毒之慘*楊嗣昌:《南方盜賊漸起疏》,《楊文弱先生集》卷22,第345頁。。

終明之世,各地修城消極懈怠的頹風始終不改,甚至將朝廷政令幾乎視同具文,著力奉行者似乎不多。隆慶朝高拱等能臣大力整飭武備之下*參見孫兵:《明代湖廣地區城池修筑研究》,第64—73頁。,崇禎年間“流寇”紛起之際,各地奉命修城尚且如此,其他各朝申令修城的成效必然也不會樂觀。前述湖廣各地奉命修城多有茍且敷衍之弊,即為例證。綜上所述,明代中后期,盡管明廷三令五申,但相當多的地方修城不力,城防失修的狀況終究難有大的改觀。因此,每逢形勢吃緊,需要加強城防,明廷都不得不重申、督促一番。由此看來,頻頻申令修城可能更多地反映了各地城防失修情況之嚴重,而一些學者將其單純理解為明廷對地方修城高度“重視”、“積極”的認識似乎并不完全切合史實*如前引李龍潛《明代修建郡縣城池的幾個問題》、王茂華《明代城池修筑管理述略》兩文,征引此類史料時,都偏重于強調明廷對地方修城的“重視”、“積極”,而忽略了各地修城消極懈怠、城防失修的大量事實。。

(三)上司嚴加督責的作法與成效

對于地方官民乃至衛所官軍修城消極怠惰的情況,統治者想必也有所了解。從明初開始,每逢明廷決意大力整飭各處城防,往往需要采取上司施壓、嚴加督責的方式。有如史載:

(洪武三年)朝廷視城為最重,歲必遣使巡行天下。凡偷惰者重罪之,弗貸*烏斯道:《雷州衛指揮張公完城記》,《春草齋集》卷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2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296頁。。

(洪武三十一年)如城壁不高,壕塹不深,屯種不勤,則坐本管指揮、千百戶之罪……其遣人往諭各衛,一循前后處分,慢令者究治之*《明太祖實錄》卷256,洪武三十一年正月癸亥,第3706頁。。

(洪熙元年)詔天下都司、衛所修治城池……若有坐視不行修理者,聽風憲官糾舉*楊士奇:《郊祀覃恩詔》,《東里集》別集卷1,《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9冊,第591頁。。

表2 明中后期各朝申令地方修城示例

(成化二年)廷議,凡郡縣無城池者,有司宜擇農隙修筑,專遣憲臣奉璽書督之*周洪謨:《重筑浚城池記》,咸豐《慶云縣志》卷3《建置志》,臺灣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330—331頁。。

這種靠各級御史等官員加大督察、懲戒力度以推動修城的作法,在各個時期的成效似乎也未盡一致。從湖廣地區的情形來看,成效較為顯著的有兩個時期。其一為洪武朝,如前所述,其間駐軍各地率皆筑有城池且多有維護。其二為隆慶至萬歷前期,高拱、張居正等能臣當權,大力整飭武備、城防,湖廣巡撫等上層官員謀劃全省修城固防率皆實心實力。在其強力推動下,隆慶改元至萬歷七年(1567—1579年)的13年間,湖廣各地創筑、改建、增修等各類修城活動共計62次,堪稱修城頗為頻繁的一個高峰時期*參見孫兵:《明代湖廣地區城池修筑研究》,第64—73頁。。

上述兩個時期湖廣各地修城較為得力,想必得益于其時吏治相對清明,朝廷政令能得到較有效的實施。明中期以后,吏治、政風敗壞的頹勢下,推行筑城政策的成效似乎并不顯著。甚至各省撫按等上層官員奉命修城往往也是茍且敷衍,如歷朝大臣所云:

(嘉靖年間,湖廣)異日,撫治檄列郡督所屬州邑城垣宜修者,所司竟持空文塞責,莫敢為先*張居正:《重筑松滋縣城記》,光緒《荊州府志》卷8《建置志·城池》,第107頁。。

(隆慶元年)方今邊事所以難振者,其弊在邊臣循襲虛文而不務實……如薊鎮嘗謂能修邊矣,而虜近從羅漢洞入;山西石州嘗議修筑城池矣,而院委之道,道委之一縣官,上下相蒙,遂成陷沒*《明穆宗實錄》卷14,隆慶元年十一月辛酉,第382—383頁。。

(嘉靖后期,四川)在內則武備廢弛,即嚴行督責(修城、練兵),而文武之屬率視為故事而莫睹其成*譚綸:《究盜參官以議善后疏》,《譚襄敏奏議》卷4,第630—631頁。。

盡管明廷嚴令修城,各省官吏能積極奉行的看來并不多,甚至多有上下蒙混的情形。可見,吏治頹敝之下,修城消極懈怠的頹風終難糾治,縱有上司施壓、督責,其總體上的成效也不盡理想。

(四)“被迫”修城的情形之由來

明代中后期,南北各地“寇亂”熾烈之際,明廷往往責令天下府州縣修固城防,各地由此而多有修城之舉。可見,“寇盜”威脅、上司督責兩方面的壓力實為促使各地修城的兩大動因,而前者的作用似乎更為突出。總體上看,歷次奉命修城較為得力的多以“寇亂”波及各地為主,其他偏安之地往往少有奉行*參見成一農:《古代城市形態研究方法新探》,第227—237頁;相睿:《明代山西城池建設研究》,第19—21頁。。以湖廣地區為例,如表1所示,各個時期的修城活動大都以“寇盜”為患之地居多。由此看來,“寇盜”威脅的壓力、安全的需要實為推動各地修城的主要動力,而上司督責這方面的作用應該尚在其次。明廷頻頻責令各地修城但收效欠佳,亦可為證。另一方面,各地“寇亂”之際紛起修城這種常見的情形,與前述安定時期、偏安之地“不修城”的現象其實互為表里——平時城防廢弛,動亂時期才倉促修城御“寇”。這種情況在湖廣、山西、江南等地頗為常見*參見孫兵:《明代湖廣地區城池修筑研究》,第41—60、73—78頁;相睿:《明代山西城池建設研究》,第17—19、34—35頁;黃敬斌:《利益與安全:明代江南的筑城與修城活動》,《史林》2011年第3期。。

綜上所述,明代中后期,各地往往迫于“寇盜”威脅及上司督責的壓力才興工修城,這種平時懈怠而危難之際迫不得已而修城的舉動似乎并不能視為“積極”。顯然,這種“被迫”修城的情形與修城“不積極”的習氣也是互為表里。

余 論:亟需深化的中國筑城史研究

如開篇所述,多年來,學界對明代筑城史多傾向于正面評價,研究者習于將明代的筑城政策視為“一貫積極的”、“嚴厲的”,認為各地廣修城池即為積極奉行這種政策的結果。據本文的實證研究及其他相關研究來看,這種稍嫌籠統的認識、單方面的評價似乎并不完全切合史實。首先,明前期修筑、維護城池主要限于駐軍各地,對于未駐軍的普通州縣則要求較為寬松,各地多有“不修城”的情形當為明證。所謂“一貫積極、嚴厲的”筑城政策,就駐軍各地而言或可成立,對于數量更多的未駐軍州縣顯然難以成立*王茂華《明代城池修筑管理述略》(《文史》2010年第1輯)文中考述了明代城工管理相關規制及獎懲事例。據此看來,明代有關修城的問責、處罰似以衛所官軍為主,地方官牽涉受罰的很少;有城工粗劣責令賠修的作法,但并不多見;對于筑城遲緩、城防失修等修城不力的弊病,未見有相關的處罰規定及實例。由此看來,其所謂“嚴厲的”筑城政策似乎難以坐實。。其次,盡管明廷頻頻責令修城,但相當多的地方并未實力奉行,各地修城“不積極”的大量事實不應被忽略。最后,各地(包括大量未駐軍的普通州縣)廣修城池的情形并非始于明初,而是在明中期以后陸續興起的。對此,明廷再三申令、督責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更多是迫于“寇盜”威脅的壓力,出于安全防御的實際需要。

修城役重費繁,在種種不利條件限制之下,地方官民的積極性不高本是情理之中,何以一些學者的認識走向了相反一面呢?究其根源,以往研究中存在片面化、簡單化的認知方式需要反思。首先,論者根據明廷頻頻責令地方修城的一些記載,強調其對此高度“重視”、“積極”。但三令五申如果不輔以必要的保障措施,不免淪為一紙空文。明代對普通州縣修城很少提供經費支持,對修城有功者的獎勵也頗為微薄,由此看來,明廷對此的“重視”、“積極”其實很有限。再者,在所謂“一貫積極的”、“嚴厲的”筑城政策與各地廣修城池的史實之間,直接建立了因果關系,這里包含了一個假定——明廷的政令“當然”會在地方上得到執行。至此,在缺乏充分實證基礎的情況下,一種“舉國上下積極修城”的虛像被建構了。這種頗為正面的“筑城史”盡管人們樂于接受,卻不能圓滿地解釋修城、“不修城”,修城積極、“不積極”這兩方面看似矛盾的事實。

進而言之,本文揭明的明代各地“不修城”、修城“不積極”等事實,亦有助于增進對中國筑城史相關問題的認識。對于城池在城市史上的意義、作用,中外學界歷來評價很高,很多學者習于將城墻視為中國古代城市的主要標志。但從明代的情形來看,地方上城池之興廢往往視其時、其地的安全形勢與防御需要而轉移,地方官府乃至明廷事實上并未將城池視為治所城市必不可少之設施。另一方面,對于中國古代城墻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意義,中外學界歷來多有強調,不少學者習于將城池視為國家、官府權威的象征,認為其對于民眾乃至“寇盜”具有相當的威懾作用。這種觀點其實隱含了一個假設——城池宏壯堅固并且長期維護良好,這對于都城大體上可以成立,卻未必合乎地方城池的實際。以明代各地(特別是普通州縣)的情形而論,在久未筑城、城池圮廢失修不堪等情形之下,所謂“威懾作用”、“威權的象征”似乎無從談起;安定時期,城池之存廢尚且不受重視,遑論其種種政治意義。

由此看來,學界目前有關明代乃至整個古代筑城史的研究其實并不充分,還需要展開更多細致、深入的實證研究。特別是一些以往少有留意的重要問題,如明代各地動亂時期“不得已而修城”模式具有哪些合理性,歷代的財政體制對于地方修城經費的制約作用,都城、軍鎮與府州縣等不同等級、類型城池的差異性,等等,都值得予以更多的關注與探討。

[本文為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明清時期冀魯豫鄉村的堡寨與社會變遷”(2015M581312)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郝紅暖

To Build Citywalls Passively:A Significant Feature in the Ming Dynasty

SUN Bing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China)

There were no citywalls and moats in a large number of Zhou and Xian(州縣) during the early Ming Dynasty. In periods of stability, local citywalls and moats often were allowed to fall into disrepair. Such general passivity in citywalls’ building and repair was due to poor funds, disadvantageous terrain, mediocre officials, adverse public opinion, etc. Such an adverse condition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itywalls’ building throughout the Ming Dynasty. To avoid the people’s opposition, a large number of Zhou and Xian without a military presence were not been required to build and repair citywalls during the early Ming Dynasty. After this perio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repeatedly required local governments to build and repair citywalls, while the effects were usually bad. In fact, quite a lot citywalls were often been built to defense rebels. Maybe some positive opinions about citywalls’ building in the Ming Dynasty are not completely correct.

citywalls’ building and repair; citywalls’ building policy;citywalls and moats ; Ming Dynasty

K248

A

1005-605X(2016)05-0055-08

孫兵(1979-),男,湖北襄陽人,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中國史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在线|日本|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日韩免费成人| 99草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亚洲九九视频| 亚洲天堂久久久| 久久伊人操|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国产门事件在线| 亚洲美女一区|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主播| 日韩精品毛片|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人人干| 熟女视频91|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精品视频福利|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午夜视频日本| 欧美亚洲香蕉| 久久国产香蕉|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不卡无码网|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在线欧美日韩|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99爱在线| 欧美笫一页|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国产男人天堂|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中文纯内无码H|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 国产微拍精品|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综合亚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