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冶陶
“互聯網+ 傳媒智造”:傳媒轉型新探索
——第十一屆中國傳媒大會綜述
本刊記者 李冶陶
4月16日,第十一屆中國傳媒大會在成都隆重召開,來自全國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網絡、廣告、新媒體等255家媒體,312位媒體專家與業界精英參加了大會。“互聯網+傳媒智造”既是大會的主題,也成為了大會熱議的話題。同時,“2015金長城傳媒獎”系列獎項一一揭曉。
16日上午,大會開幕式在成都銀河王朝酒店舉行,大會聯合主辦單位代表、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以錦教授,大會組委會秘書長彭雄飛先生,以及成都市旅游局陳世安副局長分別致辭。范院長說,在紙媒廣告經營面臨斷崖式下滑以來,報紙消亡論雖甚囂塵上,但我們的陣地依然還在,我們必須轉型,只有轉型和創新,紙媒才能生存和發展。面對互聯網新媒體,的確傳統媒體需要警鐘長鳴,但喪鐘別亂敲打。彭秘書長的致辭則用“感謝、感動和感慨”來表達其心情,用“不要埋怨路不平,關鍵在于自己行不行”來勉勵同行。因有全體與會人員的積極參與和支持,使得傳媒大會增加了品味、亮色和魅力。
中宣部新聞閱評專家、人民日報高級編輯、中國記協書記處原書記顧勇華先生則做了題為《“互聯網+傳媒智造”中的創新與規范》的主旨演講,顧勇華先生指出,在互聯網+時代,傳媒“智造”是在探索中不斷明晰正確方向的,讓九成以上的人受益,是傳媒“智造”水平的及格線。同時,沒有規范的“智造”是不可持續的,必須做到三個“規范”:即傳播規范、知識產權規范、專業規范。
開幕式結束后,大會舉行主題論壇,邀請了10位專家學者發表了演講。其中傳媒“智造”、“融合”、“轉型”等成為專家們熱議的話題。
主題論壇,首先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博士生導師喻國明教授發言,題目是《傳媒價值力:互利范式下的關系賦權》,喻院長指出,網絡時代,萬物皆媒,傳統媒體在互聯網沖擊下,其內容和渠道優勢均失靈了,傳統媒體要想突圍,一方面要改造好內容,將內容做得更專業些,同時努力培養好粉絲,充分利用好關系資源和情感資源,利用媒體的在地性優勢,將內容優勢轉化為接入優勢,從而使其變現。這才是傳統媒體的傳播價值之所在。
談到傳媒智造,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呂尚彬教授,發表了題目為《傳媒的智能化發展與智能傳媒》的演說,他認為,傳媒智能化進程不斷創生著智能傳媒。智能傳媒是一種“泛在傳媒”,萬物皆媒,其傳媒產品將全時段、全場景滿足用戶需要;社會信息的采集、加工與推送將全面智能化,社會信息傳播平臺,基于“泛在網絡”的發展,而充分實現人工智能與超級智能化。
《廊坊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張寶富先生從實踐的角度,以《擁抱“互聯網+”,智造新型主流媒體集團》為題,講述了《廊坊日報》社主動擁抱“互聯網+”,深度探索“互聯網+傳統媒體”模式下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及其具體做法,即從思想觀念、思維方式、打造平臺、體制機制、人才素質五方面深化媒體融合發展,加快經營轉型升級,智造新型主流媒體集團。
談到傳媒融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尹明華教授以《媒體融合中的思維轉變和組織再造》為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假如不能解決最基本最緊迫的生存模式問題,那么關于自身發展的意義和方向的疑問就揮之不去。必要的護衛發展的秩序構建,已經比發展本身更為重要。
四川衛視副總監林琦女士以四川衛視媒體融合探索為例,既分析了平臺融合、內容融合、運營方式融合的重要性,也指出了融合探索的困惑。
成都市廣播電視臺黨委委員、副臺長唐勁松先生,以成都市廣播電視臺媒體融合發展的實踐與探索為例,介紹了“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實現戰略轉型升級”的經驗,其中“搭建‘51161’自有新媒體能力體系,推出多元化的產品體系”以及“創新產業發展模式,積極推動對接資本市場”兩點經驗非常值得借鑒。
同時,蕭山日報社社長、總編輯王平先生,也以《蕭山日報》為樣本解讀了媒體融合與跨界發展實踐與探索的經驗,為傳統媒體如何拯救自己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他認為,認清傳統媒體的核心目標用戶和陣地,把握媒體融合標準,探索“一行業一周刊一公司”經營模式,建構融媒體架構下的管理核心,走媒體電商之路,不啻為以融合為手段實現報業轉型升級的很好路徑。
談到傳媒轉型,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陸地教授,主要分析了媒體為何要轉型,媒體轉型的內涵、動力以及轉基因,認為媒體轉型不是資產、業務和機構的簡單加減或轉變,還要有溫度、有層次、有步驟,是心態、理念和運營模式與利益的全方位融合。
國家行政學院高級經濟師郭全中博士,則重點講述了傳統媒體轉型的一個中心四個基本點。認為傳統媒體要真正實現轉型,就必須以用戶為中心,重建用戶連接。而要真正做到以用戶為中心,就需要從觀念、體制、技術和資本四個基本點上著手,即以觀念為先導、以體制為保障、以技術為驅動、以資本為手段。
16日下午,大會舉行了“報刊媒體融合創新智慧行動探討”與“廣電與新興媒體融合創新智慧行動探討”兩個平行論壇,與會者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話題十分豐富,涉及的話題有:如何理解、落實習總書記“要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講話精神;兩微一端,是否是報刊媒體的標配;移動社交是否就是一片埋葬場;紙媒和廣電媒體如何融合創新;媒介環境進入多屏時代、跨屏時代,電視媒體如何通過“跨屏互動”讓手機用戶回歸到電視終端;“互聯網+”環境下,廣告業的互動營銷該從何處下手等等。
16日晚上,大會還舉辦了“金長城傳媒獎”頒獎盛典。該獎項分為人物、報刊媒體、廣電媒體、廣告新媒、綜合五大類。設置“金長城傳媒獎”旨在獎勵過去一年來為中國傳媒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媒體和個人。本屆“金長城傳媒獎”評審團由中國新聞傳播領域權威的專家學者組成,以媒體社會責任、盈利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為傳媒機構評選標準;以影響力、推動力、創新力為傳媒人物評選標準,采取組委會推薦、媒體自薦方式確定入圍名單,經過層層選拔,最終確定獲獎者。
據悉,中國傳媒大會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等十所高校新聞學院聯合主辦,大會以“傳承、交流、融合、發展”為主旨,以“大師點睛、大事總結、大勢探尋、大牌展示、大腕推介”為特點。它是國內唯一匯聚報紙期刊、廣播電視、出版傳媒、廣告傳媒、新興媒體等全媒體領域精英的產、學、研高端交流平臺,也是集合我國傳媒學界和業界共同攜手舉辦的高端盛會。大會現已經連續主辦了十屆, 11年來,中國傳媒大會在促進新聞學術研究、探尋傳媒改革創新、獎掖新聞人才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