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萌
(作者單位:四川廣播電視臺)
論網絡謠言侵權及其法律管理
劉 萌
(作者單位:四川廣播電視臺)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謠言成為一種新型的謠言類型。并且由于利用網絡傳播謠言的操作便利性、傳播方式多樣性以及易于復制性,使得網絡謠言具有更廣泛的影響力;同時在傳播過程中更容易造成傳播侵權行為。本文將結合具體案例,依據現有法律法規,試從網絡謠言侵權的概念、類型、原因、危害及后果,簡析網絡謠言侵權的法律管理。
網絡謠言;侵權;法律管理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2015 年12月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中國居民上網人數已過半。其中,2015年新增網民3951萬人,增長率為6.1%,較2014年提升1.1個百分點,網民規模增速有所提升。《報告》同時顯示,網民的上網設備正在向手機端集中,手機成為拉動網民規模增長的主要因素。截至2015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有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只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達到1.27億人,占整體網民規模的18.5%。移動互聯網作為一種日益普及的大眾媒體,越來越成為極其重要的信息傳遞與交流的平臺。在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相較于傳統的口頭傳播,由于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長和信息的不對稱性,使得傳播者在此過程中會接觸到大量的缺乏證實、真實性存疑的傳播內容。這讓網絡謠言有了滋生的土壤。
王國華在其《網絡謠言傳導:過程、動因與根源》中認為,“謠言作為一種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是指一種真實性未經相關主體證實但得到廣泛傳播的有特定指向的信息。”而網絡謠言則是針對傳播載體對“謠言”這一概念進行限定,即可將網絡謠言定義為在網上生成或發布并傳播的未經證實的特定信息。
根據網絡謠言的特點,可以推知網絡謠言侵權的概念,是指由于網絡謠言而造成的對他人主要在名譽權和隱私權的侵犯。針對網絡謠言侵權的主要對象:名譽權和隱私權,依據民法理論,網絡謠言侵權的構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損害事實的客觀已經存在。如在2012年3月18日,網絡上曝出胡同大爺司馬南企圖離境被帶回的消息,一周以內,網上充斥著各種關于司馬南的消息,關于“叛逃”“離婚轉移財產”“出關受阻”“接受某市資助”等,此外還有“發言不便”。3月22日,司馬南接受《北京晨報》報道,證實網上的消息純屬謠言。在上述例子中,由于相關謠言在網絡上大肆傳播,給司馬南的生活帶來極大干擾,同時也讓他的名譽受到了詆毀,其個人的名譽權受到損傷,即謠言一旦開始廣泛傳播,并形成了負面的社會影響力,造成了損害事實的存在。其次,網絡謠言內容有侵犯他人人格權的違法性質。鑒于法律保護名譽權、隱私權等人格權,那么網絡謠言傳播含有侵害他人人格權的信息必然是違法的。再者,謠言與損害事實具有因果關系。網絡謠言要與造成的損害事實必須具有客觀的必然聯系,才能確認損害事實是由于網絡謠言造成的。在司馬南這一案例中,由于“出關受阻”這一虛假消息以及隨后衍生出的關于“叛逃”“離婚”等信息的大量傳播,造成了各記者、雜志機構和電視媒體通過各種方式不斷聯系司馬南本人,極大程度地影響了他的正常生活,損害了他的名譽。由此看出,網絡謠言與這一損害事實是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的。
網絡謠言侵權屬于謠言侵權方式的一種,只是借鑒的是網絡的平臺,因此它侵權的主要對象與謠言侵權對象相同,即名譽權與隱私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 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侵犯名譽權嚴重者,根據《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在我國,一段時間內隱私權并沒有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來規定,而是將隱私權納入名譽權范圍加以保護。在1993年《名譽權問題解答》中規定:“對未經過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者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傳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損害他人名譽權處理。”2009年《侵權責任法》正式把隱私權列為受法律保護的民事權益。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二條:“未經公民許可,不得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轟動一時的“艾滋女事件”(2009年,一名自稱閻德利的網友在其博客和QQ空間上,不僅公布了詳細的個人信息和艷照,還自稱是患有艾滋病的賣淫女,并公布了279個“嫖客”的手機號碼)未經這279名群眾的同意,擅自公開了個人電話,明顯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構成了侵犯隱私權的客觀事實。
就侵犯名譽權而言,網絡謠言通過虛構事實、散布不實言論等方式,對受害人的品德、聲望、信譽、形象等各方面造成一定的傷害。尤其在娛樂新聞方面,網絡謠言更是層出不窮。而針對侵犯隱私權來說,網絡謠言在傳播過程中,未經他人允許在網絡上公布個人隱私,包括個人的單項材料,諸如家庭住址、私人電話、工作單位等信息,迫使受害人的生活受到沒有沒有必要的外界干擾,導致受害人被迫更改一些個人信息,如電話、住址,給正常生活造成極大不便。更有甚者,由于隱私的泄露,使得受害人的財產安全受到威脅或是直接的經濟損失。其次,對企業而言,網絡謠言的侵權行為一旦產生,盡管往往會第一時間向社會廣大群眾澄清謠言,但企業名譽一經受損,往往會使得企業辛苦經營多年的形象受損,影響正常的企業運營,其直接后果就是造成該企業經濟上的極大損失。再者,對網絡環境而言,網絡謠言侵權事件的頻發會導致網友對通過網絡發布消息的不信任,降低網絡媒介的可信度,削弱網絡媒體的公信力,長期下去,形成不健康、病態的輿論環境,這并不利于網絡環境的長遠發展。
網絡謠言侵權事件的頻頻發生不得不讓人思考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2.1網絡謠言傳播途徑的多樣性
網絡謠言侵權形成的前提是網絡謠言的產生,而這一點與當下謠言傳播途徑的多樣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網絡這個講求言論自由的平臺上,個人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發表個人觀點,例如貼吧、BBS或者是各類論壇。并且隨著微時代的到來,微博、飯否、豆瓣等這類基于用戶關系的進行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的廣泛興起,進一步使得信息可以實現即時分享。根據《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微博在2011年迅速崛起,微博使用率猛漲到48.7%,使用人數達到24988萬人,比2010年暴漲近300%。這些數據足以證明網絡言論背后的龐大用戶群。正是這些龐大的用戶群加上有待完善的言論監管,結合網絡平臺強大的互動性特點,為網絡謠言的產生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從而導致侵權行為的產生。
2.2信息的不對稱性
網絡特有的自由言論空間使得任何信息可在短時期內大規模傳播,而驗證信息的真實性卻需大量時間和精力。因此,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時代,網友每天面對大量繁雜的信息,沒有足夠的判斷力或者是依據現有情況對信息的真實性做出認定,往往選擇“寧有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并通過跟帖、回復、轉發等方式,進一步促進了網絡謠言的廣泛傳播,擴大了謠言的影響力,間接造成了網絡謠言的侵權行為。
當初一個人轉身的時候,孔老一沒想過結局會是這樣,當初哪怕死在路上自己也問心無愧。現在不同了,昨天老機八一伙為了掩護自己,全部戰死在蘭溪郊外。眼下,這伙共產黨游擊隊會不會重蹈覆轍呢?他孔老一和背上的老三都無法左右前程,只能默默希望老天能夠保佑,保佑他們別再撞上鬼子。
2.3傳播的匿名性
網絡言論的匿名性打破人們的顧慮,它抹去了用戶在權利、財富、身份、社會地位、容貌、年齡以及性別等各方面的差異,使得網名可以毫無顧忌地暢所欲言,這固然確保了言論的自由行,但同時致使信息的準確性與權威性被打破,有的網友報著“別人不知道自己是誰”的心態肆意攻擊他人,制造謠言,經過網友大范圍傳播,造成對他人的侵權行為。
針對目前網絡謠言侵權事件的頻繁出現,社會各界都積極呼吁應該加強對此類侵權的法制管理,而在這種法制管理過程中,網絡謠言侵權的法制管理主要有幾下難點:
其一,法制建設不健全。目前我國涉及言論自由限制性規定的法律不在少數,但專門針對網絡言論的法律仍占少數,主要有《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⑤這些法律還不足以解決實際社會中的民事侵權事宜,使得網絡謠言侵權事件在法制管理過程中有時處于無法可依的尷尬狀態。
其二,法律法規界定的模糊性。法律法規中,用詞的模糊性和概念的不明確,導致在執法過程中存在操作困難。這是網絡謠言侵權管理的另一個難點。例如,在2009年12月26日通過的《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中規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在這一法律中,存在三點不明確的地方。一是,何謂網絡服務提供者?何謂利用網絡?關于網絡服務提供者,有的是提供網絡傳輸服務; 有的是提供網絡內容或網絡空間服務; 有的是提供網絡搜索服務。網絡傳輸提供服務者,例如電信,負責傳輸的網絡信息成千上萬,難免會存在侵權信息,那么如何判斷其是利用網絡侵權還是從事網絡服務?二是,何謂網絡用戶?針對網絡謠言的侵權而言,參與侵權事件形成的網絡用戶既有謠言的發布者,還有謠言的傳播者。那么法律中的網絡用戶到底指的是其中之一,還是二者皆有呢?三是,何謂“知道”?法律中“知道”應該怎樣認定,是指“明知”,還是“應知”,并且對于“知道”的具體判斷標準,在法律中并未明確給出。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法律法規的模糊性,這些看似細微的模糊之處卻會給網絡謠言的法制管理帶來不小的困難與阻力,造成管理難度加大。
其三,造謠者身份的難以確定。盡管目前關于網絡謠言侵權的責任承擔尚未給出完善的法律依據,但在這類侵權的管理中,尋找到網絡謠言的造謠者仍是必要的環節。但由于謠言侵權的形成往往伴隨著極廣的影響力,這也就要求原消息被多次、大量地轉發,加上網絡言論匿名性的特點,使得尋找謠言源頭較為困難,造謠者身份難以確定。
鑒于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加和互聯網普及程度的持續提高,網絡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尤其在發表自由言論這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網絡謠言不斷侵犯他人權利的事實會影響公眾對網絡的正常使用,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強網絡謠言侵權的法制管理。
3.1完善法律制度,明確法律法規
結合上述目前管理過程中的難點,加快法制進度,完善關于網絡言論的法律,確保解決侵權事宜時有法可依。從2009年《侵權責任法》的通過可以看出,我國正在著力于加快我國的法制化進程,更好地維護公民權益。但同時應注意法律法規的準確性與切實操作性,避免用詞模糊、指代不清,真正對網絡謠言侵權的管理與問題解決起到作用。
3.2提高網民的法律意識
通過多種方式,普及法律知識,增強網民的法律意識。例如在學校,增設法律課程,讓學生盡早構建牢固的法律觀念;在單位,尤其是傳媒機構,聘請法律顧問,定期向員工傳達與工作、生活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或者借助網絡平臺本身,例如播放法制宣傳教育視頻等。通過多種方式,多種途徑,間接或直接地提高網民法律意識,使人們認識到網絡謠言會造成他人權利的侵犯。
3.3凈化網絡環境
網絡服務提供者應及時刪去含有色情、暴力,明顯詆毀、誹謗或侮辱他人的言論,凈化網絡環境,保持網絡論壇避免其廣泛傳播所造成的侵犯他人權利的事件發生。同時還可以借助網絡平臺提醒網友文明發言,禁止謠言。如新浪微博在寫微博一欄的上方就寫著“打擊虛假消息,建立文明微博”的友情提醒。
網絡,作為社會大眾發表言論最為自由的平臺,固然可以起到輿論監督、表達民意等作用,但由于監管的不嚴格,使得網絡謠言漫天飛舞,其侵害他人權利的事件也多次發生。在保證言論自由的基礎之上,如何最大程度地杜絕網絡謠言,減少網絡謠言侵權事件的發生,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言論環境,這不僅有賴于網民正確的法治意識,辨別是非的能力和抵制謠言的理性,還需要健全的法治,明確的法律法規,有關機構的科學監管。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網絡言論平臺長期健康地發展下去,網絡謠言侵權事件減少甚至是消失。
[1]王國華.網絡謠言傳導:過程、動因與根源——以地震謠言為例[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1(4).
[2]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江瀅.論網絡言論自由的法律界限及侵權責任的承擔[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11).
[4]鄧社民.嚴厲的法律舉步維艱的網絡產業——對《侵權責任法》第36條的質疑[J].時代法學,2011(4).
[5]蘇小玲.網絡謠言給企業造成的危害及應對策略[J].中國商界,2010(9).
[6]劉楊.網絡語境下突發公共事件相關謠言的應對策略[J].新聞傳播,2011(3).
[7]高景明.網絡侵權行為歸責原則研究[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2005(9).
[8]魏曉偉.略論網絡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6條若干適用問題探討[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