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禮, 張 馨
(陜西中藥研究所,陜西咸陽 712000)
?
溫度對珠子參種胚生長發育的影響
趙新禮, 張 馨
(陜西中藥研究所,陜西咸陽 712000)
[目的]了解溫度對珠子參種胚生長發育的影響,掌握解除種子休眠的方法。[方法]采用不同溫度條件下種子沙藏處理,定期取材,以解剖學的方法,對種胚的形態大小及發育情況進行觀測。[結果]珠子參種胚屬高低溫型。在15 ℃下發育最好,約160 d即可達到滿胚,后再轉入5 ℃低溫處理60 d即裂口。裂口種子10 ℃培養5 d就開始萌發。[結論]該研究為珠子參種子催芽育苗提供科學依據。
珠子參;溫度條件;種子沙藏處理;種胚發育
珠子參panaxjaponicusvar.major為五加科人參屬的瀕危藥用植物[1],其主要化學成分為皂苷類、糖類、揮發油類等多種類型化合物[2-3]。根狀莖入藥為珠子參,有補肺、養陰、活絡、止血、抗腫瘤、保護心腦血管系統、抗炎鎮痛、提高免疫力等功能[4-6];地上部分入藥稱參葉,有清熱、生津、利咽、滋補強壯之效[7]。珠子參種子為胚未成熟的種子,果實成熟時種胚僅為一團很少分化的細胞。若將采收的種子直播,需要經過20~22個月才能完成種胚的發育而解除休眠。因此,掌握種子休眠規律,縮短種胚后熟時間,打破休眠,提高種子發芽率,是珠子參栽培技術研究的關鍵和重點。學者們對珠子參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已有較多研究[4-7],對其栽培技術方面研究較少[8-11],而有關珠子參種胚后熟的研究未見報道。筆者采用層積沙藏的方法對種胚后熟發育過程進行了研究,為珠子參的規范化栽培提供理論依據。
1.1材料8月上中旬采集移栽的珠子參植株的成熟果實,經水浸泡24 h后搓去果皮,取沉于水下的種子作為試驗材料。
1.2方法
1.2.1種子的沙藏處理。先將種子用500倍80%多菌靈水溶液浸泡消毒30 min,再將種子與高溫滅菌的河沙按1∶10比例拌勻,沙子含水量以手捏成團后自然松散為宜,放入培養皿中,每皿200 粒,每個處理三皿,先放25~32 ℃室溫下,約10 d后再分別轉入5、10、15、20、25 ℃及實驗室(變溫5~25 ℃)等6種條件下培養。每隔20 d取種子10粒,采用徒手解剖,在解剖鏡下對胚的形態大小及發育情況進行觀測。
1.2.2種胚發育觀測。對15 ℃培養的種子,每10 d取種子10粒,用FAA固定,石蠟法制永久切片,切片厚度8~12 μm,番紅固綠染色。用顯微鏡對胚的形態大小及發育情況進行觀測。
2.1種子的形態結構生產上習稱的珠子參種子,實質上是包括內果皮的果核,形狀為倒卵狀腎形,長3~5 mm,寬2.5~3.5 mm,乳白色或米黃色,表面凸凹不平,近果柄處有一小喙,內含種子1粒。種子形狀與果核相似,長2.0~3.5 mm,寬2~3 mm,表面凸凹不平,淡黃色,種臍凸出成一小喙,種皮極薄,膜質,胚乳豐富,近種臍處有一長圓形的空腔,長0.3~0.4 mm,寬0.2~0.3 mm;胚位于空腔基部,極小;種子尖端為臍孔,沿臍孔有結合縫,裂口時從結合縫處裂開,胚根由臍孔處萌發。
2.2種胚的后熟發育觀測6種不同溫度條件下種胚發育情況(表1)發現,在15 ℃下種胚發育最好,培養120 d就有滿胚者,約160 d絕大多數種子達到滿胚,平均胚率為91.38%。再轉入5 ℃低溫處理60 d開始裂口。將已裂口種子放10 ℃培養5 d就開始萌發。也就是說,珠子參種子要完成種子的后熟過程必須經歷2個階段,即在15 ℃條件下經過160 d處理可以完成種胚的形態發育,再在5 ℃條件下經過60 d完成其生理后熟,即可打破休眠。
在其他溫度條件下培養160 d時,胚的發育情況明顯不同。20 ℃有個別種子達滿胚,多數種子胚為滿胚的2/3,縱切片可見營養葉原基已開始分化小葉原基,胚芽原基亦已出現;5、10、25 ℃及實驗室等條件下胚發育更差,僅為滿胚的1/5~1/6,僅形成葉原基和凹陷,還處在胚后期發育的初期階段。
2.3種胚后熟過程的形態結構變化筆者對15 ℃下種胚生長發育情況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根據胚各部分的發生,將整個過程分成4個階段。
2.3.1原胚初分化期(子葉原基的發生期)。果實成熟時,多數種子胚已完成原胚發育階段,剛剛開始胚胎的后期發育,進入心形胚期,也有少數種子胚呈馬蹄形,出現了子葉原基,但尚看不到組織的分化。從正面觀縱切片可見,胚為倒心形或馬蹄形,長約0.11 mm,寬約0.15 mm,細胞近等圓形,大小一致,排列不整齊,細胞核大,原生質濃厚。側面切片可見胚呈長圓形,長約0.17 mm,寬約0.11 mm,細胞略呈長方形,縱向排列,在近珠孔端細胞較小。
在25~32 ℃高溫下濕沙保藏10 d后,胚體增大,全部為馬蹄形,長和寬近相等,約0.25 mm,說明種子成熟后,在適宜的水分、溫度條件下胚可立即開始后熟發育。從切片可見,胚頂端中間凹陷,兩側形成2個明顯的凸起(子葉原基)。凹陷處是以后胚芽原基的場所,將繼續分化出一枚營養葉;子葉原基將增大分化成為成熟胚的子葉;這時,細胞也開始分化,子葉原基中央有2~3列細胞較小,著色較深,排列緊密,為子葉原基內明顯的子葉跡,且與下面的組織相連續,是形成維管組織的原始細胞;在子葉跡外圍,約有4~6層細胞著色略淺,分化不明顯,是以后子葉薄壁組織的原始細胞;在凹陷處,最頂端有3~4層細胞較小,細胞核大,排列緊密,著色亦較深,是以后植物體莖端原始組織,可明顯分出原套和原體;在靠近胚柄處也有一些細胞著色略深,但無明顯分化,是以后胚根的原始細胞。

表1 不同培養溫度對珠子參種胚生長發育的影響
轉入15 ℃條件下培養以后,胚繼續發育良好。20 d后胚體開始拉長,長約0.34 mm,寬0.15 mm。由于子葉原基的伸長,中間凹陷處更深,從切片可見頂端原始細胞數目增加,約5~6層,7~8列。
2.3.2營養葉的發生與分化。在15 ℃條件下培養30 d后,胚體呈短棒狀,長約0.55 mm,寬約0.25 mm。縱切片可見子葉原基伸長至0.30~0.35 mm,細胞長方形,排列整齊,著色較深。在兩枚子葉原基之間凹陷處出現高約0.15 mm的凸起,其頂端略偏斜,有再分化的趨勢,這就是第1枚營養葉原基,它從凹陷的一側發生,但迅速生長很快占據凹陷內空間的大部分,其細胞略呈長方形,排列整齊,原生質濃厚,細胞核大,分裂旺盛,這時,胚根端細胞排列開始層次化,有分化之趨勢。
在15 ℃條件下培養50 d后胚體呈棒狀,長0.8~1.0 mm,胚根端鈍圓。縱切片可見始有組織分化,最頂端是由一層細胞分別構成的根冠原和表皮原,它們有共同的來源;向內是皮層原和中柱原,這時,子葉長約0.55 mm,薄壁組織原始細胞著色變淺;幼葉原基長約0.33 mm,頂端形成偏斜或2個明顯的小突起(小葉原基)。
2.3.3胚芽原基的形成。在15 ℃條件下培養80 d后凹陷處中央部位形成圓丘狀的胚芽,胚長約1.5 mm,達滿胚期的2/3長,以后胚體生長減慢。胚根端各原始細胞群數目增多,分化更為明顯。子葉伸長約1 mm,組織分化明顯,在著色較深、細胞較小的子葉跡內可見原生韌皮部篩管。營養葉原基伸長0.55~0.60 mm,頂端小葉原基呈棒狀。這時,在位于凹陷處正中央出現圓丘狀的胚芽原基,其細胞等徑形,排列緊密,原生質濃厚,細胞核大;以后細胞數目不斷增多,體積增大,并向遠離幼葉一側偏斜,由于肥大幼葉的壓迫而成為頂端扁尖狀的突起,高0.10~0.20 mm。胚芽生長方向的改變,為萌發時橫向伸長發育根狀莖打下基礎。
2.3.4滿胚期。在15 ℃條件下培養120 d時有個別種子已達到滿胚期,培養約150 d后胚芽增高并向遠離幼葉一側偏斜,由于肥大幼葉的壓迫而呈扁尖狀。大多數種子在培養160 d時達到滿胚期,完成胚的形態后熟。胚體呈長棒狀,長2.1~2.8 mm,寬約1 mm,生長基本停止;胚根端鈍圓,子葉基部扁圓,上端扁平,幾乎與胚乳等長。胚根、胚軸、子葉、幼葉均已分化完成。連續橫切片可見在胚根、胚軸部位已有中軸原和原形成層的分化;子葉的分化程度較高,各組織的分化更進一步,表皮仍為胚性細胞;基本分生組織皮層細胞已明顯液泡化,著色較淺;原形成層束外側可見分泌道,向內可見子葉原生韌皮部篩管和原生木質部導管;幼葉具三枚小葉片,也已分化出原形成層束。
在胚后熟發育的整個過程中,可以看到胚體在增大,胚腔也隨著增大,雖未見破毀的胚乳細胞,但胚腔周圍的胚乳細胞內貯藏物明顯少于遠端胚乳細胞,顯然胚生長所需營養是來源于胚乳細胞的。
(1)珠子參為陰生植物,果實成熟時種胚由一團很少分化的細胞構成,呈心形或馬蹄形,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屬于后期分化的開始階段,這與人參[12]、西洋參[13]等同屬植物果熟時胚發育狀況相類似。
(2)珠子參種子胚屬高低溫型,在15 ℃條件下生長發育最好,經過160 d完成種胚的形態后熟,再在5 ℃條件下經過約60 d完成其種胚的生理后熟,在10 ℃下5 d種子開始發芽。而培養160 d時,20 ℃有個別種子達滿胚,多數種子胚為滿胚的2/3,5、10、25 ℃及實驗室等條件下胚生長發育更差。
(3)珠子參種胚在15 ℃條件下經過5個多月時間完成了形態后熟過程,其中前3個月是種胚分化發育最活躍的時期,即由果實成熟時的原胚進一步先后形成心形胚、子葉原基、幼葉原基和胚芽原基,胚長增長也較快;以后2個月只是種胚體積的緩慢增大。因此,若要縮短胚形態后熟的時間,可以在種子采收后立即進行處理,并在后2個月內考慮增加其他處理措施,并進一步試驗研究其可行性。
[1] 趙毅,趙仁,宋亮,等.珠子參藥材品種概述及資源現狀調查[J].中國現代中藥, 2011,13(1):11-17.
[2] 趙仁,趙毅,李東明,等.珠子參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中藥,2008,10(7):3-6.
[3] 李利霞,趙厚濤,朱虹,等.珍稀瀕危植物珠子參研究進展[J].陜西農業科學, 2015,61(2):59-61.
[4] 陳濤,陳茂華,胡月琴,等.珠子參多糖抗肝癌作用的實驗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 2010,21(6):1329-1331.
[5] 王輝,郭天康,胡鵬斌,等.珠子參臨床藥理研究進展[J].甘肅醫藥, 2015(2):99-101.
[6]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254-255.
[7]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21.
[8] 劉萬里,劉婷,何忠軍,等.珠子參規范化栽培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14,60(8):127-128.
[9] 趙仁,趙毅,何雙凌,等.珠子參生產技術標準操作規程(SOP)[J].中國現代中藥, 2014,16(7):556-560.
[10] 趙新禮.珠子參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的研究[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15,29(6):14-17.
[11] 趙新禮.珠子參生殖生物學特性的研究[J].中國現代中藥,2015,17(12):1298-1301.
[12] 陳瑛,韓義,王玉玫,等.人參種子胚后熟的溫度條件[J].藥學通報,1987,22(7):402-404.
[13] 高鎮生,劉俊杰.西洋參種子后熟過程中發育特性的研究[J].中藥材科技,1981(3):4-7.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Panaxjaponicusvar.major
ZHAO Xin-li, ZHANG Xin
(Shaanxi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Objective] To find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Panax japonicus var.major, and to grasp the breaking method of seed dormancy.[Method] Seeds sand processing was adopted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After regular sampling, anatomy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embryo morphology size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Result] Embryo ofP.japonicusbelonged to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 type.The best development temperature was under 15 ℃.Embryonic development would be finished in condition of 15 ℃ by stratification for within about 160 d, and became crack at 5 ℃ for 60 d.the cracked seeds germinated at 10 ℃ for 5 d.[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eed emergence ofP.japonicus.
Panaxjaponicusvar.major; Temperature condition; Seed sand stratification; Embryonic development
中醫藥公共衛生專項(財社[2011]-76號);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201207002)。
趙新禮(1961- ),男,陜西扶風人,高級工程師,從事中藥資源與栽培研究。
2016-07-01
S 162.5
A
0517-6611(2016)24-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