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良鄉教學醫院(102401)王海燕
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日益增高,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后,第三位威脅人類健康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而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也明顯增加,肝內的脂肪沉積會影響肝臟的正常功能,加重糖代謝紊亂。脂肪肝與糖尿病并存可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預后[1]。因此,應積極進行治療。
1.1 診斷標準
1.1.1 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按WHO診斷分類標準(1999)的糖尿病診斷標準[2]。若有糖尿病的癥狀,任何時間的靜脈血漿葡萄糖≥11.1mmol/L;空腹靜脈血漿葡萄糖≥7.0mmol/L;OGTT(服75g無水葡萄糖)的2小時靜脈血漿葡萄糖≥11.1mmol/L。
1.1.2 脂肪肝的診斷標準(2006年修改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斷標準)[3]凡具備下列第1~4項和第5或第6項中任一項者即可診斷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①無飲酒史或飲酒折含乙醇量男性每周<140g,女
性每周<70g;②除外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病、全胃腸外營養等可導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③除原發病臨床表現外,可出現乏力、腹脹、肝區隱痛等癥狀,可伴肝脾腫大;④可有體重超重和(或)內臟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亂、高血壓等代謝綜合征相關組分;⑤血清轉氨酶可升高,并以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增加為主,常伴有γ-谷胺酰轉肽酶、三酰甘油等水平增高;⑥肝臟影像學表現符合彌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學診斷標準。
1.2 排除標準 伴有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妊娠或者哺乳期及對藥物有過敏史者;合并有糖尿病酮癥、酮癥酸中毒及感染者;患有酒精性和病毒性肝炎及各種肝硬化,膽道蛔蟲,藥物性肝炎者;精神異常者及不適合入組的其他情況。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WHO(1999)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②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斷標準》(2006年修改);③年齡20~75歲;④能夠積極配合治療者。
1.4 一般資料 2010年8月~2013年4月我中心門診共80例,按隨機數字表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42.3±8.5)歲,病程2~5年;對照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43.7±7.8)歲,病程2.5~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常規糖尿病飲食、運動,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治療。并配合口服葡醛內酯100mg,日三次及水飛薊賓葡甲胺100mg,日三次。血脂升高以總膽固醇升高為主的,選用阿托伐他丁鈣片20mg,晚一次;以甘油三酯升高為主的,選用非諾貝特0.2g,晚一次。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處方如下:黃芪15g、山藥15g、炒白術10g、茯苓15g、柴胡10g、白芍10g、茵陳10g、虎杖15g、澤瀉10g、郁金10g、丹參10g、水蛭5g。加減:大便干燥者,加熟大黃15g;口干明顯者,加花粉20g、玉竹10g;口粘,苔厚膩者,加佩蘭10g,砂仁5g、生薏米20g;脅痛明顯者,加元胡10g、川楝子10g。煎服方法:中藥上方加水400ml,開鍋再煎30分鐘,煮取100ml;二煎加水200ml,開鍋煎20分鐘,煮取100ml;兩煎混均,分兩次口服,日一劑。
2.2 觀察指標及方法 觀察中醫治療前后證侯積分、治療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肝功能、血脂的變化。
2.3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3.1 中醫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證侯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侯積分減少≥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侯積分減少不足30%。
3.2 治療結果
3.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顯效17例,有效1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0%;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15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67.5%。兩組總有效率有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3.2.2 兩組治療前后化驗指標比較(見附表)
目前國內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中藥新藥研究已是一大熱點。而脂肪肝作為糖尿病的伴發病之一,在糖尿病發展過程中發生的脂肪肝與糖尿病關系密切。而中醫古籍并沒有關于糖尿病脂肪肝的病名記載。糖尿病當屬于中醫學消渴病的范疇,首見于《內徑》。前人對消渴病的認識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認為五臟虛弱,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是引起消渴的病因,而內熱為其主要病機。脂肪肝則屬于“積癥”、“痰濁”、“瘀濁”、“肥氣”等范疇。最早記載見于《難經》:“肝之積,名曰肥氣。”故也稱肥氣病,是體內肥脂之氣過多地蓄積于肝臟。脂肪肝多由酒食不節,情志內傷所致,日久可形成瘀、痰、脂、食、氣5種病理積滯。《素問 奇病論》曰:“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養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發病消渴。”所以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多平素形體肥胖,多食肥甘醇酒,損傷脾胃,運化失常,痰濁內生,阻滯氣機,氣不行則致血瘀,故而出現形體肥胖。乏力腹脹,口干便溏,舌暗苔膩,脈弦等。本病以脾虛、痰濕、瘀滯為主要發病機理,其中以脾虛失運為本,痰濕、瘀滯為標。根據病機,治療采用健脾祛濕,理氣活血法。方中黃芪、山藥健脾益氣生津;白術、茯苓健脾祛濕;柴胡、白芍配對,剛柔相濟,動靜結合,疏肝解郁養陰[5];茵陳、虎杖、澤瀉合用,清熱利濕;茵陳和虎杖具有明顯降脂作用,虎杖提取物經試驗證明可明顯降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6];丹參、郁金、水蛭以活血化瘀散結;另外,從現代藥理研究,郁金有保肝降血脂作用。全方配伍,共奏健脾祛濕活血的作用,達到攻補兼施[7]。通過臨床觀察研究,運用中醫進行治療,確有一定臨床療效,不僅能夠降低血糖,對于血脂及肝功能均有療效,有統計學意義。

附表 兩組治療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的變化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