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放生誰之過

圖/攝圖網
前不久,三輛面包車開進四川省都江堰市玉堂鎮水泉村,幾位“放生愛好者”提出車上的編織袋,放蛇歸山。在當地村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數百條被放生的蛇鉆進了民房附近的叢林中。成群的蛇出現在鄉村馬路上,村子里開始變得雞犬不寧。
這些被放生的蛇,除了菜花蛇等無毒蛇類,還有虎斑頸槽蛇、紅點錦蛇等毒蛇。為保安全,村民自發組織對這些跑到馬路上和鉆進民房的蛇進行捕殺,一場“放生”變成了“殺生”。
發生在都江堰市的這一幕,可謂近年來不當放生現象的一個縮影。
放生脫胎于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和生死輪回的因果觀。因為有著宗教理念的加持,放生在不少人眼里似乎被賦予了天然的正確性。而之于放生的科學性、注意事項卻較少被考慮,這導致在“道德激情”左右下的放生屢屢引發不良后果。今年4月,北京懷柔區湯河口鎮湯河口村被放生的數百只狐貍咬死了當地村民家中的大量家禽。
不當放生不僅與放生的初衷背道而馳,也對自然生態甚至是人的居住環境造成了威脅。而在現實中,放生甚至發展出“放-捕-賣-買-放”這樣的產業鏈和惡性循環。有些商家甚至是在接到放生“訂單”后再去野外抓捕。
不少外來入侵物種也被列入“放生清單”,生態保護領域人士指出,放生外來物種會嚴重破壞放生地的生態系統。
而這些也說明,從科學和法律的角度讓放生回歸理性已刻不容緩。
在媒體報道中,“北京數十人臭水中放生500斤活魚,魚入水即翻肚死亡”;“北京、安徽黃山驚現大規模放生野生狐貍,咬死村民家養的雞”;“福州小學附近驚現放生毒蛇”;“市民放生讓泰山松鼠成災,果農核桃被啃食絕產”;“杭州西湖、濟南大明湖成‘放生池’,各大景區頻現死魚”……類似的放生鬧劇不時上演。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饒定齊稱,不當放生帶來的危害其一是放生外來物種與有害物種。“外來物種將搶占本土物種棲息地,與本土物種形成生存競爭,增加本地生態環境壓力,破壞當地生態系統平衡。最典型的像福壽螺、小龍蝦、牛蛙、巴西龜等繁殖力極強的生物,一旦放生到現有生態系統中,就會對周遭環境產生極大影響。”
其二是放生地點不當,既不適于被放生物種生存,對物種造成傷害,又對周圍人畜安全構成威脅。“放生的人覺得是好事,但對動物而言并不見得是好事。”饒定齊說,“放生不是隨意的行為,都要經過專家的鑒定和論證,了解放生物種的棲息地背景和生物特性,在適應物種的原棲息地和分布地區進行放生。”
昆明市森林公安局相關負責人說,不規范的放生活動促使販賣野生動物的活動更加猖獗,間接助長了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加劇了盜獵盜捕活動的產生,可能導致更多野生動物死亡。

▲放生要了解放生物種的棲息地背景和生物特性(賀勇攝)
放生一事古已有之,一些人會在事有不順或心有所求時放生動物,以期消災、祈愿、積福。不過近年來放生活動有愈演愈烈之勢,背后的一個重要推手是利益的驅動。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執法大隊隊長孔令水介紹,五年前執法大隊在一次暗訪中發現,一個放生組織召集約300人到昌平虎峪進行麻雀、山雞、蛇的放生,每人收放生費500元,另外還收乘車費30元,這意味著組織者的總收入大約為16萬元。這次活動的支出包括購買放生動物、租用車輛及其他必要費用總計在4萬元左右。“從4萬元到16萬元,放生利潤高達3倍,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各地有組織的違規放生行為屢禁不止。”孔令水說。
以今年4月北京懷柔區放生狐貍事件為例,組織者首先通過網絡發帖,尋找愿意參加放生活動的人,確定放生只數后,組織者再去河北的一家養殖場購買人工養殖的藍狐和貉,在未經林業主管部門批準的情況下,私自組織在湯河口放生這些動物。
業內人士指出,雖然不了解此次放生組織者究竟收入多少,但可以預見,組織者絕不會做賠本買賣。在不少地方,放生背后儼然已經形成一條利益鏈,甚至已催生出訂單生意:譬如放生鳥類,放生者向鳥販預訂,鳥販接下“訂單”后,便向捕鳥者下“訂單”,捕鳥者按“訂單”捕捉,然后送到鳥販處,鳥販再按“訂單”賣給放生者,放生者再預訂,如此循環往復。
與此同時,針對放生動物的非法捕殺也令人咋舌。“大量的麻雀放生后,會有人用粘網捕捉,然后二次售賣,一來一回這群麻雀的死亡率也會達到30%。”孔令水說。
“這種‘放生產業鏈’對野生動物的危害很大,對一些原本已經因為人類活動而瀕危的野生動物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哪怕本來沒有貿易價值的野生動物,也因為有了‘放生’價值而遭殃。”黃山森林公安分局教導員陳峻峰說。
究竟是什么人在組織放生?“網上組織放生的,一搜索一大片。”一位執法人員直言,90%以上的不當放生活動都是放生組織在網上發起的,各種放生QQ群、論壇、微信群等都是組織放生的平臺。
“目前公眾對于放生的科學認識還比較欠缺,個人或團體組織的放生活動具有隨意性、隱蔽性,監管上很困難。”昆明市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余國雄說,應加緊完善制度,進一步明確放生涉及的責任主體、審批程序、追責制度等細節。
為規范放生活動,相關部門出臺過陸生野生動物保護的法規以及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法規,但由于放生者的知識儲備和思想認識不到位,現有法律法規的約束力顯得不足。饒定齊建議,應加強科學引導,利用各種媒介宣傳科學放生知識,提高公民對外來物種可能破壞環境的認識。
云南凌云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孫文杰建議,一是政府相關部門要從立法上加強監管,對放生的種類、數量、范圍等進行明確規定,并在相應區域設立警示牌,引導公眾科學合理放生;第二要增加相應的處罰規定,對已經發生實際危害的區域進行科學治理。
“放生是一門學問,不科學的放生其實就等于殺生。”大連市野生動物保護中心的專家表示,不同種類的野生動物在什么地方放、什么季節放都有講究,普通人很難把握。此外,被售賣的野生動物在放生前一般都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康復和野外生存訓練,否則放生之后存活的可能性很小。
專家呼吁,放生動物最好不要刻意購買,如果遇見受傷、生病需要救助的野生動物,最好找專業人士尋求專業救助組織的幫助。見到亂捕濫獵野生動物情況時則需聯系當地林業局或森林公安部門進行舉報,沒收的動物可以進行放生。
至于野生動物,應由專業人士進行科學放生,確保野生動物完全健康,具備野外生存能力,然后把它帶到適合的環境,在最佳時間放歸自然。
不當放生已經引起了各方關注。4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分組審議了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草案二審稿。委員們指出,目前受傳統習俗和宗教文化的影響,社會上各種野外放生行為和活動屢見不鮮,這種放生活動缺乏科學指導和有效監管。放生行為應該是一種嚴格的、科學的、專業的活動,而不應該成為一種隨意的、大眾的、作秀的活動。(本刊綜合)
※
鏈接
這些動物不能隨意放生

▲北極狐(圖/攝圖網)
北極狐
北極狐不是中國物種,不適合放生。北京房山、門頭溝等地的山區里發現放生的北極狐,但是狀態非常不好。人工養殖的野生動物沒有野外生存能力,很容易餓死或渴死。
黑魚
黑魚生性兇猛,會捕食其他魚類,隨意在湖泊內放生,對生態系統會有一定影響。
蝮蛇
2014年,北京昌平發生蝮蛇咬人事件。昌平區林業局工作人員表示,這種蝮蛇分布在北京山區,照理不應該出現在當地,如果是在短時間內見到多條,那么很有可能是在這里被放生的。
鱷魚龜

▲鱷魚龜
鱷魚龜是世界最大的淡水龜之一,有淡水動物王者之稱。因體型大且攻擊性強,除了短吻鱷外較少有天敵。
食人鯧
食人鯧以兇猛聞名,俗稱“水中狼族”。以魚類和落水動物為食,也有攻擊人的記錄。
福壽螺
外觀與田螺極其相似,個體大、食性廣、適應性強、生長繁殖快、產量高,1981年引入中國,已被列入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