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漠輕寒
期中考試時,讀三年級的依依英語和數學考了個雙百。回來報喜,我問她需要什么獎勵,想不到她竟然說:“別的都不要,就給我買臺智能手機吧!”
“換別的說,這個肯定不行!”我拒絕得很干脆。我家離學校不遠,爺爺奶奶每天還爭著接送,根本不需要手機聯系,孩子買來不純粹就是為了玩嗎?
依依頓時眼圈都紅了,說:“買了手機我不帶去學校總可以了吧?我們班同學都有,還建了一個群。大家經常在群里聊天或討論難題,我當學習委員的都不進去,還不被笑話死!誰還跟我玩啊!”
孩子奶奶一見依依委屈,心疼得要命,忙跟我求情,說:“這樣的話孩子確實會被同學孤立。咱們也買吧!大不了我來出這個錢!”
老太太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我不答應也得答應,但還是約法三章,要求依依嚴格控制玩手機的時間,不能因此耽誤了學習。
孩子爽快地答應了,我當天便實現了她的愿望,買回一部手機。依依高高興興地把卡裝好后,又讓我給她微信里轉點錢,說是要發紅包用。我心想小孩子偶爾發點小紅包玩玩也沒關系,便給她轉了20塊錢。誰知第二天晚上她就哭喪著臉跟我說:“媽,我的紅包余額沒了,要不您給我綁一張銀行卡吧?”
“綁銀行卡干嗎?”我警覺起來。一問,才知道依依同學群有一條規定,誰期中考試考得好都要發紅包。依依發了20元,其他幾個成績好的都比她發得多!
依依還說,班里有個叫李穎的同學,成績雖然不好,可她總主動發紅包,而且每次都發10塊以上。所以她的人緣越來越好,很多人都喜歡跟她玩。
“寶貝,你可別被微信紅包‘綁架了同學之間的友誼!這樣吧,我去跟你們老師說說,讓他在全班開展開展教育!”我話剛出口,依依就哭了起來,說:“媽,你敢告訴老師,我就再也不上學了!”
婆婆忙制止我給老師打電話,說:“算了,你這么做真的不妥。萬一被其他孩子知道,依依還不被他們恨死,你讓她以后怎么跟人相處啊?”
婆婆的話似乎有理,可仔細想想,我又覺得不對勁:考得好就被索要紅包,這不是變相的處罰么?這群熊孩子,還有沒有點是非觀啊!而依依期待通過發紅包來建立友誼,這也是錯誤的價值觀,必須得糾正才行!
當天晚上,我跟孩子講了許多道理,告訴她真正的友情是純潔的,是因為情趣、愛好相投,能夠互幫互助而建立起來的。真正的友誼不能摻雜任何利益關系,更不能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如果有人拿“不發紅包就不做朋友”來威脅她,這樣的朋友不交也罷!
聽了我的話,依依沒有再發紅包。可不發紅包,在群里主動跟她搭訕的就真的越來越少。而那個叫李穎的孩子,日益成為群里的焦點人物。因出手大方,她一出現便讓人精神振奮。孩子們每次領了紅包都要表示感謝,送鮮花的、說謝謝的、獻擁抱的應有盡有。
依依很是失落,并為此郁郁寡歡。我便開導她說:“朋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只要你用心付出,總有一些人是會一直留在你身邊的!”
“什么叫用心付出?”依依有些不解,經解釋后她才明白,“用心付出”包含了對別人的理解、寬容和適當的幫助等。
在我的提醒下,依依便堅持這么去做:跟同學發生矛盾,她試著換位思考;同學做了對不起她的事,她試著去原諒人家;班里有誰需要幫助,她及時伸出援助的手……
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我問依依感覺如何。她告訴我說:“同學們似乎愿意跟我親近一些了,可一到群里,大家還是更愿意跟李穎說話。”
我忙勸導她說:“那又怎么樣?現實跟網絡是不一樣的。檢驗友誼的標準又不是說話聊天的多少。也許同學們在心里更樂意把你當朋友呢!”
依依還是有點不自信,說:“真是這樣嗎?那你說這個周六我的生日岑岑小曦她們會來我們家嗎?”
岑岑小曦跟我們住在一個小區,是她從小玩到大的朋友。依依說,李穎恰好跟她同一天過生日,還邀請了全班同學。最關鍵的是,平時人家過生日時,依依送的只是自己做的小禮物,而李穎卻全是發大紅包,18塊甚至52塊的都有!
“既然如此,你就跟她來比比誠意唄!”我給孩子出了個主意,說,“你給特別希望來的同學每人送一張請帖,我想他們一定會明白你的心意的!”
依依依計而行,開始親手制作請帖。請帖上,圖文并茂,點點滴滴都是她跟小伙伴們在一起玩時的有趣故事。——這張請帖果然很能吸“粉”。生日那天,依依希望到來的幾個朋友,竟無一人缺席!
孩子們興奮得像一只只麻雀,嘰嘰喳喳了好久,才圍過來切蛋糕。吃一半抹一半,嬉鬧了大半天。他們還時不時斟起飲料,學著大人的樣子,說:“來,為我們的友誼,干杯!”
接近中午的時候,孩子們終于散去。我故意問依依:“就這么讓他們走了?你的同學這么捧場,你難道不要給他們每人發一個大紅包?”
“不用不用,這也太俗氣了!以后大家互相幫助用心付出,這才是真正的友誼呢!”依依連忙搖頭。
我“撲哧”一聲笑了。孩子那一臉認真的樣子,真是可愛極了。
編輯/張立平laomalp8201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