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一些高等教育學校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及目標上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需求。尤其是在國家確定一些普通本科院校進行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有一些學校已經確定辦學模式向現代職業教育模式轉型。因此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再定位就成為轉型期高校辦學丞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以白城師范學院為例,從公共事業管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實際出發,以創新創業實踐、就業對接、課程設置等為研究內容,提出
轉型期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目標。
關鍵詞:轉型期;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是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高等教育在辦學過程中應理清學術型人才與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劃分,同時要明確應用創新型人才層次與高校類型等問題。要想創新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及目標,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再定位。也就是說從社會需求出發,將當前單一學術型的培養目標轉變為應用創新創業型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目標。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現狀
白城師范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成立于2004年,當年招生只有14名學員,后來通過擴大招生加大力度投入師資力量陸續發展起來,確定為省級重點學科,現有在校專業學生120名,教師24名,職稱結構合理。從人才培養方案來看,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能力培養雖有提高,但是沒有具體的實施方法和具體的標準。教師結構雖然職稱合理,但是專業教師不夠,大多數都是從事會計和管理類的教師,專門從事本專業研究的教師還需增加。2014版培養方案是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并富有良知和責任感,具備公共管理知識基礎,掌握非政府組織管理、創業實務、公共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城市公用事業管理理論與實踐、公共工程項目管理、公共組織財務管理學、公共政策學等專業理論,具備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的、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管理工作的,適應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二、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培養目標的錯位:本科培養目標是“高級專門人才”的提法源于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條: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定位是,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境、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各高校在制定各學科具體培養目標時,往往強調高級專門人才,忽略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過多考慮基于學科的培養目標,忽略了基于社會和學生個人的需求。以白城師范學院為例,2012級、2013級和2014級本科培養方案基本上是“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近幾年考取碩士生的只占極少數,以公務員與事業單位的錄用政策,使大多數公共事業管理類本科畢業生不可能直接進入公務員系統、事業單位,而是進入企業或者社區工作,即便考入公務員系列,大部分工作崗位也是在基層。
2.學術型培養目標與就業指標形成錯位。培養目標與評價模式的不一致形成學術型培養目標與評價指標的錯位。教育部早在2010年對于大學生就業明確表示,大學教育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人才,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推動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高等學校要深入市場調研,結合學校區域特點加大專業調整力度,對就業狀況不佳的專業將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調整,切實提高大學生就業狀況和就業環境,加大就業狀況指標的權重性,并作為評價高等學校辦學效果的重要指標。用就業指標對專業招生進行考核,實際是在專業發展中引入了社會需求因素,用社會需求決定專業的生存。近幾年隨著社會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專業招生在擴大,以白城師范學院為研究平臺,從2012年開始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計劃和目標已經做了兩次調整,人才培養的目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增加了就業技能課程的學時數,同時增加了實踐能力提高的實驗課程。但是公共事業管理畢業生就業率仍然提高不明顯,沒有市場營銷專業和物流專業以及財務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高。因此在高校轉型發展定位的基層上,需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打破學術型培養的目標,從而真正推進技能型培養目標的實現。
3. 專業培養目標與能力培養的錯位。從就業角度可以反映出當前高等教育對本科生能力的培養與社會對能力要求不一致的問題普遍存在。高等教育對畢業生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的不足,將成為大學生就業與職業發展影響的主要因素。針對2010屆本科畢業生的調查顯示結果,畢業時對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崗位要求的水平。創業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有效的口頭溝通、談判技能、判斷與決策,其中判斷與決策的滿足度最低。從職業能力角度,2010屆畢業生超過四分之一的大學生主動參加自費培訓,其中多為從業資格證書培訓,以提高工作技能水平、增強工作競爭力。從陜西省公共管理類2010屆本科畢業生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畢業生對實習和實踐環節、課程內容的滿意度僅僅是一般,認為當前的課程設置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課程考核方式對于提高實踐能力效果不明顯,學生滿意度較低。因此專業培養目標與真才實學產生錯位,造成大學生就業能力明顯與社會需求能力不對等。
總之,在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背景下,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受若干因素的慣性影響,還未充分轉向市場經濟的需求型,從而造成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的錯位與矛盾。因此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應立足新起點,適應新常態,把握新機會走出應用復合型型人才培養目標,應根據社會需求,對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再定位。
三、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再定位
定位的實質是培養什么類型的人才的問題。對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再定位,涉及人才培養類型的再定位、人才培養規格再定位兩個方面。針對當前公共管理類本科培養模式不能完全適應社會需求的問題。筆者認為對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再定位,應該以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統領,將學術型的人才培養目標轉變為應用創新型的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規格再定位,是指依據應用創新型的人才培養目標的特點和社會需求,重新審視修正學術型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規格框架,以培養專業應用能力、職業發展能力、創新能力為重點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結構與社會需求的合理均衡。
(一)人才培養類型的再定位
白城師范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多年來堅持人才培養為重點,以協調發展推動專業整體水平提高為依據,從而確定了正確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堅持六個協調:一是注重專業改革發展與穩定相協調;二是注重學科與專科相協調;三是注重教學與科研相協調;四是注重教學質量與效益相協調;五是注重人才培養與服務社會相協調;六是注重發展與社會需求能力相協調。
按照學校整體轉型發展工作思路的要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本著“德育為本、知識為基、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總體目標來設定。人才培養模式向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轉型;服務理念向立足地方、服務社會、面向行業、對接產業轉型;專業建設從單一專業向專業集群建設轉型;從重視專業內涵建設的學術性向突出專業內涵建設的應用性、實踐性轉型;培養體系實現從偏重學術研究性人才培養體系向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轉型。
(二)人才培養規格再定位
以白城師范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為研究平臺,按照教育發展規劃要求,在人才培養規格上探索新思路,一是探索合作育人模式,與白城及周邊地區的企業、社區簽訂教育實習與教學研究合作協議,探索構建了校企、校地、校社立體合作架構,協同育人、互惠多贏的良好局面。二是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新建共享教育實習基地6個,利用假期開展實地考察,今年8名學生在2016年8月10參加了2015級畢業生在伊通開辦的冰洋飲品公司企業成立儀式。三是重視創新創意創業“三創”人才培養。建立了具有地方高等師范院校特色的以“創業理論學習-創業學科滲透-創業技能訓練-創業實踐體驗”為內容的“四位一體”的創業教育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馬小燕.《對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改革的思考》[J].基層醫學論壇.2010(01).
[2] 酈文凱,曲殿彬,趙志軍.《吉林西部地區創新創業人才現狀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25).
作者簡介:尹忠紅(1964-),女,漢族,黑龍江木蘭縣人,在白城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工作,副教授,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與創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