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婷
提到長征,人們往往著重講紅軍的“三大主力”,即一、二、四方面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徐海東、程子華、吳煥先等人率領的紅二十五軍進行的一次數千里的“小長征”,從鄂豫皖根據地先期到達陜北。雖然他們沒有爬雪山過草地,但同樣可歌可泣,功勛卓著。
毛澤東后來一再稱贊紅二十五軍的軍長徐海東,說他是“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 紅二十五軍的長征,采取了沿途建立根據地的跳躍式前進,長征結束時的人數比出發時不減反增。那么,為何能取得這一成績呢?
鄂豫皖根據地陷入危機 魯迅幫助成仿吾去中央蘇區
紅二十五軍誕生于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原屬紅四方面軍的一部。1932年以前,鄂豫皖曾是僅次于中央蘇區的全國第二大蘇區,同年秋在蔣介石親率50萬國民黨軍的重兵“圍剿”下,紅四方面軍主力突圍西進川陜,留在當地堅持斗爭的紅二十五軍處境日益艱難。至1933年秋,紅二十五軍人數由1萬多減少了4000余人,根據地也大大縮小并被分割成幾小塊,而且因沒有電臺同中共中央失去了聯絡。
面對根據地的危局,鄂豫皖省委書記沈澤民派在當地擔任縣委書記的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成仿吾找中央匯報。在上百名便衣隊員的掩護下幾經轉戰,成仿吾才突出山區化裝到達武漢,又乘船去上海。他按沈澤民寫在自己棉衣上的幾個秘密地址找到聯絡點,這些地下機關卻都已被破壞。他在患病且旅費用盡時,想到魯迅可能同黨有聯系,便到內山書店碰面。在魯迅的幫助下,成仿吾終于同中央蘇區的交通員接上關系,經幾個月的跋涉到達了瑞金。周恩來見到他后,馬上對參加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同志們介紹:“紅四方面軍的代表來了!”
聽到成仿吾匯報鄂豫皖蘇區的嚴重形勢,周恩來經過反復考慮,決定派紅二十二師的師長程子華為中央代表前去傳達新精神。1934年8月,程子華出發前,周恩來找他談話交代,如果紅二十五軍繼續留在當地,部隊和根據地都會因力量枯竭而被消滅。他強調說:“出路是什么呢?中央已經決定了,紅軍主力要作戰略轉移,去建立新根據地。這樣,部隊就能得到發展,同時也把敵軍主力引走,減輕鄂豫皖根據地的壓力。”
周恩來提出的這一想法,正好同推行“左”的錯誤的領導人強調的“不放棄根據地一寸土地”完全相反,為紅二十五軍和鄂豫皖根據地指明了唯一的生路。程子華背熟了這些內容后,便在幾個交通員“接力”式護送下,經過閩西―汕頭―上海―武漢,終于潛入鄂豫皖根據地,傳達了周恩來的指示,至于轉移方向則要當地領導根據實際而定(中央不了解情況)。此時沈澤民已因病餓犧牲,當地負責人吳煥先、徐海東等經過研究,決定率紅二十五軍主力突圍西進至豫陜邊界一帶開辟新根據地。
軍首長揮大刀 帶頭沖殺脫險境
紅二十五軍轉移時,領導班子重新調整,大家推舉中央派來的程子華任軍長,吳煥先為政委,徐海東由軍長改任副軍長。中央紅軍出發長征后的一個月,紅二十五軍于1934年11月16日從河南羅山縣何家沖出發,向平漢鐵路以西開始了長征。出發部隊對外稱“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留下一個團及地方武裝重建紅二十八軍,繼續堅持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斗爭。
出發時的紅二十五軍人數雖不足3000人,卻因過去常打惡仗繳獲多,武器較好且彈藥充足,指戰員們多是經過多年戰斗考驗的骨干,后勤、醫院等保障單位也都實行戰斗化,全軍行動便捷,一天一夜就能走100多里。不過該部隊沒有無線電臺,對外聯絡和偵察敵軍調動困難。出發十天后,部隊越過許(昌)南(陽)公路時,在獨樹鎮遭到敵一個旅和一個騎兵團伏擊,追兵兩個旅也從后面圍攻上來,紅二十五軍陷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這時軍政委吳煥先從通信員身上抽出一把大刀,振臂高呼:“共產黨員跟我來!”在他的率領下,指戰員們奮不顧身沖上去與敵軍展開白刃格斗,終于殺出一條血路。
占天水逼西安 蔣介石將徐海東懸賞與毛、朱并列
同年12月,紅二十五軍轉戰到陜西省雒南(今洛南)縣落腳,此后在這一地區進行了半年游擊戰,開辟了一塊有50萬人口的鄂豫陜邊蘇區,并招收數千青年入伍擴大了紅軍。長征中的紅軍能建立一塊較穩定的根據地,這還是僅有的一例。
1935年7月,紅二十五軍在袁家溝口殲滅國民黨西北軍一個旅,北出終南山威逼西安。這時徐海東、吳煥先等人從繳獲的報紙和交通員口信中知道,紅一、四方面軍在川西會師并準備北上,便決定留第七十四師在陜南,以主力西征迎接中央。紅二十五軍一度襲占了蔣介石嫡系胡宗南部的后方基地天水城,繳獲了大量武器和軍需物資,迫使國民黨軍從川西調兵回援,打亂了其阻截紅一、四方面軍的部署。南京政府在惱怒之下,把徐海東與毛澤東、朱德并列為全國通緝懸賞額最高的三人,標定頭顱賞格均為25萬塊大洋。 紅二十五軍西進甘肅攻占兩當縣時,遇國民黨軍圍攻,同時得不到黨中央的確切消息,徐海東等決定先到陜北會合當地紅軍。于是部隊轉向北進,于9月16日進至陜甘革命根據地的永坪鎮,同紅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此時紅二十五軍還有3400人,在陜南還留下了2000多人,比長征開始時的人數還有增加。
悍將帶出頑強隊伍 政委犧牲 軍長眼睛被打穿
自紅二十五軍從鄂豫皖出發長征后,“圍剿”那里的國民黨東北軍被調到陜甘,當地壓力有所減輕,新建的紅二十八軍又得到發展,確如周恩來事先所估計的那樣,這一出征使紅軍和根據地兩方面都得到保存。
按照紅二十五軍從鄂豫皖出發到達陜北的行軍距離計算,總計約9000華里,歷時十個月。同紅軍三個方面軍相比,紅二十五軍長征距離短一些,途中也未經過雪山、草地,因此被有些人稱為“小長征”。盡管當時追擊它的國民黨軍大都系地方軍閥部隊,戰斗仍十分激烈殘酷,徐海東、程子華都因身先士卒負過重傷,政委吳煥先更在火線帶頭沖擊時陣亡。吳煥先犧牲后,徐海東改任軍長,程子華任政委。
部隊最高領導帶頭揮大刀在一線率部沖殺,是紅二十五軍頑強戰斗精神的突出體現。徐海東在途中一次激戰中被子彈從左眼底下打入,從后頸穿出,抬下陣地后第五天才醒來。他蘇醒后第一句話就問:“現在幾點了?部隊該出發了吧?”身邊的護士周東屏(隨后成為他的夫人)回答:“四天四夜人事不省,真把人急死了!”徐海東卻不在乎地說:“我倒睡了個好覺。”
長征后軍容齊整 每連六挺輕機槍
經過長征最先到達陜北的紅二十五軍,給當地軍民帶來了全新感觀。這支部隊差不多每連都有六挺輕機槍,指戰員都戴八角帽,服裝整齊,裝備和軍容都大大超過原先由游擊隊改編而成的陜北紅軍。紅二十五軍到來,大大加強了陜甘根據地的力量,它與原來的陜甘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委,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部隊在陜甘打開了局面,為隨后到達的中央紅軍能落下腳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935年11月初,徐海東同毛澤東首次會面,馬上表達了渴望在中央直接領導下長期奮斗的愿望。毛澤東當即決定撥給他一部電臺,從而能夠保障聯絡。徐海東回部隊后馬上下令,把軍中積蓄的全部銀元都交給遠征萬里后急需補充的中央紅軍,還抽出許多重要物資和大量駁殼槍送去,一時被稱為雪中送炭。
在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中,紅二十五軍雖不屬于三大主力,但該部作為在長江以北獨當一面的戰略力量,以自己的遠征有力策應了主力紅軍的長征,而且還在征途中開辟了陜南根據地。紅二十五軍的領導人特別可貴之處,又在于在得不到中央消息的情況下自覺分析形勢,獨立自主地作出西征北上的決定,事實證明這又符合黨中央的戰略意圖,從而為長征的勝利起到了獨特的作用。
紅25軍的長征路線
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1931年建立于金寨縣麻埠鎮,原屬紅四方面軍編制。1932年10月,其73.74師隨紅四方面軍向川陜轉移。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以其留下的75師和皖西部分紅軍為基礎,重建了紅25軍。蔣介石聞訊即集中重兵對鄂豫皖蘇區進行連續的“清鄉”、“清剿”和“圍剿”。對此,紅25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
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召開常委會,討論紅25軍戰略轉移問題,最后決定紅25軍向平漢鐵路以西的桐柏山區和伏牛山區轉移。11月16日,紅25軍共2900余人,由河南省羅山縣何家沖出發,向平漢鐵路以西轉移,開始長征。1935年5月,經過蔡玉窯、文公嶺、荊紫關、袁家溝口等戰斗,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兩次“圍剿”,建立了鄂豫陜蘇區,部隊發展到3700余人。
1935年8月3日,紅25軍進入甘肅,攻占兩當縣城。隨即北上,11日北渡渭河,進占秦安,威逼靜寧,切斷了西(安)蘭(州)公路交通。17日攻占隆德,爾后翻越六盤山,向東挺進。21日,在涇川縣的四坡村與攔截之國民黨軍1個團激戰,將其全殲。戰斗中,政治委員吳煥先犧牲。9月15日到達陜甘蘇區的永坪鎮,次日同西北紅軍第26、第27軍會師,結束長征。
1935年8月18日,紅軍第25、第26、第27軍合編為紅軍第15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治委員。紅25軍改編為第75師。毛澤東曾稱贊紅25軍的遠征為中國革命立下了大功。
紅25軍長征歷時10個月,途經安徽、湖北、河南、陜西、甘肅5個省,轉戰近5000公里。它是在與中共中央長期失去聯系的情況下,單獨轉移并先期到達陜北的一支紅軍隊伍。
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是皖西人民的子弟兵,在長征過程中,創下了不朽的功績,主要表現:
1、紅25軍是4支長征隊伍中最先到達陜北的一支工農紅軍,是長征先鋒;
2、紅25軍是長征隊伍中唯一一支增員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抗擊了敵人30多個團的圍追堵截,不僅沒有減員,到達陜北時,部隊還增加了800多人;
3、紅25軍是長征隊伍中唯一一支創建了根據地(豫陜、鄂陜邊區十余縣)的中國工農紅軍。在全國各革命根據地大部分受損的情況下,紅25軍卻在鄂豫陜邊區播下了紅軍種子、創建了鄂豫陜革命根據地;
4、紅25軍是長征隊伍中唯一一支發展了地方游擊師、紅74師的中國工農紅軍,為中國工農紅軍增加了新鮮血液。
當然,在長征過程中,紅25軍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1、中共鄂豫皖省委書記徐寶珊積勞病逝;
2、紅25軍政委吳煥先英勇犧牲;
3、正副軍長程子華、徐海東身負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