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正鵬 孫宇博
摘要:通過對蘇北各地果蔬生產、流通、配送模式進行研究,分析蘇北果蔬農產品物流配送現狀及問題,并優化蘇北地區原有的果蔬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以聯合優化為主,借助電商平臺運作的模式連接供體與消費者,從而解決配送流通環節過多、信息化程度低、損耗率高以及成本過高,服務水平過低等問題。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production, circ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mode of fruit and vegetable in northern Jiangsu, analyzes the logistics distribution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and other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northern Jiangsu and optimizes the logistics delivery mode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in northern Jiangsu, which uses joint optimization and the electronic business platform operation mode to connect donors with consumers,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omplex distribution circulation, low level of information, high loss rate and high cost, low service levels, etc.
關鍵詞: 蘇北果蔬;農產品;物流配送;聯合優化
Key words: the northern Jiangsu fruits and vegetables;agricultural products;logistics delivery mode;joint optimization
中圖分類號:F3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5-0091-03
0 引言
果蔬農產品物流配送貫穿于整條冷鏈物流,是將果蔬農產品的采購、倉儲、流通加工、運輸及信息管理等各方面連成一體的過程[1]。其配送過程中要求對產品的保鮮、保質之外,還要使產品增值的同時降低物流成本。江蘇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大省,而蘇北地區是江蘇果蔬的重要輸出產地,依據《江蘇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發布》要求,雖然蘇北果蔬農產品物流配送呈現良好態勢發展,但其中也遇到了發展瓶頸,因此對蘇北果蔬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研究很有必要性。
1 蘇北果蔬農產品物流配送現狀
1.1 果蔬農產品物流規模快速增長
蘇北地區是江蘇省農業重點地區,近幾年,蘇北地區果蔬產品的品種越來越多,市場流通率也逐漸提高,果蔬產品物流成為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產業鏈,需要完善的果蔬農產品配送模式,不僅能夠增加蘇北的經濟總產值,還能夠帶動更多的農民進行創業和再就業,增加農民的收入。2014年蘇北果蔬農產品產量占全省的70.4%,同比2013年果蔬產量增長130.68萬噸,果蔬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8.3%,蘇北地區果蔬農產品物流規模位居全國前列。2013-2014年水果和蔬菜產量如表1所示。
1.2 配送基礎設施逐漸完善
江蘇生鮮農產品市場數量不斷激增,截止到2012年底,江蘇省省級重點生鮮農產品批發市場已達68個[2],雖然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以滿足需求,但是其成本、增值服務還需完善,比如蘇北還是缺乏一批現代化果蔬農產品配送中心。冷鏈物流配送主要以現代化配送中心為主體,協調冷鏈加工、運輸、倉儲等環節的發展。2013年底,全省冷庫總容量達316萬噸,人均39公斤,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冷藏運輸車超過4000輛,總承載量超過3萬噸[3]。然而地區間發展不均衡,蘇北冷鏈基礎設施和設備匱乏、陳舊,冷藏運輸效率低。
1.3 果蔬配送損耗率
2014年江蘇果蔬流通率大約為8.3%,其江蘇果蔬損耗率為20%左右,而蘇北果蔬損耗率大約為25%左右,如果蘇北地區果蔬損耗率降到發達國家水平(5%),那么每年蘇北地區可節約80億元左右,損耗率有所降低,那么其相對的流通率就會有所提高。
2 蘇北果蔬農產品物流配送問題
目前蘇北的果蔬物流發展處于尚不成熟階段,這不僅與蘇北的地理環境有關,還與蘇北的整體經濟體制等有很大的關系,蘇北果蔬農產品配送尚存在一些亟待解決問題,需要宏觀、微觀綜合分析。
2.1 供體合作性差
在實際中,蘇北有些地區的果農和菜農的生產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生產,在本地區封閉獨立經營,但大多數都參加合作社,目前蘇北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運行效率低,其主要原因是協作組織的信息渠道不完善,以及與市場之間的信息對接存在滯后性,難以對市場行情的準確把控;其次就是資金流匱乏,蘇北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自籌資能力較差,只能依靠政府的投入扶持的資金,且沒有對風險預估作出合理的防范措施;最后就是協作組織之間的合作,對配送過程中對人力和物力的調度還存在不協調。
2.2 冷藏方式和技術的落后
果蔬冷藏方式需要改進,主要表現為:①蘇北地區大部分的蔬菜、水果沒有進行產后預冷,如果不進行預冷等處理使之迅速降溫,會造成貯藏時期或運輸等配送過程中果蔬營養成分過多消耗,降低品質[4]。②對果蔬類產品的貯藏最好選擇使用冷庫,據調查,蘇北一些蘋果地區還保持著傳統的挖地窖冷藏越冬。③在配送過程中沒有全程溫控果蔬農產品,溫控最適宜在5℃~15℃。在露天的場地裝卸搬運,會造成果蔬的二次感染,從而也易果蔬產品的腐爛。
2.3 流通配送環節過長
目前蘇北普遍果蔬類通常采用圖1的流通配送模式。
流通配送環節過長,在流通過程中配送又存在信息對接問題、加工包裝標準化、配送方式不合理等問題。
2.4 配送機制信息化程度低
當前蘇北市場上采用對果蔬的配送機制一般是訂貨配送,即當有訂單時,通過與果農聯系為其配送,而水果成熟時,果農必需要將其全部摘取,但訂單是不連續的,這是由于信息的不流通,導致當新鮮程度低于一定水平時,果農不得不將這部分果蔬做低價銷售或者直接進行銷毀。
果蔬農產品流通配送中包裝過于簡陋,甚至無任何包裝,沒有應用相應的信息技術,如電子標簽等對產品全程監控、溯源和信息化管理。
2.5 服務保障體系不夠健全
配送的監督體系尚不完善,特別是最后一公里的果蔬冷鏈配送監管問題。其次,規范冷鏈物流配送的法律法規體系尚未建立,配送標準化建設相對滯后,對配送的產品的安全檢測和逆向追溯缺乏政府的有效監督和宏觀調控。
3 蘇北果蔬農產品物流配送優化模式
目前蘇北現有的果蔬物流配送模式仍以直銷型配送模式為主;契約型配送模式和聯盟型配送模式雖然近十幾年發展比較快,但是仍然不成熟;缺乏以現代化物流配送中心為核心的配送模式。在當前冷鏈物流和電商平臺高速發展的時代,傳統的高成本、低回報、不完善的物流配送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節約型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需提高其配送效率,優化其配送模式。
3.1 蘇北果蔬農產品物流配送優化途徑
基于前面所述的蘇北果蔬農產品物流配送現狀與問題,對蘇北果蔬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從三方面進行優化。
①協同配送。在果蔬農產品進入市場的初始環節,協同供體(農戶、合作組織、配送中心),提高合作水平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作為產銷經營的基本單位和主要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配送過程中人員、物資、資金、時間等資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其次就是協同合組織之間以及合作組織和配送中心之間的信息準確對接,完善配送過程中信息體系的建設,運用信息系統管理能夠全方位、多層次地對庫存、出貨、運輸以及冷藏等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管理和監督。同時,要掌握市場行情,進行風險預估,解決資金來源單一問題,配送企業可以在種植環節就進行早期的資金墊付,以完善資金流。協同供體(農戶、合作組織、配送中心),提高配送效率,共同完成果蔬產品的集中處理、包裝、質量安全監測以及運銷。
②推廣農村電商模式。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果蔬農產品電商將成為蘇北果蔬農產品配送過程中強大的信息平臺和新型銷售模式。物流配送與電子商務息息相關,物流配送是實現電子商務中的物品流動的方式。通過蘇北果蔬農產品電商直銷平臺的建設,有助于配送的標準化推廣。例如,蘇北徐州市豐縣大沙河電子商務產業園,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這種“線上+線下”電子商務模式,不僅解決了原有的果蔬配送機制訂單來源單一的困惑,還增加了果蔬的附加值,有力拉動了當地農產品、物流、包裝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收入。電商模式在果蔬配送過程中還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配送環節過多,造成的果蔬損耗率。
③配送中心聯合優化。依托蘇北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建立一批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中心。果蔬農產品的配送中心選址應該靠近生產地,以縮短采購環節的時間,確保果蔬的新鮮,減少流通渠道。比如在豐縣、邳州等地建設一批蘋果、大蒜等果蔬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就近原則,不僅可以提升果蔬質量,減少配送過程中的損耗率,還可以還能夠帶動當地農民進行創業和再就業。在“互聯網+”時代,借助移動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優化車輛返程配載,降低空載率,將社會車輛納入到運輸平臺,同一優化配置。庫存主要從冷藏技術和人才培養方面入手,提高庫存利用率,因為果蔬農產品有季節性,合理外包租賃,減少成本。將現代化配送中心的選址、運輸以及庫存三大問題進行整合,聯合優化[5]將有效引導蘇北果蔬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商貿連鎖企業積極與果蔬產地對接,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服務水平。
3.2 蘇北果蔬農產品物流配送優化模式
從源頭協同供體到以電子商務模式通過物流配送中心應地制宜的使蘇北果蔬農產品高效走向市場,從而減少耗損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服務質量。根據上述優化思路,建立蘇北果蔬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優化結構圖。(圖2)
通過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網絡平臺、政府的資金資助及相應配套政策,協同個體農戶形成農協組織,農協組織統一通過果蔬農產品配送中心進行聯合優化配送,借助電商平臺和第三方物流平臺,實現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在配送優化模式之間流通。該配送中心實質就是聯系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第三方物流平臺,通過對該配送中心的聯合優化,綜合考慮到配送中心選址固定投資費用、運輸費用和庫存費用,從而降低物流成本。蘇北果蔬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能夠良性運行,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市場調控和政府監督,從而無形中提高物流服務質量。
4 結束語
基于蘇北果蔬農產品物流配送過程中的現狀和問題,提出以聯合優化為主體,并從源頭協同供體,提高末端配送的服務水平,從而加快蘇北果蔬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可以使果蔬農產品的損耗率降低到20%左右,提高蘇北果蔬農產品的流通率,這樣蘇北地區每年可節約15億元,從而增加果蔬農產品的附加值,降低物流成本。
參考文獻:
[1]孫小淇.山東省果蔬物流配送網絡優化設計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3.
[2]楊劍英.生鮮農產品流通現狀與對策探討——以江蘇省為例[J].農業經濟,2009(05):82-84.
[3]江蘇經濟報記者 陳蕊.我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發布[N].江蘇經濟報,2014-12-04A02.
[4]尚海濤,凌建剛,朱麟,鄭永華.果蔬預冷與我國冷鏈物流的發展[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3(03):52-56.
[5]鐘曉燕.生鮮農產品配送系統優化與動態仿真[D].福建農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