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成程
摘要:作為青島市首批重點專業之一—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船舶電氣工程技術專業,專業建設期間嚴格按照國家、省市各項指導意見,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課程體系改革、師資隊伍、教學實驗實訓條件、社會區域服務能力等方面突出成績,為市校共建重點專業提供寶貴借鑒經驗。
Abstract: The ship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Qingdao Harbor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is one of the first batches of key professional in Qingdao.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s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national,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opinions, it ha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course system, teaching staff, teaching experiment training conditions, social service ability and so on, it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 for city snd school in key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關鍵詞: 市校共建;重點專業建設;船舶電氣工程技術
Key words: city and school to build;key specialty construction;marin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5-0167-03
0 引言
專業建設作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增強服務區域經濟的重要舉措,離不開學院大力支持,也離不開政策支持。以重點專業建設為切入口,作為市校共建的嘗試與創新,推進青島市地方政府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綜合改革試點項目不斷前進,通過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就業創業能力以及綜合職業素養,充分發揮重點專業建設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引領社會中的戰略作用,為青島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作為青島市首批重點專業,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船舶電氣工程技術專業(下稱船電專業)的建設與發展以來,專業建設團隊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精神,按照青島市《在青高職院校重點專業市校共建工程》的要求,依據《青島市重點專業建設任務書》,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課程體系改革、師資隊伍、教學實驗實訓條件、社會區域服務能力和專業群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下面就幾個方面談談船電專業建設思路和發展歷程。
1 市校共建促發展
1.1 校企合作,深入調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項目審批通過以來,專業教學團隊成員深入企業調研,通過畢業生座談會、發放調研問卷等形式獲取一手資料,邀請企業專家和資深同行召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修改多項項校企合作制度,根據船舶電氣工程技術專業人才成長過程和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特點,實施了“校企互動、五段進階”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積極改進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最終將學生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工作崗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如圖1所示)
1.2 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創新課程體系
根據船舶電氣工程技術專業船舶電氣設備維修保養和安裝調試兩大核心崗位,圍繞職業能力的培養和人的全面持續發展兩條主線,構建“通識必修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崗位拓展課程+通識選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的“兩平臺+四模塊”課程體系。建立以德育為統領的綜合素質培育體系。通識必修平臺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專業基礎平臺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能力;專業核心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在船廠及船舶配套企業對船舶電器設備的安裝調試、維修保養、設計質檢等核心職業能力;崗位拓展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在一般電氣設備工廠所能從事的其他職業遷移能力;通識選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主要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發展。課程建設與課程體系改革中,重點突出三點:第一點打造核心精品課程,通過校級和省級精品課程推動課程建設;第二點加快項目化推進,對PLC等課程通過項目化建設帶動教學改革的步伐;第三點實現資源共享,依托學院的數字化信息平臺,完成大多數課程的資源共享,保障師生互動,線上學習和線下教學的有效結合。
1.3 通過“內培外引、雙向任職”,打造一流船舶電氣專業教學團隊
加強教師團隊建設,實施“專業帶頭人培養、骨干教師培養、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和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四大工程,打造了一支以專業帶頭人為核心、骨干教師和兼職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優秀教學團隊。每學期安排骨干教師到青島港輪駁公司、青島振海船舶設備有限公司、青島武船等各大公司進行實踐鍛煉,了解船舶設備結構和工藝流程,學習船舶電氣控制技術和維修方法,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技術改造,提升了電氣系專任教師的實踐能力。同時,每學期還組織企業兼職教師參與教學能力培訓,提高兼職教師的教學技能。聘請行業企業技術專家、業務骨干和能工巧匠來學校做兼職教師,使其承擔與其職業工作關系密切的專業課程教學。這一做法,為本專業的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增添了生機與活力,使專任教師看到了自己在職業實踐能力上的不足和差距。極大的提升了學生實踐操作的能力和水平。專兼結合,由專任教師和外聘兼職教師共同完成同一課程教學任務。以學校改革后的教學做一體化課程為基礎,由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組成兩個人的教學團隊,專任教師側重完成工作任務的理論基礎準備、講解和引導,兼職教師側重完成工作任務的實踐操作示范、訓練和指導。
除此之外,市校共建專業建設以來,本專業在教師能力提高方面還重點做了幾件事:一是對每位教師進行實踐動手能力測評,每名老師都參加實訓中心安排的實踐鍛煉,最后由技術能手和領導共同考核測評;二是到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進行教師教學能力測評工作,每名老師最后要接受專家測評;三是安排專職老師與兼職實訓教師共同講授實訓課程,專職老師提高實踐能力,兼職老師提高教學能力,相輔相成,共同提高。
1.4 軟硬結合,虛實結合建設實訓基地
“引建結合、虛實互補”,校企共建共享型實訓基地,依據船舶電氣工程行業崗位能力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基本出發點,合理規劃建設符合人才培養標準的校內外實訓基地。與青島港輪駁公司等企業合作,共同設計方案,實施任務,建設了船舶電站等6個實驗實訓室,開發了柔性生產線仿真軟件,滿足了教學、培訓、生產、技術服務、技能鑒定需要。
1.5 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是市校共建專業的重點
船電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定位符合青島市船舶產業行業發展需求,主動對接西海岸船舶海工產業,實時微調人才培養方案,適用企業用人需求。依托船電專業與企業聯合成立的船舶應用技術研究所大力開展有關船舶新技術應用、船舶設備故障診斷與維修、在職船員業務培訓等方面的社會服務工作,促進了學院科學研究與地方經濟的無縫對接和社會服務能力的內涵建設,完成海軍古鎮口船員維修技能培訓項目和青島港輪駁公司主機轉速表照明燈國產化技術改造項目等。充分發揮專業群資源優勢,帶動青島市中高職相關專業群全面發展,帶動了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港口電氣技術等專業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一定程度緩解了青島市藍色經濟發展中對船舶電氣工程技術人員的需求壓力,更好的服務區域經濟的發展。
2 實施效果
2.1 主要成果
近幾年來,電氣系通過與青島港輪駁公司、青島振海船舶設備有限公司、青島武船等各大公司的合作,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課程體系的重構、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實訓室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根據專業指導委會的修訂意見完善《船舶電氣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設《船舶供配電技術》、《船舶電氣設備維修管理工藝》、《船舶電力拖動與控制》3門精品課,完善2門省級精品課,建立資源共享網站;兩年來新增教授1名,副教授2名,師資隊伍雙師素質比例達到93.3%以上;校企合作完成《船舶電氣設備維護與管理》等9本配套教材編寫,其中6本正式出版;專任教師主持或參與院級以上教科研課題9項,發表教科研論文30余篇,完成社會培訓1200余人次,提供企業技術升級改造等技術服務6項,指導學生參加國家、省市大賽獲得獎項5項,獲得國家專利5項;新建1個、擴建5個實訓室;2014級招生計劃107人,實際報到104人;2015級招生計劃110人,實際報到105人;2014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3%,留青比例達到62.4%;2015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8%,留青比例達到65.5%。
2.2 特色亮點
適應船舶海工業的發展,進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方式,強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充分發揮船電專業建設過程中所形成的“教學、培訓、生產、技術服務、技能鑒定”作用,積極協助學院相關專業為周邊企業提供服務,強化學院的港航教育背景,促進企業和專業的共同發展進步。學院與青島港輪駁公司共同掛牌成立“船舶應用技術研究所”。研究所為港口提供有關船舶新技術應用、船舶設備故障診斷與維修等方面的服務,實現學院與輪駁公司在技術領域方面合作共贏。研究所成立來,在船用智能控制柴油機技術管理研究方面、船舶電力推進技術研究方面和開展船舶新技術培訓進行了嘗試,取得一定的成效。為古鎮口小口子航母保障基地人員開展培訓達近百人次。
2.3 輻射帶動作用
船舶電氣工程技術專業被評為青島市重點專業以來,不斷加強自身建設,鞏固建設成果,強化教學特色,擴大對外交流與學習,利用船電專業在設備、師資等方面的優勢,為兄弟院校提供經驗借鑒,加強資源共享。同時,利用自身優勢,與省內外高校開展在交流、參觀、培訓、學習等方面廣泛合作,示范輻射作用顯著。
3 總結展望
船舶電氣工程技術專業被評為青島市重點專業以來,適用區域經濟,實時微調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內容;進一步拓展社會服務功能,面向行業和企業積極開展技術服務,面向社會積極開展培訓,構建多層次的社會服務體系;圍繞包含海西灣造修船基地、青島膠南船舶工業基地、青島靈山衛船舶工業基地中的相關船舶企業,開展專業人才規格調查,加大訂單式培養力度;突出船舶電氣專業性,緊跟行業發展,改革教學內容,嘗試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專業帶頭人領導決策能力,發揮骨干教師的帶頭作用,進一步強化教師的雙師型素質,充分利用兼職教師的實踐與指導能力;推進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加大或完善校內實驗實訓室的擴建及利用,積極開發校外實訓基地,并進行深化和創新合作方式;創新校企合作體制機制,鼓勵專業教師參加新技術培訓,吸引企業技術人員來校做兼職教師,使學校教育跟上船舶行業的發展。同時積極參與生產項目,開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新技術推廣,為企業提供廣泛的技術服務;面向企業廣泛開展職業技能鑒定;發揮特色專業優勢,更好的為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服務。當然,重點專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建設過程中,雖然嚴格按照建設任務書的要求來做,但工作中還會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比如兼職教師管理尚需進一步加強,而且頂崗實習環節的針對性還需進一步提高,管理需進一步規范。總之在建設過程中,要市校共同參與,積極創新,為兄弟院校同類專業提供發展和資源共享的平臺,帶動相關專業健康快速發展,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專業應有貢獻,帶動專業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賽芝.淺談高職學生的就業——以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
[2]孫勖清.船舶電氣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青島遠洋船員學院學報,2004(03).
[3]陳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