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艷



摘要:將盈余管理方式分為應計盈余管理與真實活動盈余管理,以深滬兩市19個行業的企業2009~2013年數據為樣本,研究發現強勢企業較弱勢企業進行了相對較高的真實盈余管理與較低的應計盈余管理。有政治關系的強勢企業比無政治關系的強勢企業進行了較高的應計盈余管理。從真實盈余管理的方向來看,強勢企業利用隱蔽的盈余管理方式將業績做大使得其強者表現更強。
關鍵詞: 強勢企業;政治關系;應計盈余管理;真實盈余管理
中圖分類號:F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7217(2016)04-0050-06
一、引 言
近年來,某行業龍頭企業利用關聯交易等手段持續將業績、市值做大的消息在各財經網站新聞中頻頻曝光,其會計報表數據做大的程度也令人咋舌,但相關報道對其是否涉嫌業績操縱并沒有形成定論。象這樣行業內的旗艦公司其財務報表也讓人“霧里看花”,不禁讓人思考,自身業績本來就好,還要大幅做大報表,有什么樣的動機讓這些公司冒如此風險,公司內外部各種監管治理機制是否起到一些約束作用。倉勇濤(2011)等的研究表明,外部約束機制沒能制止危機事件的發生可能源于管理層太廣的行為空間,行為空間越廣, 越易幫助管理層逃避監督[1]。從這點來看,這些強勢企業的管理層行為空間可能更大,其更可能利用這種空間作出一些逃避監督的行為,其中就包括盈余管理行為。強勢企業一般是指企業在產業鏈中所處核心地位,更有市場發言權。強勢企業從產品層面來看具體財務上表現為具有較快的應收賬款周轉率和較慢的應付賬款周轉率 [2]。
有關產品市場勢力與盈余管理的關系,目前國內外研究較少,國外代表性的研究有:Datta等 (2013)等用美國資本市場1987~2009年期間數據研究了產品市場勢力與盈余管理的關系,研究發現產品市場定價權較弱的企業進行了更大的應計盈余管理[3];Datta and Sharma(2011)研究認為企業在市場上產品的定價能力會影響到金融分析師預測企業盈余管理水平[4]。國內相關的研究有:陳駿和徐玉德(2011)研究認為,在行業中處于競爭優勢的公司其應計盈余管理程度較劣勢企業更高,且傾向于負向盈余管理[5];周夏飛和周強龍(2014)研究認為公司產品市場勢力越弱,其越可能執行更高強度的盈余管理活動[6];張歡(2014)的研究認為金融危機期間企業在行業內競爭優勢越強,應計盈余管理越低,真實盈余管理越高,兩者呈相互替代關系[7]。
由上述文獻可知,在目前國內相關研究中,產品市場勢力對盈余管理的影響并沒有得到一致的研究結論,且沒有對產品勢力中強勢企業盈余管理特點及動機等作出專門研究。國內相關研究顯示,我國上市公司均存在程度不等的盈余管理行為。孫亮(2008)等研究認為,經營績效的激勵是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最重要的激勵[8]。在我國,績優的強勢企業似乎不需要為了提升業績去進行盈余管理,那強勢企業會有哪些動機需要其進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會呈現哪些具體特點,是目前的相關研究還沒有回答的重要問題。
本文首次對強勢企業盈余管理特點及動機進行了具體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基于中國政治成本假說的盈余管理動機理論。在度量產品市場勢力時綜合考慮產品銷售與采購環節企業的話語權,比單純用利潤指標或是單純的市場份額指標更能從業務角度具體反映出企業的產品勢力。
二、理論分析與假設提出
(一)強勢企業與盈余管理
有關盈余管理的研究一般將盈余管理行為分為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或者對于利潤表來講分為線下項目與線上項目管理。眾多研究表明,企業內、外部監督與審計機制能抑制應計盈余管理行為。如劉啟亮(2013)等研究認為內部控制質量與企業應計盈余管理水平負相關[9]。蔡春(2005)等研究認為,規模大的會計師事務所相比規模較小的事務所能夠提供更好的審計服務,上市公司應計盈余管理程度會因為更好的審計而降低[10]。對于強勢企業而言,李增福(2011)等研究驗證了與國外相反的政治成本假說,對于業績越好規模越大的企業,越受政府重視從而就越易享受相關扶持政策,由此這些企業管理層很有可能利用會計政策進一步將盈利做大[11]。賀小剛(2015)利用企業行為理論研究認為,經營業績相對較好的企業具有一種向上比較的傾向,使得這些企業一直處于高度追趕性壓力狀態中,而該類企業將高期望變為現實來緩解壓力的方式就是采取比如關聯交易等的一些投機行為[12]。從以上分析可知,一方面,由于強勢企業更可能面臨更嚴的監管(比如聘請大規模事務所審計、更健全的內部控制等),另一方面,強勢企業具有維護強勢地位或者進一步向上比較的壓力,一旦強勢企業進行業績操縱,那管理層就會傾向于隱蔽性更強的真實活動盈余管理。真實盈余管理不易被外界所察覺,不會因此而影響其良好聲譽。
再從強勢企業利用真實盈余管理實現業績操控的具體執行方式來分析,真實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層通過調整交易的發生時間或者構造業務交易及事項去改變企業真實的盈余水平。一般包括:(1)操控銷售。操控銷售是通過價格折扣或寬松的信用條件等實現(Graham等,2005);(2)操控費用。操控費用是通過控制企業當期廣告宣傳費用、研發開支等,使當期的期間費用顯著下降,由此使得企業盈余在短期內能夠迅速增加(Franzen 和Radhakrishnan,2009);(3)操控生產。操控生產的具體方法就是企業利用規模效應,當企業大量生產產品時,每單位產品所負擔的固定成本就會降低,當這種成本降低程度高于因生產而增加的存貨持有成本時,產量的提升就會使企業利潤增加(Cook等,2007)。從真實活動盈余管理的概念來看, 強勢企業由于位于供應商與客戶網絡的中心,對交易的發生起著領導作用,對于管理層而言,要構造交易事項或是調整業務交易時間來實現盈余管理較容易實現。再從這三種具體方式來看,強勢企業本身有好的產品與市場話語權,用銷售操控等方式管理盈余或改變盈余也較容易操作。而且相比弱勢產品企業來看,其用銷售操控等方式所花代價又會較小。再者,真實盈余管理是否一定會損壞企業未來業績,目前的研究還未形成定論。Taylor ( 2010) 的研究發現,進行真實活動操控的公司在隨后年度的經營業績并未發生顯著下降[13]。從這點來看,強勢企業就有可能長期進行真實盈余管理,而且實行真實盈余管理后還能保持強勢。
由于應計盈余管理相對于真實盈余管理而言操作成本更低,弱勢企業可能會更青睞應計盈余管理這種方式,與強勢企業相比,會形成相對較高的應計盈余管理與較低的真實盈余管理。
綜合以上分析,提出假設:
假設1:在控制其他因素條件下,強勢企業較弱勢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空間更大,盈余管理方式更為隱蔽。具體來說,強勢企業相比弱勢企業可能會有更高的真實盈余管理與較低的應計盈余管理。
(二)強勢企業、政治關系與盈余管理的關系
國內外研究表明,在產權保護越弱、金融發展水平越差等制度環境較差的地區和國家,民營企業越有可能建立政治關系。建立政治關系,企業一方面利用政治關聯可以獲取融資便利、稅收優惠、政府補貼、產權保護等好處(羅黨論等,2008;吳文峰等,2009)。另一方面,優秀的企業可以讓有政治背景的企業高管升遷等更加有保障。對于民營企業所有者,他們清楚地知道,一個長期繁榮興旺的企業是他們通過政治關聯所得到一切的根本 [14]。民營企業政治行為的影響凸顯了其尋求政治聯系作為保護機制的必然性及政治聯系偏好的普遍性 [15]。綜上分析可知,在我國轉型經濟環境里,民營企業偏好政治關聯;同時,民營企業要建立或是保持此種政治關聯的前提就是長期保持繁榮興旺。
由此看來,在強勢企業里,由于政治關聯帶來的各種好處,政治關聯與強勢企業更易形成一種“強勢—政治關聯—更強勢-政治關聯更緊密—……”的循環。當存在政治關聯時,強勢企業隱蔽的盈余管理能力會使這種循環更加暢通或者能夠在更高一層次上循環。政治關聯會顯著影響企業盈余管理程度,有政治關聯的民營上市企業盈余管理程度顯著高于無政治關聯的民營上市企業[16]。而且,有政治關聯的公司較無政治關聯的公司更可能用真實盈余管理替代應計盈余管理[17]。結合前文強勢企業盈余管理方式特點,強勢企業在有政治關聯時就更可能有更大程度的隱蔽盈余管理,由此,提出假設:
假設2:在控制其他因素條件下,強勢企業中,有政治關系的真實盈余管理程度更大。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樣本
以我國滬深兩市A 股上市公司2009~2013年數據為備選樣本,主要數據來自國泰安數據庫。采用如下規則對樣本進行篩選:(1)剔除金融保險類公司;(2)去掉ST、*ST公司,因為保殼要求,ST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較一般公司更加“不擇手段”;(3)去除了數據缺失企業及指標數據異常企業,對連續型變量小于1%分位數或大于99%分位數的觀測值進行了異常值處理。在按行業計算比較相對強勢企業與弱勢企業后,共得到樣本2988個。其中,相對強勢企業樣本1586個,弱勢企業樣本1402個;在強勢企業中,民營企業樣本826個,其中有政治關聯的樣本為184個。
(二)變量設計
1.強勢企業(STRO)。依據耿建新等(2013)[2]的研究,從產品層面來分析,企業應收賬款周轉次數比應付賬款周轉次數快說明該企業很可能為強勢產品企業。我們在分行業選擇強勢企業時,一方面,以企業近三年平均應收賬款周轉率減去三年平均應付賬款周轉率為主要標準進行排名,該計算結果越大,說明企業的經營方式越可能為強勢銷售和掠奪式采購。同行業排名中前一半為相對強勢,排名后一半為相對弱勢;另一方面,企業保持這樣的銷售與采購方式,還要保持較好的毛利率,在排名過程中,我們同時考慮了毛利率的影響,如果在上述相對強勢企業中,毛利率低于行業中位數,則從強勢企業中剔除,對應地,發現弱勢企業中毛利率高于中位數的,也將其從弱勢企業中剔除。
2.政治關聯(POLI)。如果企業實際控制人、董事長、總經理或者監事會主席中至少有一人滿足以下條件,我們就將其定義為具有政治關聯:(1)現任或前任政府官員;(2)現任或前任人大代表;(3)現任或前任政協委員。在此用虛擬變量表示,1表示有政治關系,0表示沒有政治關系。
3.應計盈余管理(DA)。我國學者王生年等(2009)通過對各應計盈余管理模型進行比較,認為修正的Jones模型對于我國企業應計盈余管理有較好的識別能力,因此本文也選用修正的Jones模型來計算應計盈余管理。
4.真實盈余管理(RM)。本文借鑒Roychowdhury的研究,利用操控生產、操控銷售和可酌量費用三種方式來度量企業總真實活動盈余管理程度。其中,操控生產主要通過大幅提高當期生產產量來實現,這會引起當期總生產成本和持有存貨成本大幅增加;操控銷售進行的盈余管理一般是通過增加銷售價格折扣或是更為寬松的信用條件等來實現;操控酌量性費用主要表現為當期顯著削減廣告和日常費用及研發等支出。因此,當一家公司利用上述三種方式做大盈余,在財務報表上就會表現為更高的生產總成本、更低的經營現金凈流量及更低的期間費用。借鑒李增福等(2011)的做法,構建真實盈余管理的綜合指標RM(RM=E_PROD_E_CFO_E_DISP)。
控制變量:主要包括資產負債率(LEVE) 、公司規模(SIZE)、資產回報率(ROA)、管理層持股比例(SHAR)、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FIRS)等。大量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出于股權再融資需求等動機會進行盈余管理。因此,同時對存在增發、配股等動機的樣本(SUSP)進行控制。(三)模型設定
為檢驗假設1設立如下回歸模型:
四、實證結果分析及穩健性檢驗
(一)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
表2列示了各變量描述性統計,其中DA應計盈余管理均值為0.0423,真實盈余管理總量RM均值為0.0058,樣本公司中資產負債率平均為34.9%,平均資產收益率為4.21%,管理層持股平均占2.38%,第一大股東平均持股為38.72%。
表3統計了相對強勢企業與弱勢企業各盈余管理值,并對其均值進行了比較。強勢企業組應計盈余管理均值DA顯著低于相對弱勢企業的應計盈余管理均值;說明弱勢企業更多地運用應計盈余管理方式。強勢企業與弱勢企業真實盈余管理均值都為正值,說明都進行了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從真實盈余管理總量RM均值比較來看,強勢企業均值顯著高于弱勢企業真實盈余管理均值,說明強勢企業更多地運用真實盈余管理方式,而且強勢企業是通過這種方式將盈余做大(正值表示向上做大利潤)。這就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設1。而在比較民營強勢企業中有政治關聯組與無政治關聯組,有政治關聯組應計盈余管理均值在10%顯著度下高于無政治關聯組,有政治關聯組真實盈余管理總量RM沒有顯著不同于無政治關聯組,其中真實盈余管理指標中,只有E_DISE均值有顯著的不同。在此基本沒有支持假設2。
(二)多元回歸分析
表4模型1與模型2分別檢驗強勢企業與兩種盈余管理關系,模型1的回歸結果表示,強勢企業與應計盈余管理負相關,顯著水平10%,說明強勢企業與弱勢企業相比,更少地運用應計盈余管理方式。企業規模與應計盈余管理顯著負相關,這個結果與林永堅等(2013)[18]及李增福等(2011)[19]研究相似,說明企業規模越大,運用財務政策調整等來操作應計盈余的可能性則越小。資產負債率與企業應計盈余管理顯著負相關,結論與林永堅等(2013)的不一致,我們認為資產負債率越高,越會受到審計師的特別關注,陳小林等(2011)的研究就指出審計師更傾于對機會主義盈余管理應計額發表非標意見[20]。在這樣的背景下,資產負債率較高的企業在近年來就可能較為謹慎地使用應計盈余管理。資產收益率與應計盈余管理顯著正相關,另外,有增發、配股的企業也有顯著的應計盈余管理行為。
模型2的回歸結果顯示,強勢企業與真實活動盈余管理顯著正相關,顯著水平為1%,說明與弱勢企業相比,強勢企業更多地運用了真實活動盈余管理,而且是通過該種盈余管理方式將利潤做大。強勢企業在產品銷售及采購環節更有話語權,其用銷售業務或生產業務等來操作業績更加能運用自如,所以相比弱勢業務企業更多地運用了真實活動盈余管理。結合模型1的回歸結論,在此,證明了本文提出的假設1。另外,模型2的回歸結果中,企業規模也與真實活動盈余管理行為顯著正相關,結合模型1的結果說明企業規模越大,企業越可能運用隱蔽的盈余管理方式。資產負債率與企業真實盈余管理顯著正相關,顯著水平5%。結合模型1的結果說明資產負債率較高時,企業同樣會采用隱蔽的盈余管理方式去維持或獲取債務契約。在配股、增發企業中,也有顯著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結合模型1,說明配股增發會同時運用兩種類型盈余管理來達到配股和增發的目的。
模型3與模型4分別檢驗強勢民營企業中政治關聯與兩種盈余管理的關系。綜合兩個模型回歸結果來看,有政治關聯企業與應計盈余管理正相關,顯著度為10%,研究結論與易玄等(2012)研究結論相似,民營企業有政治關聯的應計盈余管理更多。而強勢企業政治關聯與真實盈余管理沒有顯著的關系,檢驗并沒有支持假設2。沒有通過檢驗,可能原因是強勢企業中較多都用真實盈余管理方式,所以在此單獨檢驗政治關聯企業時結果不顯著。
(三)穩健性檢驗
出于研究結論穩健性的考慮,本文在實證檢驗中還做了其他一些檢驗工作:(1)在實證過程中還采用擴展的瓊斯模型度量應計盈余管理,并對相關模型進行了回歸,結果依然沒有變化;(2)在檢驗真實盈余管理相關模型時,分別將三個不同的真實盈余管理因素作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并且增減一些自變量,結果基本一致。
五、結論與啟示
強勢企業在產業價值鏈中占有主動權,相對而言,其管理層行為空間較弱勢企業更大,而這種行為空間具體表現在企業盈余管理時,強勢企業較弱勢企業進行了更為隱蔽的盈余管理方式,即強勢企業相比弱勢企業有更高的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方式,而且總體上平均來看,是通過真實活動盈余管理將業績做大。而在強勢民營企業中,有政治關聯的企業應計盈余管理較高。以上結論表明,在我國目前的制度背景下,強勢企業由于受政府重視或是維持其強勢業績等動機,強勢企業進行了真實活動的盈余管理,該種盈余管理會使得強勢企業財務業績表現為強者更強,該結論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與國外相反的基于中國的政治成本假說,即政治成本會導致強勢企業通過真實盈余管理做大盈余。
本文的結論為上市公司外部監管提供了新的證據,這種將業績做大的真實盈余管理方式若是長期存在,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是否會對宏觀經濟造成一些不良影響,若是這種真實盈余管理后面又轉回,是否會加大企業業績的波動從而對宏觀經濟波動造成影響,這是監管部門在監管過程中要引起注意的問題。同時,本文的結論也為對深入理解當前微觀企業存在的盈余管理行為具有啟示作用,審計師在審計企業時,不但應該關注應計盈余管理對企業真實業績的扭曲,對于一些強勢企業,也應當關注其用真實盈余管理來修飾業績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強勢企業的度量是一個多角度問題,本文主要從行業的產品銷售與采購環節等指標來度量,可能出現度量方面的不足,從而對本文的研究結論造成影響。
參考文獻:
[1]倉勇濤,儲一昀,戚真.外部約束機制監督與公司行為空間轉換次貸危機引發的思考[J].管理世界,2011,(6):91-103.
[2]耿建新,謝清. 關于設置與考核應付賬款周轉率指標的建議[J].會計研究, 2013,(11):38-44.
[3]Sudip Datta, Mai IskandarDatta, Vivek Singh . Product market power, industry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3,(37):3273-3285.
[4]Datta S, M Iskandar - Datta, V.Sharma product market pricing power,industry concentrationand analystsearnings forecast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11,(35) :1352-1366.
[5]陳駿,徐玉德.產品市場競爭、競爭態勢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財政研究,2011,(4):58-61.
[6]周夏飛,周強龍. 產品市場勢力、行業競爭與公司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14,(8):60-66.
[7]張歡. 金融危機沖擊、產品市場競爭與盈余管理策略[J].宏觀經濟研究,2014,(3): 73-83.
[8]孫亮,劉春.什么決定了盈余管理程度的差異:公司治理還是經營績效? [J].中國會計評論,2008,(3):79-91.
[9]劉啟亮,羅 樂,張雅曼,陳漢文. 高管集權、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J].南開管理評論,2013,(1):15-23.
[10]蔡春,黃益建,趙 莎.關于審計質量對盈余管理影響的實證研究[J].審計研究,2005,(2):3-10.
[11]李增福,董志強,連玉君. 應計項目盈余管理還是真實活動盈余管理—基于我國2007 年所得稅改革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1,(1):121-134.
[12]賀小剛,李婧,呂斐斐,鄧浩.績優企業的投機經營行為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5 (5): 110 -121.
[13]Taylor,G.K.,Xu,R.Z.H. Consequences of real earnings manangement on subsequent operating performance [J].Research in Accounting Regulations,2010,2(22):128-132.
[14]鄭志剛,李東旭,許榮.國企高管的政治晉升與形象工程基于N省A公司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2,(10):146-156.
[15]李維安,邱艾超,古志輝.雙重公司治理環境、政治聯系偏好與公司績效[J].中國工業經濟,2010,(6):85-95.
[16]劉永澤,張多蕾,唐大鵬.市場化程度、政治關聯與盈余管理[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2):49-58.
[17]Geert Braam, Monomita Nandy, Utz Weitzel, Suman Lodh. 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political connection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15,50:111-141.
[18]林永堅,王志強,李茂良.高管變更與盈余管理——基于應計項目操控與真實活動操控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 2013,(1):4-14.
[19]李增福,鄭友環,連玉君.股權再融資、盈余管理與上市公司業績滑坡基于應計項目操控與真實活動操控方式下的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1,(2):49-56.
[20]陳小林,林昕.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屬性與審計意見基于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1,(6):77-86.
(責任編輯:漆玲瓊)
Abstract:The earnings management is divided into 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stronger companies had relatively higher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lower 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 than the weaker ones, using a sample of Shanghai and Shenzhen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between 2009 and 2013. The stronger companies with political relations had higher 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 than those without political relations. Due to the concealment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strong enterprises makes the strong performances stronger.
Key words:Strong company; Political relations; 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