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慕理
一張解放軍借據的歲月滄桑
林慕理
林建巖先生于1904年出生在福建安溪西坪三洋村。清末民初,安溪土匪肆虐,民不聊生,12歲的他獨自離開父母親,到華安、南靖、平和等地謀生。上個世紀30年代他與妻子楊淡到平和縣雙寶鄉寶野(現坂仔鎮所在地)圩內開了“建巖茶莊”小店,主要經營安溪茶葉和日用小商品,婚后共育六男四女,全家12口人,生活過得相當艱辛。
全國臨近解放,為適應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發展的需要,戰斗在閩粵贛邊的游擊隊,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活躍在閩南等地的游擊隊成為這個縱隊的閩南支隊。1948年5月2日深夜,人民解放軍閩南支隊二位戰士深入仍為敵占區的寶野圩,向建巖茶莊店老板林建巖先生借了偽幣二億萬元、鞋一打(12雙)、布二匹和藥品八卦丹2打(24瓶)、萬金油2打(24瓶)、濟眾水2打(24瓶)、面布(即毛巾)一打12條等,后留下收據(圖1)並講明待全國解放后,將按借條如數歸還。與其他老區人民一樣“堅信共產黨總有一天要回來”的信念的林建巖先生將“收據”妥為保存。“文革”開始,紅衛兵打、砸、搶、燒行為,建巖家也受沖擊,正在平和一中讀書的林建巖先生兒子暗地里帶著“收據”,向南下干部、原平和一中校長王順咨詢。校長告訴他說“這是一件很珍貴的革命文物,要妥為保存,最好先寄在別人家里,以免抄家時被毀……”。隨后,便寄存出身好的陳欽海同學家中。林建巖1971年過世前,又用紅布包著這珍貴文物,交給他的兒子林先生,并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保管好。去世后由林家后人珍藏至今。上個世紀80年代,林先生將“收據”原件展示筆者,親眼見到這張借據是用毛筆和鋼筆書寫在一張較薄的紙上,紙色泛黃,但保存比較完整。內容為“茲收到雙寶鄉建巖先生幫助本軍二億萬元……人民解放軍閩南支隊部”,時間為“卅七年五月二日”,騎縫編號用毛筆書寫“南字第伍號”,蓋有解放軍閩南支隊部的公章。
1988年林建巖先生家屬持“收據”向福建省博物館咨詢,經館人員監定后開出證明(圖2):“本館收藏人民解放軍閩南支隊部收據存根一本,內確有向雙寶鄉建巖先生籌款存根一頁,所列款項、物品、數目和騎縫編號、公章均與其家屬保存的收據相符,時間為一九四八年(民國三十七年五月二日)原件應屬革命文物。”195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老根據地建設委員會和中國人民銀行福建省分行曾發[五二]老據秘字第 00088號文通知:對民眾借款物的,可持有關收據于“統限至本年(1953) 11月底兌換與清償完畢”,在規定時間前到人民銀行兌現,通知還指出對“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持有蘇區票卷及游擊隊借糧借款條據一律不予收兌”。因林建巖先生土改時被評為工商業地主成分,所以失去“收據”兌現的機會。

圖2
家屬隨后持收據與福建省博物館開具的證明,向當地民政部門反映。1988年,中共平和縣委、縣政府以林建巖先生“1948年參加接頭戶為祖國解放亊業做出一定貢獻”頒發革命《五老榮譽證書》,(圖3)家屬按革命“五老”待遇落實。

圖3
經一甲子歲月的滄桑,這一張略顯破舊、泛黃的收據,又仿佛將人們帶到了歷史的那一刻。我們不能忘記,當時平和蘇區群眾生活雖很困苦,但還是傾力支持人民解放軍,直至全中國解放。
(作者:平和縣教育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