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成,白艷芬,王加真1,史洪琴1,張金利,金 星
(1.遵義師范學院a.生命科學學院;b.公共管理學院;c.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貴州遵義563002;2.貴州省湄潭栗香茶業有限公司,貴州湄潭564100)
貴州茶葉發展的思考
張寶成a,白艷芬1b,王加真1a,史洪琴1a,張金利2,金星1c
(1.遵義師范學院a.生命科學學院;b.公共管理學院;c.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貴州遵義563002;2.貴州省湄潭栗香茶業有限公司,貴州湄潭564100)
貴州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和悠久的茶葉發展歷史有利于發展優質茶葉。在貴州省茶葉發展政策的指導下,目前貴州茶園面積居全國第一。但是貴州省發展茶園也面臨著一些問題:缺乏系統的規劃,造成茶品種單一;缺乏系統的科技知識儲備和科技團隊建設及茶園管理人才的培育;茶園管理缺乏系統的科技服務體系,部分茶園缺乏標準管理規范;茶葉資源深度利用不夠,造成浪費。因此,在今后的茶葉發展中,政府應該加大科技支持力度,促進貴州茶業又好又快發展。
茶葉;發展;現狀;貴州
1.1環境的優勢
貴州是我國唯一一個具有緯度低、海拔高、日照少、多云霧、無污染,全省為高原茶區的省份,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這種獨特高山云霧環境為貴州黔茶發展打造了無與倫比的優勢。茶樹喜陰、喜濕,使得貴州具有大面積區域能夠發展茶,自然條件好,為優質茶創造了獨特的環境,是優質茶的品質保障[1]。近年來,貴州省重拳打造“茶名片”,茶產業已成為貴州省經濟發展的一個新亮點。在政府大力發展茶葉的規劃下,到2014年底,全省發展種植茶園達662萬畝,茶園面積在全國排名第一。2014年的總產量達18.1萬噸,涉及的加工企業和合作社為2518家,茶葉總產值達165億元,綜合產值為271億元。形成了“貴州綠茶·秀甲天下”、都勻毛尖、湄潭翠芽、石阡苔茶等一批區域品牌[2]。
1.2貴州茶歷史悠久
貴州高原是茶樹的起源中心之一。據考古研究表明,我省茶樹史距今有100萬年,茶樹栽培歷史有3000余年,古代思州、播州封地的貢茶充分說明在歷史上我省茶品質的優異,加大此類品種的保護和研發,對貴州及我國茶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3]。我省眾多的茶樹種植資源也能反映出我省茶業發展史。我省擁有大量的野生半野生茶樹類型,在全省發現擁有100年以上的古茶樹、野生茶樹資源的縣(市)達25個[4]。我省處于茶樹原產地的重要核心區域中[2],收入國家茶圃保存的貴州茶樹種質資源有65份[5]。現代,貴州省老一輩茶葉研究者搜集的茶樹種質材料600余份,這些極大地推動了我省茶業的發展[3]。
1.3貴州茶品質優

圖1 貴州種植茶樹品種面積占比結構[3]
歷史上我省茶葉曾作為貢茶,充分說明古時茶葉品質的優異。現代茶葉品質分析表明,貴州茶葉的平均水浸出物含量35~45%,遠遠高出國家標準[1];而且貴州茶葉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硒等微量元素。這些豐富的物質使貴州茶品質具有香氣濃郁持久,滋味醇厚鮮爽、回味甘甜等特點。由于獨特的自然環境,我省引種的安吉白茶在正安種植后,正安白茶的氨基酸含量達9%以上,其中含有人體不能合成的氨基酸達11種[6]。目前,正安白茶已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志商標、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正安也獲得“中國白茶之鄉”稱號。雖然我省發展茶產業具有如此多的優勢,但是茶產業發展仍存在不少問題。
2.1品種結構單一
我省茶產業發展歷史悠久,但是茶園種植品種單一,這嚴重制約著我省茶產業的發展。據調查表明,福鼎大白是我省茶園主栽培品種,該品種的栽培面積占全省茶園面積的63.4%(圖1)[3],這嚴重影響著我省茶業轉型發展。因此,政府開始調整茶產業的發展,實施新品種、新基地和高端茶的策略。
2.2缺乏系統的規劃管理
2.2.1種植規劃缺乏市場定位
有學者根據我省不同茶產區的氣候條件將茶產業劃分為:黔東北產業帶、黔西北產業帶、黔東南產業帶、黔中產業帶和黔西南產業帶[3]。由于我省是山區,這樣的產業帶缺乏細致的海拔梯度和土壤條件適宜性的劃分。因此,這不利于發展高品質茶的精準市場定位。
貴州茶產業發展多數是在政府政策推動下進行的,缺乏茶產業發展中選擇品種科學的分析和前瞻性的產業規劃[7]。對未來茶葉的加工生產、產品的去向,以及不同茶產品對茶品種等要求缺乏考慮。這使我省茶產品的市場競爭等面臨嚴峻的考驗。如越南雖然茶園面積與我省相當,但是有明確的市場規劃,他們生產的黃茶主要用于出口我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烏龍茶主要銷售市場為臺灣,通過與臺灣企業的合作,有利于市場對接;越南的綠茶主要用于本國自身消費;生產紅茶主要是出口,綠茶與紅茶的比例為4:6。越南的茶葉主要銷售到巴基斯坦、俄羅斯和我國的臺灣等地,出口到世界近110個國家和地區[8]。2014年越南茶葉產量居世界第五位;越南茶葉出口在2007~2010年在11~13萬噸間波動,出口茶產量占我國茶葉出口量的33~43%。
2.2.2我國茶葉消費市場存在的問題
2014年世界茶產量為502.6萬噸,其中我國茶產量為198萬噸,雖然我國是茶葉生產大國,但是在國際市場處境相當尷尬。如2014年世界茶葉出口總量達182.5萬噸,我國茶葉出口僅為30.1萬噸(出口產量為我國茶總產量的5.99%),僅占國際市場的16.5%,同比出口下降7.5%。我國茶葉類型中主要以綠茶為主,2014年綠茶出口24.9萬噸,同比下降5.8%,綠茶出口在茶葉貿易中發揮著支撐作用,占出口總量的80%以上;紅茶出口2.8萬噸,同比下降15.6%;烏龍茶出口1.5萬噸,同比下降9.7%;花茶出口5782噸,同比下降15.7%;普洱茶出口3385噸,同比下降25%。國際茶葉消費市場以紅茶為主,2014年世界紅茶貿易出口為150萬噸,我國出口為2.8萬噸,同比下降15.6%。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國紅茶品質不如世界主要紅茶出口國的紅茶品質,如印度、斯里蘭卡和肯尼亞等國,國際競爭力差[9]。
我國茶產量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國人均茶葉年消費量僅為0.6kg,與人均茶葉消費2.4kg的土耳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我國茶葉消費特征為:高收入階層的茶葉消費量比較穩定,而中低收入階層的茶葉消費很容易受到茶葉價格波動的影響[10]。而且,經濟收入低的消費群體茶葉消費量高于高經濟消費群體的茶葉消費量[11]。我國茶葉生產和國內消費以綠茶為主,綠茶品牌格局(高端茶葉市場)比較穩定。對于最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茶產區,自己缺乏有影響的品牌,拓展茶葉消費市場面臨很大的挑戰。
2.2.3茶園管理缺乏系統的科技服務體系
最近幾年我省茶產業發展迅猛。由于茶園的種植和管護專業技術要求很嚴,而我省許多茶葉種植基地缺乏專門的專業技術人員,從而造成了部分茶園荒蕪的現象。原因有政府缺乏對高品質茶的界定和各種茶樹品種的市場調研分析,盲目依靠部分機構作為技術支撐,忽視茶苗的品種和質量。甚至某些區域出現以次充好,以及部分茶區引種不恰當導致成活率低,品質低下,造成當地茶區經濟效益受到嚴重影響,影響茶葉的正常發展。
2.3缺乏深入研究
2.3.1缺乏深入的規范標準
雖然我省茶品質優異,但是缺乏規范標準。由于我省地處高原,局地地貌差異很大,“五里不同天”的現象很普遍,春天和夏天常有冰雹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因此缺乏不同海拔高度適宜種植哪些茶樹品種以及適合加工哪一類茶的規范。在茶產品方面,由于茶香氣成分復雜,在茶產品評判中如何量化茶產品的香氣和色澤等需要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標準。
2.3.2缺乏茶葉資源利用研究
茶園利用率存在嚴重浪費。我省在追求高端茶產品的發展過程中,過分重視芽茶的加工而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費。一些茶園缺乏加工工廠,與茶葉加工企業合作深度不夠,茶青收購率低。采摘過程中過分注重精品芽茶,忽視甚至放棄夏秋茶的采收,造成很大的浪費。相關的科研機構,需要考慮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茶資源以增加茶農收益。
我省擁有豐富的茶樹種植資源[5],這些為深入開展茶樹品種選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利于研發出新的名優品種和耐機械化采摘的茶樹品種[3],如何開發篩選出適合丘陵機械化采收的茶樹品種,解決采茶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針對我省多樣的地形差異,如何篩選出適宜我省不同茶業帶及其不同海拔高度的優質特色茶品種[3],這些都是我省茶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相關部門應充分利用茶樹種植資源研發適合加工不同茶產品的茶樹品種,篩選出全發酵茶、非發酵茶、輕發酵茶、前發酵茶和半發酵茶的茶樹品種,為茶產業結構調整提供科技支撐和技術保障。
隨著茶葉消費市場的變化,出現了多元化發展趨勢。如隨著茶葉功能性物質茶多糖、咖啡因、茶多酚、茶氨酸等的藥理保健作用研究的深入,這很可能是未來功能性茶和保健茶產品的新方向。政府應該鼓勵和提高科研院所的科研積極性,如篩選出適合高/低含量咖啡因、茶多酚、茶氨酸的茶樹品種,同時研制不同功能型茶產品,為我省茶資源的深度開發提供技術支撐。
2.3.3缺乏示范企業的帶動引領作用
由于茶葉國際消費市場巨大,很值得近年來發展的茶產區開拓。我省茶產品中的‘綠寶石’遠銷歐洲,這些產品通過了嚴格的463項歐盟農殘檢測指標。但是這樣的示范帶動企業總量相對較少,政府相關部門應研究如何培育一批這樣的企業通過其示范作用,引領我省茶產品整體水平的提升。這樣不但能促進我省茶葉占據國際消費市場,同時有利于把我省茶產業做大、做強,做成全國的茶示范區,提升我省茶產品品質在國內的地位。
2.4管理成本高
茶產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無論是茶葉的種植栽培管理,茶葉的采摘、晾曬和烘制等工序需要投入大量人力[12]。由于缺乏勞動力,造成茶青的采摘率低,而且人工勞動力價格居高不下造成茶產品生產成本高。同時,由于我省是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的省份,生產經營中運輸成本居高不下。因此,與其他省相比我省茶產品價格競爭處于劣勢。
3.1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我省的相關政府部門,應當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如通過資金傾斜扶持茶資源開發方面的基礎研究,如茶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85%~97%,遠遠高于橄欖油的75%~90%。另外,茶油中的山茶甙和茶多酚對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的治理作用。同時,茶油可以降低膽固醇、血糖和甘油三酯,并對癌細胞有抑制作用。因此應開發產茶籽量高、出油率高的茶品種,針對不飽和脂肪酸或者山茶甙和茶多酚等生物活性成分進行市場精細化品種篩選。由于我省有豐富的茶樹種植資源,通過政府的引導作用可以考慮茶多糖類型、茶多酚類等不同品種選育工作,為我省茶業多元化發展做好知識儲備。同時,為促進我省茶產業結構調整奠定堅實的基礎。
3.2培育相關的研究團隊
政府引導培育研究團隊,如茶樹資源篩選與種植資源開發團隊、茶加工團隊、茶功能成分研究團隊,為茶產品的加工開發提供技術支撐。如發酵型茶通常采用自然發酵法,但是該發酵工程無法控制。而發酵工序是紅茶品質形成的關鍵[13-14],這是影響我國紅茶出口市場占有率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應該加快培育紅茶核心技術團隊,引領我國紅茶邁向更高層次,同時推動我省茶葉加工水平,加快國際市場占有率。
政府可以培育茶多酚、茶多糖、茶生物活性成分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團隊,把這些團隊不但打造成省重點實驗室,更重要的是培育成為教育部和農業部的重點實驗室甚至國家重點實驗培育基地。通過基地的交流合作推動省內外的合作交流溝通,推動我省的茶產業研發水平。
目前,省科技廳培育了一些技術中心,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但是如何通過這種模式,深入推動這些中心促進其更快的轉型,真正達到服務企業市場研發仍然有一些距離。這些需要政府與相關企業之間進行溝通,促進這些中心為企業開發出更好的產品。
3.3加大茶產業方面的科研投入
近年來,我省新建茶園以年均70萬畝的面積增加,今年茶業綜合產值可達85億元,在助力農民依托茶產業致富脫貧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茶產業是山區的特色產業,因此我省在重點發展茶區省、市、縣相關科技部門時應在資金資助、扶持力度和政策上要給予一定傾斜。同時,相關研究部門要扭成一股繩,在一定時期內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發展出特色。
在資金投入方面,避免“撒胡椒面”式的發展。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重點優勢領域,促進我省茶產業又好又快發展,把我省茶產業打造成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茶產區。然后通過茶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湄潭打造的“以茶促旅,以旅興茶,茶香引客”就是一個很好的樣板。因此,每年的科技資金投入,相關政府部門應在茶產業方面給予一定的保證和傾斜,促進我省在茶產業發展上的前瞻性,引領國內茶產業發展。
3.4政策引導企業適應茶產業新形式
隨著國內“紅茶熱”的興起以及國際茶市場主要以紅茶為主的需求,這為我省茶發展成為后起之秀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由于我國國內茶市場中高端市場區域穩定,占有這部分市場有很大的難度。因此我們的機遇是抓住國內“紅茶熱”的勢頭搶占爭奪紅茶消費市場。隨著國際茶貿易中綠色壁壘出現以及國內茶消費者健康意識提高,充分利用我省受到工業污染小的優勢,為我省發展高端有機茶、紅茶出口提供了獨特的機遇。政府應重拳打造發展貴州紅茶系列,實施“兩手抓,兩手硬”策略。國內國外茶葉消費市場兩手抓,搶占國內國外紅茶消費市場;在有機茶種植栽培管理和紅茶加工中抓品質。與此同時茶種植和品質兩手都要硬,為延伸茶產品做鋪墊。隨著茶功能物質和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的深入,如何開發功能性茶飲品,如山茶甙、茶多酚、茶多糖含片等茶衍生產業也是今后發展的方向。
因此,我省的相關政府管理部門要認識到我省茶產業在我國茶市場中的位置、未來我省茶產業的出路以及如何應對國內和國際茶產業的格局,政策上給予引進茶出口國的茶生產設備和茶加工技術為其訂單式加工茶產品的企業優惠,行動上引導扶持相關茶產品加工出口企業和茶產品拓展企業(茶飲料、茶多糖、茶多酚等),這樣才能延伸我省茶產業鏈。通過部分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我省茶產業遍地開花。
[1]蘇維詞,彭熙,李安定.貴州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科技問題及對策[J].貴州科學,2008,26(2):48-52.
[2]周富裕.貴州茶樹品種種植情況淺談[J].貴州茶葉,2013,41(2):12-14.
[3]陳正武,龔雪,陳娟,等.貴州種植茶樹品種調研分析及優化調整探討[J].種子,2014,33(6):81-85.
[4]劉聲傳,段學藝,趙華富,等.貴州野生茶樹種質資源生化多樣性分析[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4,15(6):1255-1261.
[5]鄢東海,劉聲傳,魏杰,等.貴州地方茶樹品種資源的鑒定與利用[J].西南農業學報,2012,25(6):1972-1976.
[6]正安白茶[EB/OL].2015-06-02,http://www.zunyi.gov.cn/ zmzy/cmzy/zymc/201506/t20150602_151425.html.
[7]陳正武,龔雪,陳娟,等.貴州種植茶樹品種調研分析及優化調整探討[J].種子,2014,35(5):97-100.
[8]Tran Xuan Hoang,Do Van Ngoc,房婉萍,等.越南茶葉產業概況[J].中國茶葉,2012,(7):12-13.
[9]姚麗萍.中國紅茶外銷發展策略探析[J].福建茶葉,2012,(5):7.
[10]管曦,楊江帆.對中國茶葉消費現狀的分析和建議[J].茶葉,2014,40(2):75-79.
[11]管曦,楊江帆,謝向英,等.中國茶葉消費現狀與消費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J].茶葉科學,2011,31(6):546-551.
[12]胡華健,劉曉霞.貴州茶葉重點品牌“湄潭翠芽”、“遵義紅”及“綠寶石”推進中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J].貴州茶葉,2014,42(3):4-6.
[13]汪開華,陳貞純,屠幼英.發酵程度對紅茶品質的影響[J].茶葉,2012,38(3):168-171.
[14]梁名志,夏麗飛,陳林波,等.人工接種真菌發酵普洱茶的化學成分變化研究[J].中國茶葉,2009,31(1):11-13.
(責任編輯:徐國紅)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 Guizhou
ZHANG bao-cheng1a,BAI yan-fen1b,WANG jia-zheng1a,SHI hong-qin1a,ZHANG jin-li2,JIN xing1c
(1.Zunyi Normal College a.School of Life Science;b.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c.College of Enginering and Technology,Zunyi 563002;2.Meitan Guizhou Li Xiang Tea Co.,Ltd,Meitan 564100,China)
Due to the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Guizhou is good for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tea product.Tea in Guizhou has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high quality tea product.Thus,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 development policy in Guizhou Province,the tea garden area is the firstone's in China.Because ofthe shorttime of development,there are some problemsin thetea industry,for example,lack of systematic planning,tea varieties of a single cause;lack of system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reserves and talents team construction and tea garden management personnel cultivation,tea garden management lack of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system and some of the tea garden standard management practices,tea deep utilization of resource waste.Therefore,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ea,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and promote the tea industry in Guizhou province.
Tea;development;present situation;Guizhou
S571.1
A
1009-3583(2016)-0093-04
2016-01-03
貴州省教育廳資助(黔教合KY字[2014]260);遵義師范學院博士啟動基金(遵師BS[2014]06和BS[2014]07號);貴州省省市科合(2015)37號;貴州省科技廳(黔科合LH字[2016]7007號);遵紅科合社字(2015)17號
張寶成,男,陜西南鄭人,遵義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有機茶園建設及茶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