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金昌+何世明+練希雅
“通過掛職鍛煉,我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思路,鍛煉了能力?!闭勂饍赡昵澳谴胃熬炻氬憻挘R州市昭平中學副校長盧春英記憶猶新,“我在做中學、在看中思,邊看邊做,邊學邊思,感觸很深,收獲頗豐?!?/p>
選派中小學骨干校長和骨干教師赴京掛職鍛煉、跟班學習,是賀州市教育“引智入賀、結對共建”的一項內容。2014年,賀州市在全區教育發展大會精神的指引下,創新發展模式,著力實施“引智入賀、結對共建”,同時大力推進教育建設項目。通過一手抓“軟件”,一手抓“硬件”,賀州市教育逐漸實現均衡優質發展,“大班額”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
直面現實,尋求出路
賀州市坊間曾流傳這樣一句話:“賀州的小學不錯,初中還行,高中倒數。”作為一個欠發達地區,賀州教育相對落后是不爭的事實。教育跟不上,群眾不滿意,優質生源流失,導致全市教育事業失去了自信與活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快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成為賀州市亟需邁出的步伐。
賀州市市委書記趙德明指出,賀州是一個后發展、欠發達地區,要改變當前全市教育發展現狀,就必須大膽探索,勇于創新,走出一條符合賀州實際的教育改革發展新路子,而通過“引智入賀”,提升全市教育教學水平不失為一條好的路徑。
賀州市市長李宏慶指出,要積極引進區內外優質教育資源,開展教育合作,提升全市教育開放合作水平,力爭與全國全區同步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形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公平教育,促進賀州教育事業大發展。
清晰的理念、長遠的眼光,明確了一條切實可行之路:借助外力發展本市教育。為此,賀州市進行了一系列調研、座談和論證,最終把目光投向了首都北京的優質教育資源,希望通過引進北京的先進教育理念、辦學舉措、教學體系等,全面盤活賀州現有資源,通過轉變理念、抬升底部,實現高水平的教育發展。
隨后,一個重要契機出現在賀州教育面前。2014年5月,賀州市八步區成為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聯系點。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杜柯偉到賀州調研時,對如何破解后發展、欠發達地區的教育發展難題進行了指導,并架起了賀州教育與首都教育之間的溝通橋梁。
不久之后,賀州市成功聘請國內基礎教育界10位高水平專家成立了市政府教育顧問團。這些專家包括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副司長傅國亮、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田慧生、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曾天山、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華應龍等10位國內基礎教育界知名人士。
賀州市政府教育顧問團的成立,是該市“引智入賀”,推進全市教育振興發展邁出的重要一步。教育顧問團專家定期到賀州市開講座、做指導,為全市的教育發展把脈問診、出謀獻策。目前,賀州市已邀請10位顧問專家及國內教育教學名師共計30多人次先后進行了30多場專題講座,全市8 000多名中小學教師、校長從中受益。
在教育顧問團的指導、幫助和促成下,賀州市最終選定了北京市西城區作為“借力”對象。2014年7月,賀州市政府與北京市西城區政府簽訂教育改革發展合作框架協議,提出了雙方著力加強小學結對共建、教師結對幫扶、資源結對共享、行政管理結對支援以及校際交流等多項舉措,標志著賀州“引智入賀、結對共建”發展模式逐漸成型,賀州教育由此翻開了新的篇章。
借助外力,苦練內功
“掛職鍛煉期間,我們每天按時到校,從不曠課、早退,連請一天假都舍不得?!辟R州市實驗中學副校長黃秀云這樣描述在京掛職鍛煉的日子。兩年前,她被選派到北京市回民學校掛職鍛煉,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教育風貌,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發達地區的先進理念:“感覺很多知識、理念、經驗還沒有學到手,我們每天都在忙碌學習著,覺得充實而快樂。”
2014年10月和2015年10月,賀州市分別選派了15位中小學骨干校長和30位骨干教師,赴北京市西城區多所名校進行掛職鍛煉和跟班學習,全方位學習北京市西城區名校的先進教育理念和辦學經驗。
與此同時,多維度的借力、結對和共建在賀州市各中小學逐漸鋪開。2014年,賀州市八步區龍山小學掛牌成為“北京市西城區教育改革實驗學校”,雙方深入開展結對支援和校際交流等活動;同年,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華應龍帶領名師指導團3次深入賀州基層學校上精品示范課、現場指導教學;同年,清華大學附屬小學3次派出專家指導團隊到賀州開展精品課展示和專題講座等教研活動;同年,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馮恩洪及其專家團隊實施“賀州市學校內涵發展教育質量提升項目”,全市共有14所中小學校參加項目合作……
通過不斷地借外力、練內功,賀州市教育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曾經派出校領導赴京掛職鍛煉的昭平中學、富川高中、八步區第三中學、平桂一中、鐘山縣石龍鎮中心小學等十多所中小學,在學校發展規劃、常規管理、校園文化建設、教科研等方面不斷做出新的探索。這幾十個人所帶動的,將是整個賀州教育理念的全盤更新。
“我覺得此次跟班學習是一次登高運動,讓我有了更高的起點,也找到了自身的差異。”賀州市鐘山縣實驗小學語文教師陳梅說道。她在北京西城區三里河第三小學跟班學習時,感觸最深的是該校的課堂教學,被該校教師扎實的語文學科功底、廣博的學科知識、游刃有余的課堂駕馭能力所折服?;貋砗?,陳梅進一步思考如何讓“教書”向“育人”升華,她嘗試著結合教學實際需要融入德育內容,在課堂上進行常規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課堂上微笑面對每一名學生,使用適時、貼切、到位的評價語言,讓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逐漸實現“登高”。
上文提到的盧春英副校長從北京掛職學習回來后,則開始把自己在北京的所學所思與本校實際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如:深化建設了校史文化展廳,積極發揮校史文化的育人效應;在“祖國之花”主題花園中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圖文并茂地展示著豐富而有深刻教育意義的德育活動剪影,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