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福生 鐘山虎 任紅禧
金秋時節,我們也隨游人體驗了一把“林海中穿行”——從北極漠河驅車南下,沿途群嶺疊翠、碧水潺潺,一路美景令人應接不暇。而林區人寄望的“金山銀山”便掩藏在這莽莽林海之中。
巍巍興安,在經歷了停伐的林區經濟沉寂后,林林總總的創業項目正遍地開花、方興未艾。
2016年7月1日,楊躍斌從北京人民大會堂領回“全國優秀基層黨組織”的獎牌和證書。作為西林吉林業局前哨林場黨總支書記,這是他第一次走進人民大會堂,而對前哨林場而言,這已是第四次受到中央表彰——
經歷“5·6”大火考驗的1987年、木材生產黃金時期的1989年、“兩危”考驗加劇的2001年,這個黨組織因關鍵時期的先鋒模范作用突出,三次受到中央組織部表彰。如今,在轉型探索期,前哨林場又一次成為林區闖路的排頭兵。
2014年4月1日,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全面停止。而早在2012年9月,前哨林場黨總支就開始了轉型探索,但由于思維慣性,職工的“等、靠、要”思想一時還轉不過彎。怎么辦?
“組織定思路,黨員先蹚路,職工奔富路。”這是前哨林場黨總支的成功經驗。前哨之所以能在各緊要關頭奪標扛旗,靠的就是一支勇往直前、敢挑重擔的黨員隊伍。
僅僅一個月,70多名黨員義務出工,自己動手搭建了30多個食用菌養殖大棚。雖然當年每人只掙了不足萬元,但“轉行”的甜頭還是帶動了其他職工紛紛投入其中。
2014年8月,省委書記王憲魁來到這個食用菌基地調研,對他們的示范作用給予高度肯定,當即指示撥付2000萬元扶持專款。2015年,前哨林場新建了6萬平方米轉型創業孵化基地,搭建食用菌養殖大棚200余棟,并輻射周邊4個林場,總計解決了600多名職工的就業問題,平均每人年收入3萬元。
和前哨一樣提前步入轉型的還有古蓮林場。與素來擁有堅強堡壘的前哨不同,古蓮在進入轉型“跑道”前,要先解決一個問題——攏人氣、聚人心。
在林場黨總支書記張春國和場長張希鋒搭班子之前,該林場黨組織凝聚力差、戰斗力弱,在全地區的“城鄉清潔工程”大評比中,古蓮在88個林場中排名倒數第一。
2012年6月底,張春國和張希峰到任,7月1日便動員黨員干部義務獻工,不到一個月,光垃圾就裝卸了1000多車次。一年之后,在全地區“城鄉清潔工程”大評比中,古蓮一躍成為正數第一,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黨組織的凝聚力大大提高。
2013年2月,古蓮林場黨總支走上探索食用菌養殖之路,并由20名黨員打頭陣。沒有基地,他們就從鄰近煤礦借用10個車間;人手不足,大伙兒就早上3點起床干活,晚上9點多才收工。
對于古蓮的嘗試,漠河縣委組織部給予大力支持。由于搶收時間緊、人手不足,漠河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宋九齡立即組織人力前去幫忙,50多名機關黨員志愿者坐了滿滿一大客車。
黨員先行,蹚出了一條謀生存的新路,而當職工紛紛加入養殖業后,因規模所限,11名黨員主動將增收的機會讓給職工。如今,隨著基地規模的擴大,林場陸續建起100多棟大棚,成立3個合作社,吸納70戶職工。
今天的古蓮,正蓄勢待發。
如果說全面停伐之前多數職工難以轉變思想,那么兩年之后,職工主動謀求出路的心情已經變得極為迫切。
以呼中區碧水林場為例。2016年4月,林場黨總支連續舉辦3期靈芝養殖技術培訓班,近300人的會場,場場爆滿,職工求富的急迫心情可見一斑。
與室內人工養殖不同,碧水林場的靈芝主要是利用滿山的廢棄資源——樹根。從2015年開始,碧水林場以黨支部為單位進行包片,一年內共打下26萬孔靈芝培養基。如今,碧水正在著手打造“野生靈芝之鄉”。
不過,按場長門衛國的想法,在“盯大魚”的同時也要“多條腿走路”——搞旅游、種養殖等多種經營。在碧水林場的公路入口兩側,用植被規劃成一組圖案——既有航空母艦,又有普通戰艦、戰斗機。這既是吸引游客的“噱頭”,也喻指碧水的發展思路:圍繞靈芝產業這個大“航母”,多管齊下,齊頭并進。
有著“中國野生藍莓之鄉”美譽的阿木爾林業局近幾年一直在圍繞藍莓做文章。
“藍莓就是我們的‘金山銀山。”局黨委組織部部長杜曉峰的這句話,道出了該局發展的重心所在。
如今,歐式古堡風格的藍莓酒莊引人入勝,大型藍莓苗木基地為職工創業提供了大量種苗。阿木爾藍莓的生產規模已是有目共睹。接下來,他們將朝著精加工方向發展,進一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加格達奇林業局翠峰林場也在轉型中找到了自己的優勢資源——百泉谷。這是一個長45公里、寬7公里的山谷。除了豐茂的原始森林,谷內的200余處天然山泉多數含氡,最高達國家醫療標準的四倍,是罕見的氡泉富集區。此外,谷內還有一處1萬多年前的史前祈福巖畫。
此前,食用菌是翠峰林場轉型的用力方向。如今,為了充分利用優勢,林場將發展重心轉向旅游業。在上級黨委的支持下,協調資金3700多萬元,職工出工萬余次,一個科學規劃、專業打造的大型景區已具雛形。盡管尚未對外開放,但日均客流量已逾千人次。
對優勢明顯的黨組織而言,可以準確定位并加以借力。而對有些黨組織來說,不僅沒優勢,反而困難重重,他們又如何突出重圍、破繭重生呢?
下面著重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白手起家”的基層黨組織。
呼中區因保持著我國氣象記錄的最低值——零下53.2攝氏度,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成為“中國最冷小鎮”。憑著“最冷”的名號,呼中也成為游人的心馳之地。呼中下設4個鎮(場)——呼源、呼中、碧水、宏偉。因為呼源有白山景區,呼中是中心鎮,而碧水剛發現一處黑龍江最早人類遺址,所以,看景在呼源,吃住在呼中,尋祖在碧水,唯獨宏偉乏善可陳。
更糟糕的是,宏偉鎮人口流失極為嚴重——2000年,宏偉鎮常住人口為4000人左右,如今只剩下583人。這還是夏季人口,冬天則更少。
“長此以往,留給我們的將是一座空鎮。”宏偉鎮黨委書記石磊是三十出頭的年輕干部,有想法,有干勁,“現實困境逼著我們變。”
人口少是劣勢,如何才能化劣勢為優勢?
2015年年底的一則新聞給了他有益的啟示。當時,省委相關領導正在南方推介“候鳥式養老”。據媒體報道,2015年以來我省旅游養老的外地老人達65萬,各地鄉村式候鳥養老大院基本滿員。
基于這個啟示,石磊琢磨:人口少了,可從另一個角度看,空房子卻多了。能不能在生態養老上做文章?
他也深知居民不會輕易嘗試,那就由黨委牽頭,黨員先做,等效益可觀,群眾回來多了,黨員就退出。
當然,要打造一處特色的“林區生態養老基地”,光靠建幾間“家庭旅館”還不夠,得讓養老者有事可做。為此,宏偉鎮黨委制定了配套項目——垂釣園、食用菌養殖體驗區、根雕廠、山果采摘體驗園……
2016年春天,創業工作全面推開。
要人沒人,要錢沒錢,只有一邊摸索一邊干。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石磊的原則很明確:花小錢,辦大事。
2016年6月,垂釣園的垂釣臺用了3000塊木板,每塊板5枚釘,每枚釘子掄4次錘,全靠6名機關干部在業余時間義務完成。
7月,垂釣園打算鋪建停車場,可沒錢買地磚。正巧,呼中城區正在更換人行道地磚。石磊跟主管單位商量后,對方同意將換下的地磚免費相送,但得自己裝運。石磊便帶著黨員利用早晨去扒地磚,一個星期裝了14車半,正好鋪成了停車場。
首批8間“家庭旅館”也是黨員自己裝修的。“大白”自己刮,地板自己鋪,暖氣自己裝,就連家具都是自己的根雕廠制作的。
如今,很多機關干部都有了外號——小木匠、小瓦匠……
2016年8月,盡管旅館還在裝修中,很多過路游客卻紛紛請求體驗,更有人將照片傳到朋友圈,引來不少預訂者……我們不敢肯定宏偉能一炮打響,但至少他們敢想、敢試、敢干的名聲已經叫響。
事實上,宏偉只是眾多林場的一個縮影,他們絕大多數并沒有什么優勢,但都在探索的路上不懈努力著。
正如許多林區黨員所說,轉型剛起步,每一次改革都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唯有在摸索中前行。路,就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