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坤 王佩思 邢丹
“回老東家,還是去新單位?”劉衛楠在腦子里不停地權衡。
從牡丹江師范學院畢業后,劉衛楠曾在凱華集團工作了兩年,擔任過運通尼桑4S店的管理專員,也在銷售部做過電話營銷專員。
2013年,佳木斯市選聘黨員大學生到“兩類”組織擔任黨建指導員,身為黨員的劉衛楠報了名,并順利被錄取。面對黨組織的重新分配,劉衛楠站在了擇業的十字路口——她可以回到凱華集團,也可以重新選擇一家規模更大、效益更好的企業。
權衡之后,“回老東家”的選擇就毫無懸念地勝出了。原因很簡單,“凱華有種讓人始終處于‘滿血狀態的魅力”。
事實上,每年都有近百名大學生和技術人才被凱華集團延攬。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魅力,能讓“鳳凰”紛至沓來?讓我們通過幾個細節感受一二。
“提供免費食堂和宿舍,根據員工口味設計菜譜,統一配發工作服,舉辦相親會,落實帶薪休假,順應‘跑步熱組織長跑活動,重要崗位向黨員傾斜……”
一份豐富的服務菜單,放在凱華集團黨委書記郭本璽的辦公桌上,他琢磨著還需要增補哪些內容。
凱華集團有12家汽車4S店,700名員工(其中黨員55人),對于他們需要什么?深諳管理之道的郭本璽了如指掌:“員工能不能安心工作,‘軟福利很重要,這也是非公企業黨組織發揮實質性作用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們每年都將黨建經費納入年度財務預算,就是希望員工更好地融入企業、理解黨建工作。”郭本璽說,這是“經驗之談”。
時間回到2012年11月20日,那時的凱華集團黨委剛剛成立。可很快,郭本璽就發現,建立黨委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集團多是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對黨建之類的政治話題一點兒都不“感冒”。郭本璽一本正經地在臺上講黨課,臺下的大姑娘小伙子們卻低頭玩手機。
年過七旬的郭本璽逐漸轉變思路——學電腦、翻資料,站在員工的立場上想問題,“青年黨員覺得死記硬背政治理論枯燥乏味,那就不妨換一種方式來檢驗他們的學習成果。”
2016年6月22日,佳木斯凱華集團慶祝建黨95年專題演講和文藝演出在雙鴨山市分店舉行。參加活動的不僅有集團黨員和部分員工,還有從臺灣專程趕來的凱華集團總經理陳錫輝。活動緊扣“兩學一做”主題,黨員們通過演講、詩歌、小品、歌舞等形式,展示自己對爭做合格黨員、優秀員工的理解和體會。
“做黨建工作,沒有最軟,只有更暖。”凱華集團黨委副書記黃照民對記者說,作為一家汽車貿易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青年員工多、文化水平高,與此同時,人員流動性也強。因此,“留心留人”,一直是凱華黨委為之努力的方向——
員工楊楊是個難得的技術人才,在佳木斯汽修專業技能大賽中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優異成績。在集團黨委的推薦下,楊楊被授予全省五一勞動獎章。
22歲的車間修理工王陽患上急性血液病,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集團黨委組織全體黨員和社會力量進行捐款,已籌集治療費19萬余元。
員工王福軍的孩子患上重病沒錢治療,又是集團黨委送醫送藥,跑前忙后地安排治療,解了王福軍家的燃眉之急。
……
集團黨委的一項項“軟福利”和“暖行動”,極大地激發了員工熱愛企業的積極性,讓“鳳凰”安心留下。
“在凱華,我更強烈地意識到,黨員是一種身份,意味著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集團車間噴漆組組長楊元奎年齡不大、黨齡不長,但“責任”二字早已深深刻進他的心里。在噴漆科技攻關時,他帶領攻關小組起早貪黑,研制出具有獨家特色的噴漆技術。有好幾家公司開出高薪想要挖人,楊元奎都不為所動,一心留在凱華。
在凱華集團黨委創辦的《先鋒報》上,記者看到這樣一條消息:黨員劉家兵在運通公司建廠時,起早貪晚跑各種審批手續,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督,建設任務比原計劃提前一個月完成,增加經濟效益10萬多元。在黨員旗幟評選時,劉家兵滿票獲得了“促進發展旗幟”,被任命為佳木斯地區東本4S店總經理。
“越是在年輕人聚集的地方,越要倡導這樣的正能量。”黃照民信心滿懷地說,“引鳳來巢,未來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