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又名“土豆”,是今天中國人餐桌上最常見的食物之一。但是,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里,看似平常的土豆卻是“貴族菜”。
較早有關馬鈴薯的記載出現在明朝末年。《長安客話》記載:“土豆,絕似吳中落花生及香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 萬歷年間的另一文人徐渭亦有五律詩《土豆》一首。徐渭一生輾轉南北,見聞廣博,卻為區區土豆作詠,將其視作上等美食,足以說明馬鈴薯在萬歷年間仍屬于難得一見的稀罕之物。
由于其品種上的特殊與罕見,僅有達官顯貴方能享用。明代上林苑雖然有專司蔬菜種植的“菜戶”,但只服務于宮廷,既不會大面積栽種馬鈴薯,更不可能將薯種和種植技術傳入民間。所以,此時馬鈴薯雖已被引進中國,卻不過偶爾現身于富貴人家的餐桌上。 (摘自《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