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竹林
邵敬之:我們需要感動,并且行動
文/邵竹林
H:你是因怎樣的機遇上“微笑行動”的呢?
S:是在2012年的一次晚宴上,我第一次遇到了韓凱醫生。韓凱醫生是“中國微笑行動之父”,是中國“微笑事業”的發起人和開拓者。1990年他在美國學醫期間,牽線搭橋,把“微笑行動”引入了中國,中美雙方的醫生積極參與,使得“微笑行動”成為了一個慈善傳承、醫術交流的國際平臺。
H:那“微笑行動”已經開展26年了。
S:是啊,2012年的時候是22年,我就問韓醫生,你這個“微笑行動”是完全免費的救助治療的公益行動?他說是的。我很質疑。一個做企業的人,對于一個項目首先會關注它的收益情況。所以當我聽說韓醫生完全無收益地堅持了22年的“微笑行動”,為貧困家庭唇腭裂患兒進行救助,我下意識的反應就是“不可能,是不是騙人的。”(笑)但晚宴結束以后,韓醫生又拉著我更詳細地介紹了“微笑行動”,并在第二天送來了更多的相關資料、視頻等。
H:你們才第一次見面,韓醫生為什么就非拉著你介紹呢?
S:那是因為我們“旅行者戶外俱樂部”做的一本叫《超越界》的宣傳冊,這本冊子是我們俱樂部穿越大北線的介紹,精美的圖片和文章……韓醫生看到了,覺得很好,“微笑行動”也可以做這樣的冊子用于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通過這個契機,韓醫生就想說服我,讓我也加入。
H:你心動了?
S:當我了解到“微笑行動”是真的在幫助那些貧困的唇腭裂的孩子,以及韓凱醫生他們這些志愿者的作為后,我真的很觸動、很感動……(思考)你知道,這是一種與我以往的生活和工作都截然不同的模式。我經商,我考慮的是項目和收益,是與財富打交道。我玩戶外,比如爬雪山,爬到海拔6000多米,高反頭痛欲裂,我還會在腦門上扎根繩子繼續爬。這是磨礪和挑戰身心極限,是與自我打交道。但是“微笑行動”,是要奉獻、犧牲自身利益去與他人去結緣,而且是長期的、繁瑣的。
H:但最終你還是欣而往之。
S:(笑)嗯,還振臂一呼,應者云集呢!
H:怎么個情況?
S:我在“旅行家戶外運動俱樂部”擔任秘書長一職,平時就是為會員們提供各種瑣碎服務的。跟韓凱醫生談了之后,我就回去跟其他40多位骨干介紹了“微笑行動”,大家的響應很積極。
H:大家都同意加入?
S:是啊,大家都和我一樣,被韓凱醫生和“微笑行動”所震動、感動。我們開了幾次會商議了細節,然后決定先嘗試去體驗一次,發揮我們戶外自駕的特長和優勢,去那些偏僻的地方接孩子,把他們接到當地的縣里接受手術。

在韓凱醫生的影響下,唇腭裂慈善事業在中國播下了火種,“微笑列車”“嫣然基金”“微笑明天”等專業聚焦唇腭裂的慈善公益力量越來越壯大。韓凱醫生在這項事業中,從風華正茂到早生華發,奉獻了人生最美的時光。
唇腭裂的發生,大多致病原因是由于母親在懷孕早期有病毒感染、藥物中毒、缺氧、營養缺乏、化學物品中毒、放射線輻射的病史,或者是懷孕期間情緒過于緊張所致。 唇裂有損患兒的容貌,腭裂會影響患兒的發音,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疾病對患者以及家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傷害更遠遠大于畸形所造成的生理缺陷。在我國,唇腭裂患兒至少在200多萬人以上,貧困家庭患者有近30萬人,每年還新增加3萬左右。
H:你們第一次任務是去哪里接需要手術的孩子?
S:是2012年11月“微笑行動黔南行”,我們去貴州布依族(自治州)獨山縣接一個孩子。
H:當時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況?
S:震驚。(皺眉)雖然知道我們要去的地方偏僻、窮,但還是沒想到會窮到這個樣子。
在顯富家的泥瓦房里,他爸爸蹲在地上燒午飯,所謂的廚房,就是在地上刨一個坑,上邊架一個鍋,每天吃的都是玉米粥……而顯富的媽媽是個低智患者,他還有個哥哥叫顯貴。兄弟倆的名字寄寓著這個家庭最美好的期望,可事實卻背道而馳。4歲的顯富比同齡人要瘦小得多。他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可鼻子以下卻觸目驚心,在他吃東西的時候,嘴巴和鼻子都是空的……后來,邵敬之他們把孩子送到縣里,由中國“微笑行動”的資深優秀志愿者、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口腔外科的楊育生教授為顯富做了手術。手術很成功,矯正了嘴巴的顯富成了一個很帥氣的小伙子。第二年,“微笑行動”南寧行的時候,韓凱醫生專程又去回訪了顯富,小顯富恢復得很好,發音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H: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S:是啊,在見到之前,你完全無法想象,在見到之后,你就再也不能坐視不理。中國“微笑行動”每到一個地方,都要篩選出上百例這樣的患者家庭,但往往因為時間、資源和資金的問題,只能力所能及地多做一點。很多志愿者看著那些不符合篩選要求而失望的患者家庭,都很難過。這就是做慈善的特點,它不像做生意一樣,是有指標的,有業績可以考核的,做慈善是沒有底的,唯一的考核標準就是你自己的心。
H:相關政府部門有那些支持和肯定?
S:中宣部、中組部表彰中國“微笑行動”為“全國最佳志愿者組織”,表揚這種專業的醫療公益活動是一種精準扶貧,幫助了患者家庭避免因病返貧。在幫助貧困患兒,給他們提供資金和醫療援助上面,發揮出了一個民間公益組織令人贊嘆的優勢。

王國民教授是國內頂尖的治療修復唇腭裂的專家,他不但自己參加“微笑行動”,還帶上也是醫生的兒子一起參加。他說,只有像“微笑行動”這樣有質量的醫療救助,才是真正的公益慈善。

謝宏彬,整形外科教授,是“微笑行動”十多年的資深志愿者。2013年,他因病接受了一次肝移植手術。手術后,他對韓凱醫生說,還能再做十年“微笑行動。

南京鼓樓醫院整形外科的吳杰主任,是“微笑行動”二十年的老醫療志愿者,是任勞任怨的模范人物。

蔣一蕾醫生被稱為“夜班加班狂人”,她擠出時間只是為了湊一個周末,多參加一次“微笑行動”。

手術前的小顯富。

手術后的小顯富。
中國“微笑行動”的發起人韓凱醫生曾經認為,做善事不需要張揚,醫務人員做這件事,隱姓埋名更好,所以從沒有刻意去宣傳。但后來他意識到,這是一個社會行為,有這么多的孩子需要幫助,應該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人多力量大,多一份力量,就多一個孩子能夠重新得到燦爛的微笑和人生的尊嚴。
H:你現在在中國“微笑行動”中主要負責什么工作?
S:(笑)什么都做啊,籌款、尋找醫療志愿者、組織非醫療志愿者、安排活動的日程和細節……
H:很繁瑣。
S:“微笑行動”一次活動往往就涉及100多號人,要安排行程、食宿、分配任務。所以我有時候雖然安排好了一次活動,但晚上躺在家里想想還是不安心,第二天買一張機票又飛過去了。
H:都說做慈善人人都想,可真的參與進去了,是很難的。你要負責這么多事,有沒有覺得麻煩過?
S:那當然是有的,從企業負責人到公益志愿者這個角色的轉變過程是挺痛苦的。以前我做決定、做選擇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釋,但做了公益,事無巨細,都要向大家匯報,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耐心。但每當看到那些患兒和家長渴望得到幫助的眼神,還有志愿者醫生們不辭辛勞的身影,就能鞭策我去克服不耐煩的脾氣……這段新路歷程,磨掉了我性格中一些驕傲的部分,學會了謙卑,于我真是一種很有益的修行。

快樂的醫療志愿者們。

楊育生教授被稱為“拼命三郎”,哪怕需在手術的間隙中吸氧,他也堅持參加了好多次高原公益行。他說,這些孩子一生中可能只有一次得到治療的機會,所以再苦再累,也要把手術做得完美。

性格溫柔、技術高超的崔穎秋醫生,初始是因對讀書地云南有感情而參加“微笑行動”,此后就成了??停幸荒晔喂婊顒樱未味紖⒓恿恕?/p>

馬思維醫生勞心勞力,每次活動都要給非醫療支援者們培訓專業知識,并細致地給患兒媽媽進行唇腭裂兒童喂養及發育的知識宣教。
H:在所有這些事中,籌款是不是最難的?因為沒有錢什么事都干不了。
S:籌款很重要,但還不是最難的。只要我們的慈善能夠做到誠信、透明,就會得到好心人的捐助,不論是少部分的有錢人,還是大部分的普通人。我們現在正在運用眾籌平臺,讓大多數的普通人來捐款,這樣更有意義,也更有持久性。這種做法在美國已經比較成熟,94%的慈善捐款都來自普通人。
H:那對你來說,什么才是最難的?
S:就是招募醫療類志愿者。醫療類自愿者包括醫生、麻醉師和護士。重點又需要整形外科、顱頜面科、口腔外科和兒科的醫生。
H:現在中國“微笑行動”有多少醫療志愿者?
S:我們名單上有400多位,但實際上能穩定來參加活動的并沒有這么多。醫生們太忙,有時候定好了時間來參加活動,又會臨時有重要的事情不能來。在這種時候,我們就會很被動。
H:患者太多,醫生又太少,醫生很寶貴。
S:是啊,醫生的時間就是生命,就是金錢,但我們許多醫療志愿者還是不惜連著加班加點,再把時間空出來去參加公益活動,真的非常棒,尤其是那些資深又優秀的志愿者,難能可貴,我真的非常敬佩他們。在患者和家屬的眼中,醫生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天使,他們的技術和付出將徹底地改變患兒們。而讓我感動的還有醫生志愿者們的謙虛,他們反而認為,公益行動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洗滌和救贖,把他們從繁重機械的工作中解救出來。
H:真了不起,讓人感動。
S:是的,我們一些人剛開始參加“微笑行動”,會因為外界的一些質疑聲而感到不忿,但在公益中,看到韓凱醫生、楊育生教授、謝宏彬教授等這些資深醫療志愿者們的事跡和風險后,我覺得我們所面對的一些困難真的就不算什么了。他們激勵了很多像我這樣的人來做公益。

中國“微笑行動”志愿者(新疆行)合影。

志愿者抱孩子到病床上。

邵敬之和玉樹八一醫院的院長。
中國“微笑行動”有公眾微信號,經常刊登有志愿者撰寫的文章,邵敬之經常在自己的微信上轉發那些文章。筆者看到過他特意推薦的一篇叫《傳播善意的種子》。作者寫道:在“微笑行動”中,我看到了許許多多無憂無慮的面容,他們來到這里,并沒有帶著過去沉重的歷史,也不是為了來尋找救贖,是純良的本性向他們發出召喚……這種善念通過傳播所迸發的力量是巨大的。
為此,邵敬之特意寫了推薦語:這一切都是風中的種子。想象一個世界,沒有痛苦孤獨,人們詩意安居,只為美好而活。你笑我癡人說夢,可癡人不止我一個。那么請你也加入進來吧,讓我們來改變這個世界。
H:中國“微笑行動”做了26年了,跑了多少個地方?
S:近30個省區,其中包括青海、西藏、新疆、貴州等邊疆高原山區。由于治療唇腭裂是一個序列性的手術,去過的地方還要反復去,加起來差不多共做了30000多 例手術。
H:志愿者的組織方式是怎么樣的?
S:我們會把活動的地方、行程定好,各處的志愿者就按時從各自的城市出發,到活動地點集合,然后按分組分工進行活動。
H:費用都是志愿者自己出嗎?
S:是的,非醫療志愿者的旅費、食宿都是自己出的。我們只給醫療志愿者提供旅費和食宿的費用。
H:要有足夠的決心和勇氣,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志愿者。
S:是的,但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好,包括在校的學生,有很多都自愿,或者在父母的帶領下加入到“微笑行動”中來。他們的想法比起成年人,更為單純,更為美好。而他們的這份美好,又反過來激勵了包括我在內的更多人,都加入進來。
H:有特意為青少年志愿者安排的活動嗎?
S:我們從去年“微笑行動玉樹行”開始,組織了“學生公益體驗營”,今年也有。我們要讓這些孩子和支持他們的父母們,體驗付出的美好,慈善公益的美好,讓他們有所得。
H:能夠把公益堅持下去。
S:是的,慈善的力量在于,我們以為是幫助別人,實際上卻幫助了自己,幫助了自己的孩子。
有一位青少年志愿者在活動后寫道:手術臺上,不足七十厘米高的孩兒靜靜地酣睡著,殊不知自己未來的道路就此改變。在孩兒額頭的上方,一雙凝神的眼聚焦在孩兒的唇上,這應該是這塵世中最澄澈的目光了吧。針線在孩兒的唇上舞蹈,在不停地回首旋轉,尖利的針穿透孩兒細嫩的唇,線隨著針來回地繞著,唇漸漸閉合了。醫生用靈巧的雙手將線打了結,再用剪刀將線頭剪齊。呵!這分明就是一名資深的裁縫在創造一件創世作品嘛…… 一直以為聚光燈只會在明星的頭上閃耀,但被聚光燈照亮的手術室和做手術的醫生也是如此的美麗。
采訪札記:
邵敬之先生身上既有著儒商的書卷氣,又有著江湖俠客的爽朗氣,偶爾思緒悠遠,偶爾又言行俏皮,他不吝對那些殘酷、灰暗的現實表達直接的不滿和質疑,但又堅定地對生活充滿期待和愛意。
他說,“微笑行動”對于他,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拯救,讓他感受到幸福的一種方式。我們總是把生活想得太復雜,把得到幸福想得太難,實際上幸福就體現在最簡單的生活中,自由、付出、創造,營造與他人和諧的關系,他人饋贈給你的禮物就是幸福。
當筆者問他是否有宗教信仰時,他笑著說:“我把《新約》《舊約》都看了好幾遍,也學習了解過其他宗教的教義,但我并沒有宗教信仰,我是一個已經解決了世界觀問題的人。我敬重所有文明進步的思維和行為,我熱愛所有的真善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