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一直以“免費”、“快捷”著稱的騰訊微信開始對支付零錢到銀行卡收取手續費。在宣布這一消息時,為了減少輿論誤讀和質疑沖擊,微信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從累計1000元的免費額度,到0.1%的費率,主要意圖就是說明此舉“對個人用戶影響很小”。
但對于已經習慣了微信使用的用戶而言,收費還是帶來了一些震撼,畢竟,微信的崛起和普及階段,就是以“免費”面目示人,并因此贏得了億萬用戶的青睞。而今,當大家都已經習慣使用微信的時候,又突然決定進行收費,多少有點“請君入甕”、“關門打狗”、“店大欺客”的“陰謀論”意味。
果然,微信的示范效應很快傳導到了支付寶。6個月后,支付寶也宣布將對提現進行收費。這次,支付寶違背自己當初“免費”初衷的說辭更為直接和坦白,他們解釋的理由就是“因綜合經營成本上升”,不光費率向微信看齊,還“大方”地將基礎免費額度標注為兩萬。一時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的名言又一次得到了證明。
如果說支付寶的“綜合經營成本上升較快”說法是為了減輕成本壓力的“無奈之舉”,微信當初解釋自己的初衷也“并不是追求營收之舉,而是用于支付銀行手續費。”似乎,他們面臨的壓力里面,有現實中銀行方面的重要因素。雖然銀行方面對于他們的說法沒有給予回應,但各種回避收費的秘笈也開始在互聯網流傳。仿佛印證了網友們“苦中作樂”、“辦法總比困難多”的樂觀精神。
有觀察家認為,目前,微信、支付寶所應用的范圍極為廣泛,不僅是購物、餐飲等方面,即便在住酒店、打車和城市生活繳費等領域,也都實現了隨時隨地付款,已然如此方便,為何偏偏要提現呢?因此,僅就提現進行收費,并且,費率很低的話,對人們生活確實“影響有限”。
因此,很多人并不擔憂兩家影響人們生活的互聯網大佬此次提現收費,而是擔心這成為一種可能和趨勢。就是一旦收費后,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就會得寸進尺,進而將收費擴大到更多服務領域,畢竟,兩家企業所服務的對象已經以數億計,一旦不斷強調收費的“過硬理由”(比如,成本上升、不堪重負等),就會成為一種思維和服務方式,到那時,兩家民營的“壟斷企業”才真正是“與民爭利”的夢魘,給普通百姓帶來痛苦的感受。
這一切,會發生嗎?至少大多數微信、支付寶的使用者目前的答案是“不會”。但回望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以“免費”吸引億萬用戶,當他們真正適應了互聯網資訊、互聯網娛樂、互聯網生活之后,再進行收費,已經成為一種戰略發展模式和服務方式,還在音樂、視頻、游戲等領域,已經屢試不爽,很多人對于收費已經從不習慣到逐漸習慣,這樣的市場培育過程,也影響了消費模式和消費心理,成為一種社會和時代現象。
事實上,在互聯網服務和企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人們也在積極地探討著“線上”對“線下”的影響,人們發現,由于網絡購物和支付的快捷,很多實體店受到了影響,不得不選擇關門和轉型。而以微信和支付寶為標志的互聯網金融的崛起,也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實體銀行的利益和收入,由于現實中,銀行尚屬于可以影響決策和監管的重要企業,如何平衡互聯網支付免費和現實中銀行服務收費之間的差異,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微信和支付寶給出的收費理由,都或多或少地出現了銀行的身影,換句話說,這些互聯網大佬們沒能說出口的潛臺詞,是現實中銀行給予的壓力。按照正常思維,只有互聯網收費越來越高、越來越廣泛,對于現實銀行業的沖擊就會逐漸減少,反之,則是銀行難以承受的互聯網金融一統天下的未來。因此,在互聯網提現收費的背后,還是可以看到現實中改革的難度和利益的糾葛。
雖然有觀察家認為,免費不會成為一個行業永遠的狀態,隨著服務的廣泛和平臺的壯大,必然會帶來運營成本的上升。此時,免費就是一個難以維系下去的“童話”和“傳說”,收費才是消費服務的常態,當然,前提是合理和有度。互聯網企業不斷強調“收費有理”的現實,究竟意味著一個行業的“成熟”,還是一種“飲鴆止渴”、“利益導向為主”的盲目行為,目前,難以給出答案和定論。但對于成長中的互聯網服務而言,快捷、方便、免費依然是其吸引億萬用戶的最重要的理由。因此,微信、支付寶都需要“各自珍重”、“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