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遠軍 胡戈
2008年以來,在青海省“生態立省”戰略下,幾年的時間,海西州枸杞從零星種植躍進到40多萬畝,成為繼寧夏之后中國第二大枸杞種植區。
地處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其主體為中國四大盆地之一的柴達木盆地,北靠阿爾金山、祁連山,南依昆侖山,可南通西藏,北達甘肅,西出新疆,是青甘新藏四省區交往的中心地帶。
柴達木盆地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也是青海省沙化面積最多、治理難度最大、保護任務最艱巨的地區。地處柴達木盆地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經過多年的努力,初步實現了林地面積和森林覆蓋率“雙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減少”,擺脫了生態建設破壞、治理、再破壞、再治理的困擾。而其中最讓人驚奇的就是通過大力發展枸杞產業,探索出了一條高原生態防護、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的多贏之路。
枸杞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2008年以來,在“生態立省”戰略下,幾年的時間,海西州枸杞從零星種植躍進到40多萬畝,成為繼寧夏之后的中國第二大枸杞種植區。這里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潔凈的空氣、土地、水質以及富含鉀、氮等成分的土壤,使柴達木枸杞品質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其黃酮、總糖、多糖、氨基酸總含量都分別比其他產區高30%、12%、10%、9.8%,枸杞干果產品先后通過了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的有機轉換產品認證,以及歐盟、美國、日本等有機認證,產品遠銷歐美和亞洲地區,有機枸杞的出口量占到全國的90%。
柴達木盆地是枸杞原產地之一,這里發現了10多種原生枸杞,存活的還有樹齡在300年以上老樹,其中野生黑枸杞十分珍稀,藥用價值遠超其他品種。但過去遠沒有形成產業,全州只有幾個農場零星種植,每個農場種植的也不過幾百畝。
從2008開始,經過充分調研、論證,州委州政府決定把枸杞作為海西州種植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從政策扶持、科研推廣、標準及規范化建設入手,各級政府通力合作、集中發力、精準施策,通過種苗培育、基地建設、龍頭帶動、建立園區等,短短幾年時間,就使全州枸杞種植面積發展到了50萬畝(含7萬畝枸杞生態林),年產量達5.83萬噸,年出口量穩定在800—900噸之間,為青海省名列前茅的出口創匯農產品,據國家質檢總局測評2015年其品牌價值達80億元人民幣,枸杞產業產值占了該州一產近50%的比例,占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近30%。
同時大力發展枸杞加工,除枸杞干果、鮮果外,現已開發或正在開發的還有枸杞濃縮汁、枸杞飲料、枸杞酒、食用枸杞干粉、高檔枸杞油、枸杞蜜以及色素、多糖、枸杞酵素等,系列產品已達50余種,一條種植、研發、精深加工、儲倉、銷售完整的產業鏈基本形成,有效地提高了產業的附加值,現產業綜合產值已超過60億元。
青海諾木洪農場以8.3萬畝的成片枸杞創造了吉尼斯之最,每年的產值超過8億元;青??灯丈锟萍脊煞萦邢薰厩澳隇橐粋€農戶結算枸杞收購款就達92萬元;格爾木市大格勒鄉龍羊村,因種枸杞,家家戶戶都住上別墅,開上了小轎車。
生態效益顯著
枸杞在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其生態效益也非常好,特別是節水、防風固沙、改造荒漠意義重大。
枸杞屬旱生灌木,抗旱、耐鹽堿,是海西州理想的經濟和生態兼用樹種。大面積的枸杞、梭梭、白刺林在防止沙化和水土保持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環保作用,可鞏固綠洲,改善沙化土地和盆地整體的生態環境,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在節水方面,枸杞效益比大田作物高,需水量比大田作物少,在大水漫灌條件下枸杞全年的用水量在800—900 m? /畝之間,是小麥用水量的70%左右。枸杞農藝操作、投入產出比方面適宜實施節水灌溉,采用滴灌后枸杞需水量為230 m? /畝左右,節水700 m? /畝左右,節水率達80%,噸水效益提高328%。種植50萬畝枸杞年可節水3.5億立方米左右。這對水資源十分稀缺的柴達木盆地顯得尤為重要。
枸杞良好的防風固沙功能使居住在沙源風口的農牧民群眾直接成為其生態效益的受益者。筆者在都蘭香日德鎮小夏灘村了解到,該村是2004年從海東地區整體搬遷到原香日德農場小夏灘,而該地處在香日德地區西風口,三面全是荒灘和沙漠,冬春季節整天刮風,剛發芽的青苗時常被風沙掩埋。村民們只靠微薄的收入和政府的救濟勉強度日,絕望的村民想到了再次搬遷,是政府加強生態治理發展林沙產業的政策幫他們擺脫了困境。2011年開始,小夏灘村在政府引導下調結構轉方式,堅定不移發展枸杞經濟林。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靠種枸杞走上了致富路。如今的小夏灘村村民向沙漠要耕地、要效益,腳踏實地發展枸杞產業,已經實現了人進沙退的目標,村民人均收入也達到了萬元以上。過去的風沙灘如今變成了金銀灘,用村民的話說就是“小夏灘變成了金夏灘”。
諾木洪地區的宗加鎮枸杞林與喬木防護林結合形成的防風固沙天然屏障,使過去的不毛之地逐步被綠色植被所代替?!斑@里的年降水量從39.0毫米增加到58.51毫米,6級以上大風由年均54次下降到不足20次,空氣質量也是大大改善,我們這里也被譽為高原上的‘沙漠綠州、‘瀚海明珠”。地處諾木洪地區的諾木洪農場場長黨永忠自豪地說。
德令哈市柯魯柯鎮和懷頭他拉鎮有機枸杞標準化出口基地原本是一片荒漠,地表植被生長稀疏,環境蠻荒蒼涼。如今8萬畝枸杞一片片,一排排,一行行,枝繁葉茂,郁郁蔥蔥,讓這昔日的荒漠變成了綠洲,不僅經濟效益顯著,其生態效益更是讓人驚嘆。
社會效益凸顯
在海西,枸杞產業已經不再是單一的農業產業,還是集聚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
首先是林下產業。因枸杞種植而帶動枸杞雞、枸杞羊、枸杞花蜜、枸杞配方飼料等林下產業的發展,成為海西州資源循環利用、環境友好型的循環農業的產業泵之一。
其次是加工業。枸杞種植的發展吸引了一大批工商資本投身其間,并不斷研發新產品延伸產業鏈,如今開發產品已達50余種,為海西生物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帶動加工包裝業、物流業、服務業、旅游業等發展,加快了農業“接二連三”的產業融合。
第三是活躍了海西、海東、海北等省內勞務市場,解決了社會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增加了農牧民收入。2015年全州枸杞采摘實現勞務收入5.17億元,人均收入達到0.68萬元。
在采訪中,我們被海西人貧則思變、不等不靠、理性選擇保護與發展之路的精神所震憾。不僅感受到了枸杞帶給農牧民豐收的喜悅,感受到了枸杞帶給海西州的巨大變化,更是感受到了高原荒漠變為綠州的神奇。海西枸杞,不僅體現了其重要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并且從“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來看,無疑是當前海西州發展的一條長久的多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