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蕓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公共空間設計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本文首先就地域文化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簡要介紹,其次分析了地域文化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的發展,最后針對于此,提出了地域文化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方式。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在滿足了物質文化需求的同時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變得空前巨大。而作為文化的重要代表地域代表越來越受到業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而在公共空間設計中地域文化應該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并成為該公共空間設計的核心景觀。
地域文化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價值
地域文化在公共空間設計中有著很廣泛的應用價值。設計師在進行公共環境的設計中,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地域文化融入其中,其憑借豐富的文化內涵為公共設計增色不少。公共空間設置 不同于平面設計,其在強調設計整體感的同時力求最大限度的表現地域性。
同時,在進行公共空間設計的時候,設計師還需要結合公共設計空間的特點,將地域文化的代表形態盡最大可能的進行呈現。在一些城市的公共空間設計中,很常見的地域文化有著名的歷史人物、與當地息息相關的神話傳說、各種剪紙藝術等。這些都是地域文化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價值體現。
地域文化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的發展
相對于國外的發達國家,我國對于地域文化空間設計中的研究起步較晚,一直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的才對該領域有所涉及。隨著國際之間交流的日益加強,我國的空間設計內容也變得越來越廣泛,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在這期間,一些十分具有藝術表現力的空間設計作品層出不窮,填補了之前這個領域的空白。
例如,位于我國海南省??谑薪洕鷮W院美術館,其就是在空間設計的過程中將海南的神話壁畫、黎族大力神圖騰等融入設計中,讓這些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文化因素成為了空間設計的最要點綴。同時,還有嶺南紀念館的室內設計也是將地域文化與設計進行完美融合的另外一個范例。在設計中,嶺南文化隨處可見,與其他地方的紀念館設計形成了十分巨大的區別,讓人過目不忘。
地域文化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方式
1.因地造景
地域文化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的應用方式多種多樣,其中因地造景就是一大典型的應用方式。因地造景主要指的是利用設計區域中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的特點,進行因地制宜的空間設計造型,進而讓最終呈現出來的設計作品具有很強的可觀賞性和地域性。在這種具有鮮明地域色彩的空間設計中,對于環境的烘托和美化勢必能夠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效果。在因地造景的設計過程中,造景的元素十分豐富多彩,各種軟硬件的裝飾材料、燈具、裝飾擺設、植物、山石等都可以與地域文化進行完美的融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地造景的表現手法必須與公共空間設計的主題進行相互呼應,不能為了添加所謂的地域元素而讓最終的藝術表現力受到大大的削弱。在因地造景中,空間的完整性、時空的和諧性等都是設計師應該重點考慮和關注的焦點。只有這樣,才能讓地域文化完整的融入到公共空間設計中,讓公共空間散發出巨大的影響力,讓觀賞者的身心得到熏陶。
2.情節編排
情節編排也是地域文化下空間設計的另外一種藝術應用方式。通過情節編排,各個地域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都能夠被設計者一一利用,并通過對這些鮮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內容的運用讓最終呈現出來的空間設計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接地氣。同時,設計師在運用這些具有地域性的故事情節的過程中還應該對當地的地域文化背景、歷史背景、風俗習慣等有所了解,切勿在不了解情況的前提下盲目的進行設計,否則設計出來的作品可能會出現“風馬流不相及”的狀況。
對于一個公共空間設計而言,情節編排手法的應用隨處可見,不可或缺。在設計作品中,通過對于情節的表達,讓公共空間的整體性和空間結構的序列性得以充分表達, 讓設計者在傳遞自己設計理念的同時,收獲到觀賞者對于該作品藝術性的反饋。同時,讓觀賞者在進行作品欣賞的同時感受到創作者的創造意圖,領略到創造者想要表達的意境之美。
3.對比融合
在將地域文化下進行公共設計的過程中,對比與融合的設計手法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對比和融合主要指的是將那些看上起不搭界且十分矛盾的造景要素放在同一個空間中進行展示。通過這種展示,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但是這種對比又顯得不那么突兀,相反有一種互相呼應和襯托的完美效果。很顯然,通過對比和融合的表現手法讓公共空間的表現力變得十分具有感染力。
第一,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中,那些具有地方特點的材料、裝飾物、空間布局等都可以廣泛的運用到公共空間的創作設計中,通過對比和融合的手法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達到一種另外境界的和諧之美。第二,在公共空間設計中,那些現代化的材料和形式可以與我國歷史悠久的技術形式進行緊密結合,在結合的過程中體現出強烈的對比感,通過這種對比,公共空間的現代性與傳統性得以全方位的展現,且毫無違和感之言。
結語
公共空間是現代居民常常見到的空間形式。因此,對于公共空間的設計應該滿足多方面的要素需求。設計師在進行公共空間設計的過程中,應該融入地域性的特點,讓公共空間更能體現創作者的意圖,讓當地居民更加接受且更加容易理解其深藏的藝術內涵。
作者簡介:王 蕓(1986-),女,漢,山西省太原市,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