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偉民?黃亮
王澍是2012年普利茲克獎獲得者,陳默藝術工作室是王澍早期的室內設計作品。“小”空間如何有“大”感受是本案的一大亮點,本文試圖從形態的角度對該空間進行分析,探究空間中的各部分是如何通過“運動”,最后“派生”整個室內空間的過程。
引言
空間形態是室內設計的重要語言之一,室內空間通過加法、減法和變異等手段進行設計,以造成視覺上和心理上“大”“小”與“高”“底”的感受,進而使空間更好為人們服務。然而,在實際設計中往往因種種原因,室內設計只剩下裝飾表面這一種手法。當下“空間”已成為社會重要的稀缺資源,如何讓小空間看上去更大(心理層面),讓空間充分利用(生理層面)是今后室內設計需要考慮的問題。因此,利用空間形態進行設計,不僅是對“空間”資源的節約,還對整個城市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王澍的陳默藝術工作室為我們提供了借鑒。
1.原始平面及設計的概念
陳默藝術工作室位于浙江省海寧市硤石鎮一座18層寫字間內,兩個3.9m開間6m進深的一個單元,約60m?。入口一側是衛生間,由于空調和管線的布置層高不超過2.2m,靠單元的角部有45°的切削(空間的特別之處)公共走廊的一段可以利用。設計師:王澍,業主及施工:陳默(如圖1 圖1.1)設計師將大約60m?的室內空間拆分為4個抽象的概念:走道、室內空間(中心)、墻、臺地(虛擬的室外)并通過“形態力”的相互關系組織空間。
這種組織空間基于4點:(1)它們都是抽象的元素,(2)空間的部件被抽象后依然可見,(3)元素通過相互關系達成達成平衡,(4)它們都在制造意外感
2.空間形態在室內設計的具體應用
(1)入口走道
門口作為出入的門洞提供了空間與空間之間的道路。在陳默藝術工作室中,設計師將“門道”(門口與道路)用鋼板圍合的方式限定出來,使之從上下前后包圍,暗示出一個長方體的形狀,縱向的軸線在走道中被暗示出來,低矮的頂面以及其深黑的顏色都給人一種不宜停留想迅速離開的心理感受,同時明亮的光線引導視線趨向兩側。這些形態對人產生一定影響,從而幫助走道實現功能。
(2)室內空間
長寬相等的方形房間表現出靜態的空間品質和正規(理性)的特性。相等的四個方向有種內聚感和向心性,從中暗示出一條垂直于平面幾何中心的軸線。(圖3)在陳默藝術工作室中,設計師將方形平面轉動暗示此處為空間中心,由于墻面不能封閉(功能需要),設計師將青石板放置于方形空間的中心,并用疊級天花與之呼應,強調空間的中心概念。房間的頂面增高,在視覺上釋放出更大的空間,在對比中顯得空間變大了,在走道與中心房間的連接處設計了一堵直通頂面的墻(影壁),既標明了的空間的邊界,實際上又連接了兩側的空間。正是因為影壁視覺上的遮擋,才使整個室內空間不會暴露在視野下,增加了空間層次。
(3)墻體(圓形墻)
圓形墻圍合出曲形的空間,最簡單的曲線空間是圓。它是緊湊的并且向心的,從它的圓心向四周觀察,它在所有方向上都與所處環境相關聯。如果不是被其它元素限定,它沒有前后左右之分。這正是陳默在工作室建成之后發現室內變大的重要原因,再看平面三堵弧形墻(圓的一部分)的位置,與走道相鄰的墻遮住走道方向墻的墻角,弱化了空間的方向感。左側的和右側的弧形墻在視覺上遮擋了空間的轉角(墻角),弱化方向,在形態上使空間膨脹。白色的墻面使空間變得深遠,墻體有高有低,不與頂面連接,在這種“高”與“低”的對比中,使空間在視覺和心理層面變得開闊了。(如圖4)幾何作圖發現三堵弧形墻面的圓心皆在方形平面之上,墻體雖從屬空間的不同部分(走道、室內空間、臺地),但通過這種暗示將空間聯系在一起,使空間整體。
(4)臺地
在室內空間中,地板確定了空間場所中一片領地的邊界。臺地是陳默藝術工作室空間劃分的最后一個部分,用一個上升的地塊限定出空間(業主用作辦公),木制的地板與窗戶相連,這部分空間有室外的潛質,頂面變得更高是整個室內空間的最高部分。經過多個層次的對比,在這里我們感受到空間更大了。
(5)部分相互作用形成整體
任何設計的目的都是將部分組織起來,形成連貫的整體,以達到某種目的。在陳默藝術工作室中,具有明顯的解構主義傾向。將空間各部分要素提取再進行重新組合,空間的轉動使之以新的形象組合到一起,并用弧形的墻面連接,將空間化零為整。旋轉的地塊為空間儲存提供了新的可能。
結語
王澍在陳默藝術工作室中利用四個元素(走道、室內空間、墻、臺地)將空間劃分為三個層次,青石板以設立的方式建立空間中心,方形中心空間統一周邊環境。在豎直方向上空間由(低——較高——高)形態(心理)上(壓抑——平和——開闊),使空間在對比中變化,弧形墻面在視覺上消除了邊界感,也使空間更大。空間形態是一個基于心理學與環境設計、建筑設計基礎上的知識,是分析心理層面上人與環境、建筑的一種思路和方法;建立一套空間形態的認識方法,可以為今后的室內設計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單位:吉林建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