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凡
不合理的排版方式對人閱讀、信息的獲取及都有影響,長期使用不合理字體排版的書籍容易引起視覺疲勞,視覺疲勞也是眼疾的罪魁禍首;通過對字號、字體、字體色調、間距、行距句子長度這些影響排版易讀性、易辨認性的因素分析,把“形而上”的尺度把握具體到一般方法,對設計師具有比較好的指導性。
閱讀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我們很難在閱讀時只關注頁面上的字體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在書籍排版中,好的字體排版會促進讀者的閱讀,不好的字體排版會破壞書籍的美感,使閱讀變得困難,從而影響到讀者對該書視覺方面的印象。所以針對設計師而言,字體排版怎樣更有利于人閱讀的研究就顯得很有必要。
國內書籍字體排版的易辨認性和易讀性
國內書籍字體設計與排版風格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有些書籍封面使用過于夸大的變形的字體,及其它各種與主題無關的元素,使得整個書籍封面效果熱烈,偏離了書籍本身的主題含義。這種雜亂、視覺效果強烈的排版方式,容易讓讀者在閱讀之前就感到生硬、死板很不舒服,這樣的書籍字體排版易辨認性、易讀性都是比較弱的。有些書籍在封面及內容的編排上很好的把握了字體、顏色、排版與文章主題思想間的關系,文字大小及字間距得當,標題醒目,以及留白的運用多樣靈活。這樣的書籍字體排版結構就具有很好的易辨認性和易讀性,除此之外還能夠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影響書籍排版易辨認性和易讀性的因素及分析
根據大多數人的閱讀習慣,當人在全神貫注閱讀時,他們的注意力不會放在字體上。因為人的閱讀習慣是成組成區域的閱讀,所以人首先看到的是一個詞。對高中生眼動模式研究表明,排版方式主要影響其注視點持續時間、閱讀時間、注視次數。字體在頁面上出現的方式,會加速或減緩閱讀的速度。難看的字體排版會阻礙人的閱讀。不論在書籍封面還是內頁,影響易辨認性和易讀性的因素主要有:字號、字體、字體的色調、過于緊密的間距、過于寬松的間距、行距及句子的長度。除此之外還受讀者本人自身因素的影響,例如受教育水平、視力因素、閱讀環境等。
1.字號
目前,在印刷和電子媒體上常用的字體為宋體、仿宋、楷體和黑體,在正文中字號大小一般為五號和小五號。有報道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漢字大小,可消除漢字筆畫增多和對比下降對閱讀速度造成的影響。在書籍當中,字體的作用是信息傳達,接受信息群體的差異,使得字號大小也要因人而異。針對兒童、老人、輕度眼疾者字號要稍大一些,年輕人視力大多比較好,字號稍小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做到以人為本,根據客觀對象的變化而變化。
2.字體
國外關于字的認知加工方面的研究認為:字符的高度和字體是影響易讀性和可讀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字體類型、字體結構對漢字的識別加工具有顯著的影響,字體類型對字體識別的效應還受到字體結構的影響,不同結構的字體類型在漢字識別過程中具有不同特點。最早關于漢字字體的研究是金文雄等人開展的,研究中,比較了三種照明條件下宋體、黑體、長仿宋和正仿宋四種漢字字體的閱讀功效,發現宋體和黑體的判讀效果較好,其次為仿宋,長仿宋字體的判讀效果最差。
3.字體色調
頁面上的字體排版疏密程度在視覺上會形成一種色調。當字體的排版方式與背景留白相諧調,這樣的排版方式才能稱為“色調和諧”的排版方式。空距較緊的排版方式形成的色調比空距較松的排版方式形成的色調要深,但最重要的是字體排版色調的連貫與一致。行間距疏密不均是一種常見的色調問題。由于較緊的間距形成的色調比較深,當一個比較深的色調出現時,就會吸引讀者目光,從而干擾讀者閱讀。色調上的這種變化給人一種管理不到位、不專業的感覺,整體的視覺效果顯得松散、雜亂無章。所以在排版過程中,相對較粗的字體要排的松一些,稍淺、稍細的字體可以排的緊一些。
4.過于緊密的間距
最易使人產生眼疲勞的莫過于排版問題。如果字間距的設定很狹窄,會呈現出密度感以及緊張感,文本易讀性就會下降,讀者也會感到閱讀吃力且令人生厭,在視覺上容易產生串行的現象;太寬則沒有連續性,行距尺度的把握的合適,視覺效果才夠清晰。例如:在一個句子的結尾是“人”字,下一句的開頭也是“人”字,由于緊密的間距就會使閱讀者誤以為是“從”字,從而使人迷惑,帶來不便。有些時候易辨認性凌駕于易讀性之上,這種緊密的字體排版多為標題字體,這樣的排版在空間上比較節省,易于辨識,但是視覺效果一般。
5.過于寬松的間距
字間距寬松時,會給人一種舒適悠然的感受。但是過于寬松的間距形成的字體色調也就比較暗淡,結構顯得疏松,對比度減弱。過于寬松的間距會影響閱讀時信息量的讀取,會占用更多的版面,增加頁數及成本。
6.行距及句長
太窄的行距在閱讀過程中容易產生串行的現象,太寬則沒有連續性。行距尺度把握的合適,有利于視覺效果清晰。
不合理的字體排版對人眼睛的影響
不合理排版可能造成我們的視覺疲勞。不合理的排版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讀者閱讀,造成使用不便的同時也容易產生心理上的焦躁和疲勞,甚至還會導致眼睛干澀、頭暈、頭痛。兒童由于學業壓力,無法選擇視覺感舒服的圖書來學習,長期閱讀排版不合理的書籍必然會造成視覺疲勞,長時間視覺疲勞會造成眼疾。舉例來說,字典從目錄到內容,都是密集的文字排版,給人強烈的不適應感。信息量過大就會使人的眼睛產生負荷感,心理上也會產生壓力,多翻幾頁就會有視覺緊張感。如若在考試中需要翻閱查找文字時,由于心理的緊張感和壓力感,往往就會忽略掉一些信息,視覺高度集中在密集的句子之間,減緩了人獲取信息的速度,同時造成視覺和心理的雙重疲勞。
古代書籍排版的風格以及對現代書籍排版的啟示
古代書籍整體風格簡潔、規整嚴謹且韻味十足。摒棄了花哨的裝飾,用最精簡的視覺語言表現了廣博的文化內涵,中國古籍版式無疑是一件完美的視覺作品。書籍的內頁版面上有一個完整的框架結構,文字、圖形等元素都井然有序的填充在這個框架結構中,這種獨特的排版結構方式蘊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古代書籍排版多為豎版,據早期對中文閱讀的眼動研究顯示:閱讀豎排版的材料時,一次注視所能看到的平均數字分別為2.1個和2.5個,閱讀橫排版的材料時,一次注視所能看到的平均字數分別為1.9和1.8個。閱讀豎排版漢字時的速度略快,被試間的個體差異比較大,從閱讀速度來看,閱讀豎排版的材料似乎比閱讀橫排版材料略顯優勢。在字體方面,印刷術發明前,古代書籍都是手抄本,所以受書法的影響很大,隨著漢字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楷書和宋體字為主要的兩類字體。宋體字的特點橫平豎直、橫輕豎重,視覺感受整齊劃一;楷書作為書法字體中的一種,視覺感受古樸,其中宋書尤為精美,宋書不僅在印刷工藝上考究,風格沿襲了唐代歐體、柳體、顏體,歐、柳、顏體風格特點都是凝重、端莊、氣宇軒昂的,應用于書籍字體當中,視覺效果美觀、大氣。中國古籍字體大小、行距、排列方式富有特色。宋代大字版書籍,每半頁僅有數百字,且字大行疏,視覺感受大氣自然,這樣的排版方式與古代文集言簡意賅的表意方式相統一。對于文字較少的書籍,這樣的排版方式也不會顯得單薄,整體而言美觀大方、方便閱讀。
古代書籍與現代書籍相比較,最大的不同不是形式上的不同而是“人情味”上的不同。古代由于所處農耕社會,在印刷術發明前都是手寫的書法字體,書畫同源的文人風尚在書籍中也有很好的體現,文人在寫成一副作品后,總要加蓋一個印章,一本書流傳上百年,看過的文人不計其數,會有很多有“人情味”的印章出現;除印章外,在古代書籍中各種批注、改字,這些批注、改字都是讀者手寫在文章旁邊,類似今天的讀書筆記一樣。手寫體與印刷體的結合顯的相得益彰,使原本規矩的版面豐富活潑起來。現代書籍印刷都是機器完成,字體、字號、行距、間距都是預先設置好的。技術使得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書籍再也不是文人手中獨享的“精神食糧”,書的種類較之前也更加豐富。
對設計師而言
針對字體排版問題的研究是一項跨學科、跨專業領域的研究,涉及設計學、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專業領域,對設計師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書籍排版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一方面反映了圖書排版本身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隨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提高,讀者閱讀要求也在隨之提高。英文字體的排版問題在國外很早就受到了重視,相比漢字排版的書籍而言整體的視覺效果要好的多,方便讀者查閱的同時,視覺上、心理上也產生一種輕松感。如今文化融合的時代,書籍設計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設計理念也在不斷變化。雖然排版的形式可以多樣,彰顯個性化,但是個性的編排是否有利于讀者閱讀還要做更多的研究。現代書籍在印刷、工藝、制作流程方面與傳統古代書籍的裝幀在技藝上有很大的區別,但是圖書的大體結構及視覺元素基本沒有變化,都是通過文字、圖形、色彩的相互組合、排版、布局出形式各異的版式。影響讀者閱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合理的排版方式出現在書籍當中,也是多種問題之間相互影響的結果,設計師要全面把握書籍設計的尺度,做到文字所體現的視覺效果清晰;字體風格與文體風格和諧統一;字體選擇與目標讀者群相統一;視覺美感等。
設計師針對老人、兒童的書籍設計要符合他們的的審美特征,在字體的選擇上可以使用比較經典同時也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字體,宋體、楷體、黑體、仿宋體這樣的字體也是易辨認性比較強的字體;字間距小會產生“視覺擁擠”的現象,易辨認性會降低,字間距過大會減少信息的獲取量,雖然易于辨認但易讀性較弱;相應的增大字號易辨認性會增強;行間距過小容易出現“串行”現象,易辨認性較弱,所以對于老年人的書籍可以適當增加行間距。在針對年齡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兒童書籍排版中除了考慮上述因素外還要考慮紙張顏色的問題。黃色或綠色紙張與黑色字體組合會有利于兒童視力發展。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武 凡(1991-),男,河北張家口,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學歷(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包裝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