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景
纖維藝術概論及歷史演變
“纖維藝術”一詞最初由“Fiber Art”演繹而來的,這個概念是由一些美國藝術家,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到80年代才逐漸被大眾所熟知。關于纖維藝術的概念目前的國內并沒有相對明確的界定,被人稱之為紡織藝術或編織藝術等。著名纖維藝術家林樂成教授,他認為不管從材料屬性還是藝術形式上,“纖維藝術”這個稱謂更加適合這種特殊的藝術。一般的纖維藝術通常借助于天然動植物纖維或人工合成軟性纖維材料,拓展了材料、形式、顏色等表達方式,同時吸收了繪畫、雕塑等純藝術特征。纖維藝術首先使觀者從色彩、形式和造型等方面吸引觀眾的注意,進而從其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上給觀者帶來強烈的震撼。
手工鉤針編織工藝概述
大機器生產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流,而傳統手藝逐漸從實用領域退出,于此意義上來說,傳統手藝確實成為了一種遺產,都市化的生活使得人們的節奏加快,在工業社會中人們從心底更加渴望回歸自然。而手工鉤編藝術一般是將線、繩或者帶,通過鉤針編織形成一種疏密不同、凹凸不平等的織物的質感,這是一門自成一格的手工藝。傳統的手工鉤針通常用于整件針織服飾或者局部造型。它們的色彩設計不受任何拘束,編織出來的花紋清晰優美、立體感強,并且能任意的設計出不同形狀的花型,可以單獨的鉤織出一個獨立的花型然后組合在一起,也可以連續的鉤織出組合花型藝術形態。
手工藝的完成需要依賴傳統的手工方法和技藝,過程是感性和體驗,能夠最大程度的突出設計師的理念和所要表達的觀念。這種純手工性的藝術表達方式,還沒有一種機器能代替人手來引發我們的復雜而豐富的情感,即使是在現在,當今已經出現了動作精細的可以勝任醫療手術的機械手,這種手工藝所展現出來的人文情懷,在當下大機器生產中顯得彌足珍貴。
1.手工鉤針編織工藝的種類
手工鉤針編織工藝在不同的氣候、地理位置條件下,經過了長期的發展,逐漸演變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鉤針編織工藝。一種是歐洲花邊鉤針,另一種是阿富汗鉤針。
阿富汗鉤織一般認為起源于近東,它與棒針編織在很大程度上相似,通常是在一根長長的鉤針上,首先圈出整個織物的寬度,然后經過鉤針的反復鉤編后,從而成為緊實的編織物。另一種花邊鉤織,可以被定義為用編織的方式將很多孔連接在一起,主要發展國家為愛爾蘭,花邊鉤織相對其他鉤針手法來說更為復雜,在其花邊上一般布滿各種復雜排列的花枝樹葉,表面效果立體而又獨特。
2.手工鉤針編織工藝的特點
手工鉤針編織工藝一般簡稱為“鉤編”,是以鉤針將線構成線圈結構的編織工藝,而手工鉤編組織結構可塑性較強,對作品規格無限制,也可隨意設計款式和花樣,這種手工藝是任何機械生產都代替不了的。通常,鉤編的組織結構比較適合表現鏤空的藝術效果,鏤空部分襯透出背景,與鉤編部分相互襯托,形成獨特的肌理效果。針法的疏密同樣可以改變作品的形態,較稀疏的針法,作品則具有很好的彈性和通透性,若是針法較密,則作品具有致密緊實的風格。 鉤編是軟性纖維材料織品種中最獨特和柔軟的,所織出來的實物的花樣唯美而又細致,可以鉤織出單純的、多樣的、平面的、立體的等等無窮的變化。編織的手法也是纖維藝術中最常用的一種手法。
編織手法在纖維藝術中的運用
傳統編織對現代纖維藝術的發展具有一定意義上的促進作用。有分析稱,現代纖維藝術的基礎就是傳統的編織工藝,現代纖維藝術的材料語言的表達也是它的魅力所在。現代纖維藝術要想獲得發展,首先要不斷地學習那些流失的傳統的編織工藝,其次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借鑒和吸收傳統編織所具有的的民族精神和其文化內涵。
纖維藝術是一門來源于生活的藝術,它是集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為一體的藝術形式。手藝存在于人類的造物活動中,是直接促成了人類社會的物質形態。工藝來源于生活,編織的天地,纖維藝術作品,用質樸的材料構筑起變換多樣的夢想,用形與色勾勒出或抽象或具象的。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纖維藝術作品在本身的物理功能的基礎上,現代藝術家逐漸的關注與藝術的觀念與科學技術的結合,豐富了纖維藝術的表現形式,從而使得這門來源于日常生活的藝術結合軟性材料,真正的介入大眾的生活空間,將織物藝術作品作為美化環境和陶冶情操的一種表達。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