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是當代城市文化形象的具體表現,是城市與環境美學不可忽視的一種文化現象,可以從根本上凸顯一個城市的人文氣質和藝術水準,甚至夠引導一個城市文化的良好發展。我國對公共藝術的認知、理解與實踐,目前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我們需要以包容的態度來爭鳴和探索,希望在這種摸索和良好的藝術交流氛圍中達成對公共藝術符合邏輯的、具有學科意義的共識,以便促進公共藝術的繁榮發展。
公共藝術是為公眾服務的藝術, 它不從屬于某其他的藝術流派,也不單指某一類藝術形式 ,以美學、文化、觀念、藝術思想為指導,存在于城市的公共空間并為公眾所服務, 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環節,體現了傳統與現代、民族傳統與國際潮流的融合。對于“公共藝術”我并無專門性的研究,但作為一個學習者,對公共藝術及公共藝術與城市之間的關系有粗淺的幾點認識,下面就不揣淺陋,與大家共同討論商榷之。
公共藝術與城市發展
公共藝術是當代城市的思想表達和成熟發展的標志,因此成為城市藝術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我們需要通過探索與實踐致力于通過整合科學技術和藝術設計,來改善和豐富城市空間的環境。使得城市公共空間不僅僅有美麗的藝術環境,同時也擁有豐富愉悅的人文體驗,凸顯城市的獨特性,為城市迸發新的設計感知力。從城市發展的層面來說,公共藝術具有一種強大而持久的力量,它從潛移默化的改變著公眾的生活和精神狀態,根本上改變了城市的面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的發展。
公共藝術涉及范圍寬泛,它是存在于公共空間的藝術在當代社會意義上與人民大眾發生關系的一種形式,體現了公共空間民主、開放、交流、共享的精神和態度。從存在的藝術形式和功能上來看,公共藝術是一門復合性藝術,包含了建筑、攝影、雕塑、景觀、環境、音樂、園林、多媒體等不同的藝術形式的綜合藝術。
城市是公共藝術的載體, 公共藝術屬于城市, 它隨城市而生, 為城市而存。早在上世紀60年代,歐美國家就掀起一股公共藝術熱潮,以戰后美國的百分比計劃為代表,并把這種藝術活動推向高潮,公共藝術以它獨特的藝術語匯與城市的發展相融合,如克萊斯·奧登伯格所創作的一系列環境雕塑,他將日常生活用品放大到紀念碑式的體量,將其放置在廣場、學校、公園、居住區中,不僅體現了時代的文化特征,也與觀眾產生共鳴。這在某種程度上將公共藝術的文化內涵與設計藝術的實用性相結合,正日漸成為公共藝術的主要走向。我們可以看到,公共藝術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而真正優秀的公共藝術必然是既具備藝術價值與文化內涵又符合公共意志與人民需求的藝術。
我國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
我國的公共藝術概念的提出及其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現是在20 世紀 90年代,隨著中國經濟與文化的迅速發展,當代公共藝術設計面臨著新的挑戰和發展契機。中國的公共藝術大多數還停留在架上藝術的階段,在很多人的眼中,公共藝術無非就是放置在公共空間的雕塑作品,但是就公共藝術的性質而言,更重要的是強調作品的公共性,流動性,強調作品與人與景之間的互動,重視人的感官體驗與身心參與。公共藝術是根據一個城市的發展來完成的藝術項目,所以不僅僅是一個雕塑或者一個擺件裝置,而是對城市環境的改變起到作用,激發人們對于公共藝術與城市之間的關系的思考。
從傳統的角度來說,公共藝術會包括環境設計、建筑,往往是在現有景觀的基礎上補充一些文化價值。出于一些象征性意義的或者是出于為了增加本地的旅游價值,人們希望使用一些公共藝術。但隨著公共藝術的發展,其本身會更多地增強文化和公眾之間的關系。不應該依靠單一的藝術形式,應該能夠增強地域性,而且能夠從城市居民中汲取創作的源泉。川美虎溪校區是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校區保存了原生態、原地域的特色,在校區建設中,原汁原味保留地形地貌,在不改變其根本的情況下打造出原生態的田園自然風光,并且學校將原住民保留了下來,人景互動,打破公共藝術的單一化,樣板化。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川美虎溪校區不僅打造的是國際上獨一無二的校區,也通過這樣的公共藝術實踐讓它成為重慶當之無愧的文化窗口。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和社會文明的全面進步,我國的公共藝術事業前景可觀。公共藝術必將已熔鑄于社會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公共藝術會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與城市共同發展。而在公共藝術的發展中,藝術家和普通大眾都需要不斷努力,把握城市文化和歷史根基,才能夠逐漸健全完善藝術制度和藝術觀念思想。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
作者簡介:張藝川(1993-),漢族,四川自貢,學歷: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