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人類文化發展初期,通過結繩記事來幫助記憶,根據所挽繩結的大小來區分事情的重要程度。隨后的歷史文化進程中,結繩從記事功能,發展為了擁有捆綁、裝飾、審美等多種功能的文化藝術,在傳統文化積淀與融合的過程中,中國結作為中華傳統的藝術形式傳承下來。
“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繡帶合歡結,錦衣連理”、“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通過古人留下的關于結或借助結抒發情感的詩句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結是形與意的結合,既有美麗變化的造型美,同時具有內涵豐富的意蘊美。,中國結在發展的過程中通過智慧的創造,發明了不同的編織手法,從生活中取材,形成了形態各異的中國結形狀,多愁善感的中國人民也為國家賦予了情感,中國結被賦予了愛情、友情、親情、吉祥、喜慶等不同的內涵寓意,同時根據傳統文化的使用習慣,以諧音為基本特征,中國結被賦予了蝴蝶結、孔雀結、如意結、長壽結等吉祥美麗的名字,更加為樂觀的國人所喜愛。
本文通過對中國結歷史溯源、意涵、符號能指與所指、風格特征的分析,在更深層次上反應中國結與現代設計的融合以及對現代圖案設計的啟發,希望能夠對尋求更好的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結的途徑有所幫助,同時推進中國結在現代設計中更為廣泛的應用。
梁武帝《有所思》中“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用結來寄托感情,可見自古以來,結繩就已經不僅僅是記錄的功能,還寄托了情感的傾訴。古代《詩經》中“親結其縭,九十其儀”用來描述古代母親在女兒的婚嫁時一邊編織結繩,一邊講述婚禮規則,可見自古結繩就被運用于愛情中,這里的結就有結親、結合、結發的意思。以同心結為例,同心結在我國由來已久,是“牽巾”的工具之一,同心結外形對稱,既有形狀為兩顆心的同心結,也有菱形狀相連的同心結,后一種又被稱之為“同心方勝”,北宋《東京夢華錄》中對于同心結有此記載,新郎迎娶新娘回家,雙方各出一根彩綢,綰成同心結,男女各執一端,新郎牽引新娘拜謁祖先,然后夫妻對拜,方算禮成。同心結不僅僅用于結婚的禮堂之上,同時新房之中也會用到,《東京夢華錄》中“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酒。飲訖,擲盞并花冠于床下,盞一仰一合,欲云大吉。”,就是指將同心結系與兩個酒杯之間,男女在喝過交杯酒之后,將酒杯扔到花床上,如果一個仰一個俯,將視為大吉,可見中國結一直被廣泛應用于我國民俗婚嫁之中。
吉祥象征
由于古代人民生產技術水平低,自然災害對生活影響巨大,因此古人偏愛使用一些諧音字來表達對未來的美好寄托,如在吃年夜飯時,桌子上總是會放有一道豐盛的魚,寓意“年年有魚”,女子婚嫁之時父母在其婚床上撒上紅棗、花生、蓮子,寓意“早生貴子”,古人戀愛時男女雙方將手帕作為定情信物,就是因為橫也是“絲(思)”豎也是“絲(思)”,同樣,中國結的命名也是因為在長時間的使用中其被賦予了吉祥如意的含義,所以以“結”字諧音“吉”,取名中國結。中國結在結合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實踐后,內涵便的更加豐富飽滿。蝴蝶結可以歸類為同心結的一種,因“蝴”與“福”諧音,因此內含著福至眼前的意思,其外形神似蝴蝶,美觀大方,與普通中國結樣式相比,更加活潑靈動,因此在男女互贈禮品中,常被寓意愛情美好使用。太陽結,外形似太陽,寓意陽光、光明,因模仿太陽形狀編制,因此常作為繞邊使用,配合以瓶子,寓意平平安安,在家宅、車輛中常有佩掛。蝙蝠結形狀似蝙蝠,“蝠”與“福”諧音,常配以福字共同使用,寓意五福臨門(福祿壽喜財)。
信仰的意蘊
以神靈為信仰是我國古代生產技術落后背景下產生的生活的寄托,自古結繩就與民眾信仰的神靈精密相連。“女媧引繩在泥中,舉以為人”,因此繩子從一開始就被化為一種圖騰所崇拜,又因為繩像盤曲的龍,通過繩結的變化體現龍神的形態,被稱之為“龍結”,寓意富貴吉祥。唐朝時期興盛瓔珞結,《妙法蓮華經》中記載,將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玫瑰七寶合成為瓔珞,可見瓔珞有集世間眾寶所成的意思,而唐代興盛的瓔珞結也是從其興盛的佛像頸飾中演化而來。中國結的設計上體現了兩種民俗符號意思,一個是萬字,一個是盤長。
第一,萬字符號。萬字符號是世界上古老神秘的符號之一,不僅是亞洲,歐洲、美洲、非洲都可以找到萬字符號的蹤跡,“萬字符來源于梵文的美好與永存,在佛教中寓意如意,還是吠陀印度教和希臘教中的眾神象征”。我國最早可考證的萬字符號出現在新時期時代晚期馬家窯遺址的彩陶上,萬字符在佛教中洪被用于佛身裝飾上,我們在佛教陶瓷中可看到大佛胸口往往會有萬字符裝飾,代表著輪回、生生不息,隨后萬字佛帶著吉祥的寓意跳出了佛學的圈子,在裝飾、服飾等方面發揮作用,如清朝統治者的衣袖領口會繡有萬字符的祥云圖樣,表達祈福消災、吉祥如意的意味,同時也是統治者權力的象征。在容納了生生不息、陰陽相合的內涵后,萬字符被我國民間藝術接受,并不斷傳承下來,運用于中國結的編織過程中。
第二,盤長符號。佛教有八寶吉祥物,分別為輪、螺、傘、蓋、花、罐、魚、長八種器物,其中長是指盤長,又被稱為無窮盤或者幸運結,因為其無休無止、不盡延綿的圖形象征著佛法所擁有的強大的生命力。中國結的編織來源于佛教盤長結,佛語講盤長“回環貫徹、一切通明”,而“長”又諧音“腸”,象征著天地萬物相互聯結,無始無終永恒不變的境界。盤長結用一根繩子通過綿延連續的構結手法,形成一種類似于無頭無尾、無休無止的幾何圖案,巧妙的將佛法無休止與人們對于生命綿長的無線期望融合在了一起,人們常用起表示子孫延綿、家業興旺、財源不斷等,聯通公司的標識以盤長結為基礎,也是取義其形與神,與其“讓一切自由聯通”的口號相吻合,
智慧的意蘊
在我國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城固刺繡、洋縣皮影、佤族木鼓舞等等都蘊含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中國記憶》節目組在上千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挑選了30個,并對其進行了跟蹤拍攝于記錄,我們發現,一個民族的財富,文化財富,因為不被重視而正在緩慢的消逝。中國結同樣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并沒有被時間淘汰,而是經過洗滌后,綻放了更加璀璨的光芒。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第一,中國結擁有廣大的群眾基礎,在歷史的傳承過程中,中國結所富含的樂觀積極的文化意蘊已被廣大群眾所接受,第二,人們的智慧是無窮的,中國結的發展歷史也正是智慧創新的歷史。中國結以單繩為基礎進行編制,發展至今擁有十全結、雙線結、平結、吉祥結、壽字結、雙喜結、同心結、云雀結、龜背結等數十種編織手法,各種手法可以單獨成型,也可以相互配合,不同編織手法產生的中國結也在不同的場合中使用,如十全結、壽字結適合長輩祝壽以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意,同心結、雙喜結適合婚嫁喜慶事宜,寓意白首同心、恩愛百年,如意結、盤長結等適合重大喜慶節日使用,象征富貴幸福、家業興旺。同時,在當代中國結的使用中,雖然保留了原有的大紅色喜慶基調,但是也開始嘗試使用黃色、藍色等不同顏色進行搭配,以求更加突出中國結的形態。
第一,與道家思想的結合。老子人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一種萬物歸一的傳統思想,中國結正是此中體現之一。中國結即便是如何形態各異、生動活潑,其根源都是由一根繩子變化而來,這種由一生變的變現形式正是古老的哲學思想的體現。
第二,與佛家思想的結合。中國結的來源之一便是佛法中的盤長結,是佛法對追求真、善、美自然真諦的一個縮影。佛法講求圓通無礙,運轉不息,能夠摧破眾生的煩惱,而盤長以線條為原型,一條線條重頭通到尾,通過不同的彎曲與編織形成最終造型,盤長象征著象征纏綿不斷,與佛法所說的“回環貫徹,一切通明之謂也”意義相通。
第三,與對稱哲學的結合。早在古希臘,哲學家就將對稱定義為一種美,亞里士多德指出“美存在于秩序、對稱、明確”,對稱是一種美,視覺上具有均勻之美,構圖上具有穩定之美,心理上具有和諧之美。中國結的構造是對稱美最好的詮釋,以蝴蝶結、雙錢結、萬字結、十字結、為代表的典型中國結,都是以左右對稱為造型,不僅體現了中國人民自古對端莊大氣的崇敬,同時也反應了通過穩定的構圖祈求平安康健的心理。
中國結的應用從原有的記事領域不斷擴展到了文字、綁系、裝飾等各個范疇,上古時代人們受當時生產工具的限制,使用結繩作為文字來記述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封建社會時期之后,隨著文字出現,生產技術的進步,結繩擺脫了實用功能,開始在不同的領域發揮作用。
總結
中國結是我國勞動人民共同創造、共享和傳承的一種文化財富,既包含了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體系,也包括了具有創造性的民族能動精神,它被賦予了另一種生命,以吉祥、愛情、智慧、信仰等多種形式綿延下來,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構成中國結符號文化意蘊的基本組成。中國結屬于結繩藝術的一種形式,是民族手工藝技術的重要表現,中國結將編制藝術與主題文化很好的融合起來,產生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感染力,傳承千年后依然被喜聞樂見。在時代的變化中,在群眾智慧的創造下,不斷加入新時代元素,很好地做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
作者簡介:王 旭(1992-),女,山東濰坊,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