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丁
賈樟柯導演的電影有濃厚的紀實風格,作品中多出現城鄉小鎮的景象,電影里關注的都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描繪普通人的生活,電影里總存在著一種流浪的孤獨感,從情節到視聽都有著其獨特的藝術內涵。他的影片在色彩、聲音、音樂、語言鏡頭等方面都呈現出獨特的自我風格,本文將通過對其電影的分析,淺析其視聽語言的獨到之處。
電影的鏡頭由聲音和畫面組成,通過鏡頭之間的組接即蒙太奇的運用來構成整部作品。電影視聽所產生的感染力和沖擊力遠比靜態的繪畫、文字強烈而直接。視聽的運用也體現著導演的個人風格,賈樟柯電影運用特殊的色彩、聲音、音樂等共同建構了一個草根階層的現實世界,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草根階層的物質與精神雙重交合的動人畫面,從而形成了獨有的賈氏風格。
色彩呈現
從《小武》到《二十四城記》,賈樟柯的電影里幾乎全部為自然色調,接近于我們現實生活的色彩,這正是賈樟柯電影的獨特性。忠實于紀實主義色彩的他,為了再現現實生活的真實性,多采用樸實的原生態色彩元素,甚至是昏暗色調作為其影片的色彩主題。展現給我們一個真實的空間和場景,對現實的重現體現導演風格。色彩的基本功能在于展現空間和作為場景視覺風格的一種修飾,更復雜的表現功能是使場景、畫面之間的和諧統一或者與實現形成某種對比,從而表達特殊意義。
賈樟柯初期電影《小武》,是一個發生在北方小鎮山西汾陽的故事,灰黃的土地,灰暗的汾陽小縣城,整個灰色主色調映照著這方小城人們生活的平淡與艱辛,暗示著小武身份的低微,家庭不富、兄弟多、沒有手藝及其生活的不幸。電影主色調是對主人公命運的暗示以及與其同時代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聲音呈現
電影中的聲音并不是機械地反映現實世界的簡單工具,而是創造性地展示銀幕藝術的重要元素,它具有獨特的造型價值,能和影像相互作用,共同參與電影的藝術創造。賈樟柯通過嘈雜的環境音、大量的方言以及以流行音樂、廣播、影視等近乎原生態的聲音與影像關注著中國社會最底層的日常生存現實,記錄了中國現代化進程這一時代變遷中小人物的生存困境。
1.音響
在賈樟柯的影片中,環境音是不容忽視的元素之一。他的每部影片里都充斥著時代的喧嘩與躁動,賈樟柯正是通過這種環境聲音在他影片中的每一場戲或者每一個細節中強有力地構筑的影片世界中所存在的張力。
《小武》中,當小武乘車來到縣城,廣播里正播放著“關于敦促犯罪人員投案自首的通告”,造成嚴肅壓抑的“嚴打”氛圍。此處采用廣播來擴大法制宣傳聲效,暗示了人物與大環境的沖突,法制宣傳鋪天蓋地而小武頂風作案,為電影增添了內在的張力。
2.音樂
賈樟柯擅長在自己的影片中運用流行音樂,這些流行音樂不僅起到定位時代背景和時間的作用,還能夠通過對時間的界定來渲染烘托影片的主題和氣氛,他能巧妙的將人物心理與所處時機相結合,利用音樂來反應人物內心,利用特定時期中出現的特色音樂渲染主題,用歌曲代替對白,將音樂融入到影片的敘事中,最大程度的表現人物的情感,以感染觀眾。
《三峽好人》中韓三明和小馬哥一起喝酒的時候,相互交流手機彩鈴的聲音是《好人一生平安》和《上海灘》粵語歌聲“浪奔,浪流……”,電視畫面里是搬遷移民的淚流場面。這些都是時代的縮影或是主人公未說的話語,利用歌詞予以傳達。
3.人聲
觀看賈樟柯的多部影片后,我們不難發現他的多數影片中都使用的是方言甚至整部片中的對白全為方言。方言具有一定的親切感,當我們在使用方言時,應該處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中,方言讓我們盡情的表現自我,準確地表達思想,把自己放在一個較為舒適的位置上。賈樟柯的影片中大量使用汾西方言,除了塑造人物,表現人物生存環境外,更多的是提醒人們社會變遷中,古老生活方式的褪去。時代變遷中,人與物的消失,同時包含著樸素情感的改變或者消散。
賈樟柯利用方言與現代社會的沖突,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典型的人物,和這個人物所處的典型社會。在他的影片中聲音作用要遠遠大于畫面的功效,大量的使用方言,能夠更容易去反映影片中人物的狀態,還原故事情節,給原本平淡的情節增添了活力,也暗示了影片的主題。
鏡頭呈現
賈樟柯的電影中常運用具有紀實風格的長鏡頭和固定鏡頭,長鏡頭的運用增加影片真實感,能更為逼真的展現人物生存狀態,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增強了影片紀實性和現場感。
《小武》中,小武出場運用的就是長鏡頭,他假扮 “警察”身份逃票并利用鄰座打瞌睡之際偷走了錢包。鏡頭中的晃動,是對小武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的真實再現,他生活的飄搖不定,及內心不安與躁動。同時也暗示小武的社會身份,交代故事發生的空間特征,更暗示人物內心的慌亂,給觀眾帶來不安的感受,讓觀眾真實的體會人物生存的時代與生活狀況。
賈樟柯的電影帶著紀實性和時代烙印,他的畫面樸實無華,背后卻隱含著深邃的人文關懷和時代感慨。他用獨特的視角觀察社會里的“人”,以錯落有致的敘事結構闡述著生活,以純真的內心描繪著人性。在他的電影里,我們看不到激烈沖突,又處處充斥著剛猛掙扎,畫面看似粗糙,但其間蘊含著細膩的情感。他把真心置于歷史中,把真情袒于時代下,用樸實的鏡頭真誠地記錄中國社會變遷的點滴。運用其獨有的視聽語言風格,向世界展示著不斷發展的中國,向后人呈現著不斷變遷的時代。
(作者單位:西安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