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迪?丁繼軍
民宿屬于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趨勢之一,是保護歷史文化實物、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載體,是一個村落的魅力縮影。本文對桐廬縣深澳村民宿的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分析、歸納,發現地域文化和鄉土特色嚴重缺失,同時初步揭示了民宿植根于地域文化轉變的發展趨勢,探討地域文化符號的挖掘、提煉、轉化的基本方法。
隨著一大批歷史文化村落得到培育和建設,其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利用也在不斷的推進。民宿是歷史文化村落文化傳承與業態發展的重要形式,是集住宿、餐飲、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空間形態。民宿空間的設計不僅僅是營造一個空間場所,也是對當地鄉村記憶和民俗生活形態的呈現,不僅傳承了村落的傳統文化,更是讓居民記得住鄉愁的重要載體。
民宿的概念
傳統村落民宿,在國內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其定義尚未統一。經過文獻梳理,總結國內對于“民宿”及相關概念的定義,筆者認為臺灣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黃韶顏教授關于民宿特質的詮釋能夠指出國內民宿接待空間的共同點:(1)私人住宅。為自用住宅,分租給旅客短期住宿;(2)房間數受到限制;(3)當地文化指標。民宿讓游客體驗當地生活;(4)多項休閑產業結合。
筆者認為“民宿”不同于以往的“農家樂”。民宿除了解決最基本的住宿外,還隱含著體驗當地人生活傳統和民俗文化的意義,不僅“宿人”更“宿心”的情懷。但,當前,數量龐大的“農家樂”隊伍仍然占據了主導地位。
深澳民宿現狀分析
民宿作為農家樂的升級版,是目前歷史文化村落業態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浙江省的民宿產業發展也因此迸發出蓬勃生機。在此背景下,筆者多次對深澳村民宿進行實地調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梳理:
1.民宿數量及分布
深澳村,始建于南宋,是一座以申屠氏家族為主的血緣村落,位于杭州市桐廬縣江南鎮東部,2013年被評為浙江省第一批歷史文化重點村。而民宿作為深澳古村落業態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縣到村各級都十分重視民宿的發展,為此成立了旅委會,百姓對此也十分關注并展現了高度參與性。
目前已建成民宿3家(求是路新建筑民宿、188號民宿、深澳小店民宿),正在建設的民宿2家(云夕深澳里、荊善堂民宿),規劃建設民宿2家(景瓶草堂、衛生院旁停車場地新建民宿),已建成農家樂1家(大塘里)。除求是路新建筑民宿外,其他民宿均分布在深澳古村落核心區塊,沿古村落游覽路線和主要景觀節點分布。
深澳村民宿分布圖(自制)
2.民宿類型及特點
民宿按地理位置可以劃分為景觀特色型民宿、文化體驗型民宿、鄉野體驗型民宿、產業特色型民宿四種類型。深澳村,屬于歷史文化名村,其民宿發展導向應該屬于典型的文化體驗型。但是,筆者根據深澳村民宿的實地調研情況,發現其現有民宿并未充分展現文化體驗。筆者按照依托的建筑建造的時間和類型對其進行分析、歸納和梳理,總結現狀,繪制成如下表格:
通過對現有民宿的梳理,筆者認為深澳村民宿正處于起步階段,從現狀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首先,深澳村現有民宿類型較多,特點較為明顯。如:大塘里農家樂主要提供餐飲服務,游客可品嘗到深澳村特有的鄉土特色菜;其次,業主利用自身住宅改造為旅舍,民宿價位較為便宜,都采用商鋪與住宿相互結合的形式。如188號和深澳小店民宿;再次,部分民宿室內環境干凈、舒適、快捷,同多數經濟型酒店裝修模式一樣。如求是路新建筑民宿;最后,在現有的民宿中,有些實現了多項休閑產業的結合。如云夕深澳里,是圖書館、餐飲、住宿與休閑娛樂活動于一體的復合業態,是旅游度假、商務休憩和村民交流的理想場所,是富有故鄉記憶體驗型和社區人文歸宿感的修心驛站,在地文化元素構成室內裝飾物,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由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張雷教授主持設計,在學術界影響巨大。
3.民宿目前存在的問題
深澳村民宿業目前已進入起步階段,筆者認為深澳村民宿雖類型較多,但也較為雜亂,一部分民宿仍停留在簡單提供住宿或餐飲的初級階段,大多數民宿地域文化和鄉土特色嚴重缺失。筆者通過分析深澳村現有民宿資料發現,在已建成的民宿里,只有云夕深澳里的設計充分顯示了對在地文化的尊重,從建筑到室內裝飾,每處細節盡顯深澳地域特色。筆者根據實際調研情況從地域文化的挖掘、提取和轉化三方面出發,對現有民宿進行剖析:
(1)地域文化符號挖掘不深入。地域文化包括特定地域的人的語言、飲食、建筑、服飾、器物、風俗、禮儀、制度、法律、宗教、藝術、人的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群體人格等。深澳村部分民宿業主和設計師對地域文化的挖掘有待深入,如大塘里農家樂,目前已處于經營狀態,筆者在對其進行調研時發現,大塘里的經營模式是以餐飲為主,但其對于該地區的飲食文化挖掘欠深入,并未展現深澳特有的飲食文化,且室內各功能分區風格不統一,同大多數農家樂一樣,趨同性強,感受不到深澳特有的古風古韻。
(2)對地域文化符號元素的提煉不到位。地域性元素的提取主要通過飲食、建筑、服飾、器物,以及風俗、禮儀、制度、法律、宗教、藝術等這些符號來延續,這些符號背后的精神層面是“地方性”和“民族性”深層次的體現。在傳統村落民宿中,也要提取地方傳統特色融合成符號應用于設計中,體現村落地域文化。筆者在調研中發現,深澳村部分民宿業主及其設計師,在設計施工過程中對地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挖掘,但提煉不到位。如荊善堂古民居民宿項目,設計師對荊善堂的歷史文化、建筑文化和名人事跡雖有所挖掘,但在實際的設計中并未進行提煉。
(3)地域文化符號的轉化不恰當,并未實現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有機統一。民宿本身是一個村落魅力的縮影,是承載地域文化的載體,業主意圖將地域文化通過轉化融合進民宿設計中,但在轉化過程中仍然存在轉化不當的現象。如大塘里農家樂,雖然設計中運用蓮這一元素,但只是單純的將蓮花作為一種觀賞性的植物,并不了解深澳古村的蓮文化,設計時也并未體現蓮文化背后的歷史典故。
結語
民宿本身就代表了一種情懷,一種具有原真性的生活狀態,一種追求自由灑脫、純粹自在、心靈回歸的生活方式。筆者認為在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下,傳統村落民宿業借著這股東風已然進入快速發展期,通過設計實現民宿特色化,展現鄉土味、凸顯在地文化,這是對鄉村歷史文化的再整理、對鄉土風貌的再延續、對民族特點的再發揚。
傳統村落民宿的地域性凸顯,可以從地域文化的挖掘、提煉、轉化三個方面進行:(1)挖掘村落的歷史文化、地域名人、自然環境及宗教信仰等方面,以滿足人們對本土文化重新了解的欲望。遵循代表性、明顯性、選擇性原則;(2)運用保持符號原型、提取符號典型、抽象符號形態的符號提煉基本方法;(3)民宿設計中應綜合考慮地域文化中的各要素,通過主題表現和符號表現兩種手法將文化元素融入設計中,實現使用功能與精神功能的有機結合。
筆者認為著力挖掘、保護、傳承當地的地域文化(民俗風情、人文景觀、歷史遺存等),把自然生態和歷史人文融合為一體,實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是深澳村民宿發展的必然趨勢。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