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創新創業教育的背景之下,地方本科院校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校企合作、產學研用為路徑,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提高辦學水平。近十年來,一些院校的藝術類專業結合自身具體實際,開展教學改革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工作室”教學模式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符合設計類專業特征,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性,在整合教學資源、搭建工作室平臺、借助社會力量辦學等方面彌補地方本科院校教學資源不足的缺陷,對培養設計類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協作能力等方面均有顯著作用。因此,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設計類專業逐漸對“工作室”教學模式進行廣泛使用。
1.工作室教學模式的起源
工作室教學模式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期的包豪斯設計院校。在工作室模式下,將工作室作為基礎進行課堂教學,教學內容可以將工作室項目設計作為中心目標開展。對教、學、做進行科學結合。對工作室進行設置,并且設計相應的教學項目,開展工作室教學模式。
2.地方本科院校設計類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設計行為屬于一種創新過程,對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行創造的過程,并且也是對相應問題進行解決的一個過程,對設計課題進行解決,同時也需要對設計作品從設計到成品這一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解決。因此,進行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對歷史、設計美學或者設計方式等方面的知識進行講授,還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引導學生對設計過程中的設計思維和設計的現實過程進行思考。但是,當前的一些本科院校在課程的設置上因為教學設備或者師資力量上的不足,導致這些地方本科院校很少開設實踐課程,即便是畢業設計,也僅僅停留在紙面上。
3.地方本科院校設計類專業“工作室”教學模式
(1)“工作室”的開展形式
通過對這一內容的研究表明,地方院校設計專業教學體系中,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但這一體系的形成卻為“工作室”教學模式設立了壁壘。例如,以專業或者班級作為組織形式的教學。一方面,使專業跟專業之間出現了交流的屏障,第二方面,導致相同的年級相同課程,在不同班級內的知識掌握程度不同。還有一種情況是對單元制授課模式進行使用,但因為實施過程中缺少相應的溝通,導致基礎課、專業課或者專業選修課等出現了脫節現象。因此,應當在正常教學設計之外,展開一種具備自身特色的課外工作室、個性化工作室或者項目工作室等教學模式,這樣做比較適合地方院校設計類專業的現實需要。
(2)“工作室”的組織與實施
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設計類專業實施“工作室”教學模式,應當根據地方院校的自身條件,建立起一個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組織形式,這一環節十分重要。部分地方院校設計專業,通常情況下從二年級開始,尤其是到三、四年級,公共文化課程內容便開始減少,并且逐漸形成一種“工作室”強化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課外工作室當做是一種教師和學生的自發性組織,教師從大學二年級開始開展課外工作室。對于項目工作室而言,可以從三年級中期開始出發,因為這個時期,對于工作室需求較高,工作室成員一定要掌握基本的專業設計技能。因此,工作室的主要對象一般為三、四年級的大學生。個性化工作室的實施,最好是從三年級開始,這一工作室的實施主要是為學生的畢業設計做準備,同時也是為一些想要繼續深造的學生提供學習平臺。
此外,要注重工作室的師資配置,師資配置可謂是工作室正常運行的保障。以課外教學工作室為例,可以挑選一些青年教師,其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并能夠帶領學生進行相對活躍的學習。
想要進入工作室學習的學生,針對自身的需求進行選擇,教師也有權利對學生進行選擇,每位輔導教師可以選擇3-5名學生到工作室進行學習,采用這樣的方式,不僅對工作室的教學效果提供保障,同時還使不同工作室之間形成了一種良性競爭的氛圍。為了使實踐技能方面的教學得到強化,學校還可以從社會上或者向企業的一線聘請具有專業技能的人員到工作室進行指導。
(3)“工作室”的考核與評價
考核與評價是“工作室”教學模式得以正常進行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規范教學的重要舉措。目前的“工作室”隨意性太強,考核與評價機制不健全。根據工作室性質不同,應該執行相應的評價方式,側重教學型的工作室,按照教學目標考核標準,以學生獲取的知識和能力進行考量,評價周期以課程結束為準,評價主體以教研室為主。側重項目型的工作室,以完成項目的數量和質量進行考核,尤其在產學研用方面進行量化,評價周期以年度為準,評價主體以院系為主。側重基礎研究的工作室,以成果轉換和社會效益進行考核,需要周期較長,不能急于求成,也有相當的風險性,評價主體由學術委員會或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充當。考核與評價的結果,要成為教師工作量發放的依據,并跟績效進行掛鉤,做到有獎勵有懲罰,才能激發“工作室”的生機。
(4)促進新平臺下的學生全面發展
在地方本科院校開展工作室“產學研”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對自身技能進行充分開展的新平臺,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上進心,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上進心,為學生創造一個相對良好的學習環境。一方面,對這一內容的實施,可以讓學生進行充分的實際操作,將理論知識落實到實踐中去,使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所提高,并且通過不斷的實踐為學生樹立相對全面性的認知體系,對社會實踐中的不足之處進行科學彌補。在工作室內,學生所需完成的任務要客觀而全面,要求所做的作業深入而具體。結合相關操作流程,幫助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清晰的認識設計行業的實質,從而跟上這一行業對人才的需求。
此外,在這一工作室內,學生以團隊的方式完成作業,學生的成績和團隊均需要靠團隊合作實現,這樣做有利于學生和學生之間溝通。企業通過對項目進行導入,可以將學生個人發展和企業的發展相結合,充分表現友誼信任以及集體努力的價值。
結束語
地方性院校對工作室教學模式進行科學的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以往教學過程中,學生缺乏實踐、難以對實踐環節進行科學控制等局面。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工作室教學模式為地方性院校藝術專業帶來了更多的啟發。
(作者單位:湘南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作者簡介:張光俊,男,湖南道縣,湘南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鄉村建筑規劃設計,重點研究湘南地區傳統村落保護與傳承、少數民族建筑及文化。
本論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地方本科院校整合社會資源教學的實踐研究》資助項目,項目編號:XJK016BGD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