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標
摘 要:VR(Virtual Reality的簡稱)技術,又稱虛擬現實技術,是一個正在發展的高新技術,已經開始在多個領域被嘗試實際應用,本文主要從商業模式、報道模式、媒體格局三個方面探討VR技術對紙媒發展的助力,以《紐約時報》等媒體取得的突破為著眼點,分析紙媒發展面臨的機遇,以期對紙媒做好VR轉型、實現全媒體時代的突圍提供借鑒。
關鍵詞:VR;紙媒;發展;助力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8-0077-02
VR(Virtual Reality的簡稱)技術,又稱虛擬現實技術,是一個正在發展的高新技術,是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提供使用者關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讓使用者如臨其境,置身于虛擬世界之中,可以實時、無限制地觀察三度空間內的事物。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視覺效果的沉浸感和人機交互動的交互感[1]。
有人將2016年稱為“VR元年”或者“VR新聞元年”,這一年VR正式進入公眾視野,從目前來講,VR技術在應用方面的軟硬件都不太成熟,但是人們對此扔持有極大信心,也使得VR在多個領域開始被嘗試實際應用,比如,新聞報道領域,尤其是如今不被人看好的紙媒領域,對VR技術的運用以及VR技術對未來紙媒發展的影響,非常值得探討。
其實,不僅國外的紙媒率先抓住VR這個機遇,例如,紐約時報、BBC等推出VR頻道,360度全景視頻等內容。國內的傳媒巨擎也積極嘗試,在2016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也都推出VR視頻,無死角觀察會場,實現立體看兩會。另外,據《北京青年報》報道,2016年8月17日,“VR新聞實驗室”在北京成立,首批成員單位(主要包括廣州日報、遼沈晚報、大連晚報、鄭州晚報、重慶商報、生活報、法制晚報等)將共同探索VR新聞……[2]對于紙媒來講,如果抓住VR的技術機遇就會突出內容縱深和技術縱深的雙重優勢,對其商業模式、報道模式以及紙媒在媒體格局中的地位都會產生影響,對紙媒提高競爭力和日后的發展有較強的戰略意義。
一、商業模式
2016年初,紐約時報的CEO馬克·湯普森(MarkThompson)表示,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VR業務已經實現盈利。對于VR技術的探索,紐約時報是當之無愧的先鋒,不僅如此,與BBC、ABC News、美聯社以及其他媒體相比,其VR商業模式的探索也走在前列,這是非常值得紙媒借鑒的。在筆者看來,其商業模式的主體思路就是:變“讀者”為“消費者”。
《紐約時報》不僅僅將受眾當作“讀者”,還將其當作“消費者”,VR內容的制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只是其吸引受眾擴大發行量的一個手段,VR內容做得好,吸引受眾,擴大影響力,會增強受眾黏性,進而媒體發掘受眾需求,做出產品,實現盈利,形成良性循環。具體以紐約日報為例,筆者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其商業模式。
(一)既提供信息,又提供產品
1.信息的制作和平臺建設
首先,紐約時報建立了自己的VR內容發布平臺以及VR頻道,這就為其信息的傳播奠定了平臺基礎。2015年11月,紐約時報推出一款名為“NYT VR”的App,用戶可以通過App Store以及Google Play進行下載。該App有一部名為《流離失所》的影片,有100多萬人看過,這部VR影片以三個孩子的視角,展現他們周圍的環境——千瘡百孔的教室、大片沼澤、流亡者辛苦的勞作等,將難民的生存狀態展現出來,震撼人心。除此之外,紐約時報還制作了包括科學類、政治類及時事類等廣泛的VR內容,將受眾直接帶入場景,給受眾帶來更真實的感受、更富感染力的沖擊力和內容體驗。
2.推廣
紐約時報負責廣告和創新的副總裁塞巴斯蒂安開玩笑說,“人們都認為現在做VR內容,就像在大家都還沒電視的時候跑去拍電視劇。既然這樣,我們就不如送出免費的電視機好了。”這里旨在說明,要打開VR市場,VR的普及是重要一環。2015年11月,紐約時報和Google、通用電氣等合作,給每一位紐約時報的訂閱者送了一個Google Cardboard一個紙板疊成的虛擬現實頭套。這樣人們就不用購買昂貴的頭盔套件,而只需要把手機塞到Google Cardboard里面,就可以觀看虛擬現實內容,同時,數字版訂閱者通過郵件獲取了Google Cardboard的兌換碼,為印刷和數字媒體完美混搭做了重要一步。
如今,對VR技術的普及和VR技術的實踐同等重要,紙媒在發展中應深刻意識到這一點,在重視技術的同時,可以選擇與企業或者同行聯合推廣,總之需將VR技術的普及放到戰略規劃的重要一層。
(二)占領VR廣告平臺
2016年8月,《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收購了廣告代理和設計公司Fake Love,這家公司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領域有一定的內容制作和廣告營銷能力,紐約時報的收購行為,說明其在VR道路上走得更遠了一步,這也是其對新營銷模式的積極探索。無論如何,都在說明:VR時代,廣告依然是媒體獲得盈利的重頭戲,而且,與新媒體相比,紙媒也在積極占領VR廣告平臺。
仔細分析NYT VR里的影片可以發現,影片里同樣有廣告植入。例如“Real Memories”這部視頻,Mine對這部片子提供了贊助,然后視頻中出現了“兩位主角坐在MINI車中”的場景。而對于沉浸其中的受眾來講,就好像也坐在MINE車中的后排座位,透過鏡頭可以近距離觀看車的各種情況。ABC NEWS也采用這種形式,在為犯罪局《Quantico》制作VR短片時,將贊助商雷克薩斯的新車完美結合道劇情中。
這兩個片子都獲得了非常高的點擊率,目前來看,VR廣告業務增長也是非??斓?,以紐約時報為例,其APP剛上線時,只有3部影片和兩部廣告片,僅僅3個月,又新增兩家廣告主。其未來的廣告平臺價值已現端倪。紙媒抓住VR機遇,其實是在搶占未來的廣告平臺。
除此之外,媒體還應有“私人訂制”意識,增強媒體產品意識和服務能力。
二、報道模式
VR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視覺效果的沉浸感和人機交互動的交互感。這也是VR技術變革新聞報道模式的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具體到實際操作中,要非常注重VR新聞給受眾帶來的沉浸感和交互感,做沉浸式新聞,探索VR語言。
(一)沉浸式新聞
在新聞報道中,視覺奇觀類的新聞體裁更適合做VR新聞,在人為或者地域隔絕無法親臨現場的時候,可以利用VR技術的沉浸感,給觀眾帶來真實的、富有感染力的現場存在感。例如,網易對于切爾諾貝利的VR報道,將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代表作品進行場景還原,呈現最佳視角。救援人員瓦西里回憶的腳步,穿梭在死亡之橋、普里皮亞季廣場、醫院、學校、四號核電站、摩天輪,一幕幕場景,一幅幅真實的畫面,使人沉浸其中。這時,新聞不再以傳統的視角進行報道,不是第三人稱客觀記錄,也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視頻的主角,以“我”的視角的一次沉浸式體驗[3]。
(二)VR語言
應該說,就目前的技術來講,VR語言還非常有待挖掘,其被認知的程度也只能粗略地停留在沉浸性和交互式,至于未來人們在VR中自由移動,甚至與場景中物體互動帶來的體驗認知仍然難以述說,受眾的重點體驗和關注點不同,獲得的認知也就不同。影響VR語言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或許就是敘述視角的變化。
其實在筆者看來,VR新聞的制作并沒有刻意的局限,只能講在目前條件下,哪些體裁更容易被做成VR新聞。這涉及到VR新聞關注視角,涉及到VR語言自身的特點和邏輯問題。VR新聞是以受眾視角展示事實,視角的轉變會使受眾對新聞有全新的交互體驗,這與以往的第三人稱敘述有很大不同。比如,一般認為,時政類體裁的新聞不太適合做VR新聞,但是《紐約時報》的編輯薩姆·多尼克對此這樣設想:“戴上頭盔的一剎那,你就站在了現場。比如報道選舉,我們不會去把重點放在那些候選人身上,而是放在臺下的人群中,讓你了解站在人群中是什么感覺、看到時什么人在為特朗普歡呼。當你清楚地看到身邊一個懷抱孩子的母親臉上狂熱的神情,你就會知道特朗普一定會贏得提名?!庇纱丝梢?,VR語言有著自己本身的特點和邏輯,但其本質還是在尋求完成和受眾的交互。
三、打破現今的媒體格局
相對于新媒體來講,紙媒在時效性、互動性、成本性等方面都處于劣勢,但是就像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說的那樣:“更為具象化和廣域化的傳播渠道(互聯網)會讓信息簡單化和娛樂化,海量信息中提取有用嚴肅信息是偽命題。[4]”由此可見,紙媒的嚴肅性及“內容為王”是新媒體在短時間內無法取代的。這是紙媒存在的優勢,也為其實現全媒體時代的突圍爭取到了時間。其實,與新媒體相比,紙媒的劣勢歸根到底集中在技術劣勢,因此,在未來發展中,紙媒需要主動變革發展思路,彌補技術短板,拓展平臺,調整發展戰略,才能在全媒體大潮中實現突圍。
當VR技術襲來時,紙媒實際上是和數字媒體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但是,VR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新聞制作技術性更強,內容更加專業、更具深度。與數字媒體相比,紙媒因其悠久的歷史積淀,其基礎夯實,內容深厚,人才、市場等資源更加豐富。更容易和企業,以及學界等實現聯合,通過各項研究,實現技術和思想的結合,完成轉型。而數字媒體選擇一方面會受到紙媒的內容沖擊,另一方面受到企業的技術沖擊,優勢逐漸喪失,很有可能被轉型后的紙媒所取代。
曾經,電視的發達,讓“電影將死”的預言幾乎成真,可電影業奇跡般地起死回生。如今,紙媒發展整體來講,處于低谷狀態,VR技術時代的到來是個機遇,紙媒可以此為突破點,做好VR轉型,或許可以實現全媒體時代的突圍,實現重生。
參考文獻:
[1] 張毅.VR 來襲:激情和困惑并存——今年或是虛擬現實爆發年[N].中國產經新聞,2016-05-28.
[2] “VR新聞實驗室”在京成立 利用全景攝像機拍攝新聞[N].中國青年報,2016-08-17.
[3] 在“VR 新聞”的時代,媒體會活得好一點么?[EB/OL]. http://www.yangfenzi.com/keji/media/60371.html.
[4] (美)尼爾·波茲曼.章艷譯.娛樂至死[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