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巧音
【摘 要】中國戲曲是一種美感藝術。戲曲舞臺上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依靠演員對劇本的理解、對角色的揣摩研究,配合化妝、舞美等元素,利用身段身韻、臺詞唱腔等方式完美地展現出來。戲曲舞臺上人物角色的塑造重點不僅是扮相上的表現,更重要的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刻畫人物的細節、性格特征,使其形神兼備。
【關鍵詞】戲曲;舞臺;人物形象;角色;塑造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029-02
戲曲中的諸多因素集中在演員身上,并通過他們的表演在舞臺上集中體現,演員創造角色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整臺戲曲演出的質量。在戲曲劇本中,人物形象是靜態存在的,平面的形象需要閱讀者進行審美再創造才能確立,而將劇本中的角色搬上舞臺,形成角色后,人物形象就鮮活了起來。由此可見,舞臺上人物形象的創造在戲曲中至關重要。一位優秀的戲曲演員,要具備塑造形神兼備的舞臺形象的能力,用自己塑造的角色打動觀眾,使觀眾對角色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如何在戲曲舞臺上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這是每一個戲曲演員應該悉心揣摩的課題。筆者認為,想要塑造完美的舞臺人物形象,需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揣摩劇本,了解角色的個性
戲劇演員在登臺之前,對劇本進行整體把握是基本功課。在對劇本進行通讀和精讀的過程中,演員可以對自己要扮演的角色有一個最基本的了解,對其他角色,尤其是與自己有對手戲的角色也要重點了解。通過對角色之間的交集、矛盾沖突等內容的把握,從各個角度對自己扮演的角色進行全方位的理解。通常在排練之前,演員思考得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扮演好角色。戲曲的演出綜合了舞美、音樂、燈光、道具、服飾、化妝等各個部門的工作,所有這些工作都是為了一個目的——突出角色特點,演員通過身段、唱腔等表演手段再次賦予角色生命,使其鮮活起來。因此,演員在揣摩角色時,首先要從宏觀角度思考整個演出的總體形勢、風格以及表演重點;其次,從微觀方面,在唱腔、表演、臺詞上下足功夫。在面對一個角色時,演員要反復鉆研劇本,琢磨人物的每一句話,從字里行間探索人物的性格,體會人物的情感,在內心形成角色的雛形。
二、深入了解劇本的時代背景
戲曲演員表面上看是一個站在舞臺上的職業,但是從本質上看,是一個時光的旅行家。戲曲演員要想塑造好一個角色,只了解角色的性格特點是不夠的,要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每一個人物的性格形成都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要想在舞臺上塑造出一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需要深入地了解人物所在時代的背景和文化。
三、體驗人物感情,深入人物內心
舞臺形象是通過演員對于人物的感情體驗創造出來的。戲曲前輩有句老話:“心得身不得不行,身得心不得亦不行”,說的是角色的塑造要達到身心統一、內外一致,才能活靈活現。一個角色的扮相、著裝、妝容是對其“身”的重現,而感情的揣摩則是走進人物內心,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關鍵。例如在錫劇《尋兒記》中,孫淑林一角有18年的年齡跨度,在每一個年齡段中,人物內心的情感會隨著角色的經歷而有所不同。在18年后的一段唱腔中,孫淑林這個角色儼然已經是個飽經風霜的老人了,唱詞中訴說這18年來尋兒經歷的痛苦,與之后的兒不認母形成對比。演員要走進角色的內心,充分感受角色此時的感情波動,唱腔上可以采用激昂與低沉相配合的方式,將塑造人物的重點放在內心活動上,將人物的滿腹辛酸表現出來,與最后的一腔悲憤形成對比,會更讓觀眾為之動容。
戲曲演員在情感的表達上講究真情流露,而不是程式化或者臉譜化的表演。藝術是具有感染力的,真實的藝術是富有生命力的,演員只有真正走進角色中,體會角色的真情實感,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創作,才能賦予角色生命。
四、從細微處刻畫人物形象的神韻
在戲曲舞臺上,一個角色塑造的成敗往往是由細節所決定的。如果缺少了細節上的表現,無論舞美多么精致,唱腔多么專業,角色仍然會缺乏真實感。細節的刻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眼神。眼睛是心靈之窗,人物每一個細微的心理變化和內心活動都會通過眼神變化表現出來。我國偉大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在初學京劇時被自己的老師嫌棄雙眼無神,梅先生為了訓練眼睛,每日緊盯著飛翔的鴿子,終于練得一雙清眸,眼波流轉間風情萬種。由此可見眼神對于塑造戲曲角色的重要性,眼神運用的好壞,體現了一個演員的內涵與基本功力的深淺。好的演員會根據特定情境中的人物心理,運用眼神去鮮明突出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神采飛揚,令人回味、遐想。例如:《拾玉鐲》中傅朋拾到玉鐲,送還給孫玉姣,這時兩人之間的感情交流、眉目傳情都是通過眼神來表現的。
(二)動作。動作是戲曲的中心,演員的心理活動是通過動作、舞蹈身段等外化表現出來的。以細微的動作刻畫人物形象,可以使角色更有生命力、更加真實。
(三)情緒。人物的喜怒哀樂、不同的性格特點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大家閨秀的掩嘴輕笑與小家碧玉的俏皮巧笑,表達的都是喜樂的情緒,但是刻畫出的人物形象卻完全不同。一個“笑”字,在戲曲舞臺上大有學問,如扮演《太白醉寫》中的李太白時,要通過各種各樣的笑來表現醉態,這時就要看演員笑的基本功了;后面還有蔑視高力士的笑,叫高力士磨墨鋪紙時的狂笑,表演時一定要開懷大笑。不同的情緒應根據角色的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這樣才能讓戲曲人物更加靈活、有趣。
戲曲人物的成功塑造需要戲曲演員多年的經驗累積和不斷地學習,目前我國致力于發展文化事業,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作為文化瑰寶,也將在不斷地傳承和創新中發展壯大。隨著中國在國際文化市場上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中國的戲曲文化也將面臨更多的發展機遇。這對于戲曲工作者尤其是戲曲演員而言,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挑戰。
一個優秀的戲曲演員需要不斷地磨練和學習。
首先,要有扎實的基本功。練就一身扎實的基本功是一個戲曲演員成長和成功的首要條件。中國的戲曲藝術就是程式藝術,它是用程式化的表演來塑造、刻畫人物,所以戲曲演員必須要熟練地掌握戲曲的唱、念、做、打等藝術表現形式。戲曲演員經?!笆昴ヒ粍Α?,老一輩藝術家常將“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作為訓徒的口頭禪,可見扎實過硬的基本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根基。
其次,擴充文化知識儲備。舊時代的戲曲工作者因時代的封建思想和偏見不被人重視,然而當代戲曲文化工作者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文化人士的重視。戲曲演員在舞臺上備受矚目,觀眾的目光不僅集中在演員塑造的角色身上,還聚集在舞臺燈光背后,即戲曲演員的修養提高上。因此,不斷地學習和積累,不斷擴充知識儲備,為今后的表演累積更多的能量是一個戲曲演員的工作重點之一。
最后,想要走上舞臺時光芒萬丈,必須在走下舞臺后深入生活。戲曲被很多人奉為神壇上的藝術,但是所有的藝術都是源于生活的,充滿了煙火氣和人情味。一個藝術家如果沒有生活的累積,不食人間煙火,沒有經過生活的洗禮,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會脫離真實。因此,要想在舞臺上塑造出鮮活靈動的人物形象,演員必須扎實深入生活本身,去感受和了解生活的本質。感受人與人之間、人與時代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情感。
總而言之,舞臺形象是表演藝術及演員本人創作的起點和結果。無論什么角色,只要把握了特點,找準了細節,投入了真摯的情感,必然能使塑造的人物形象在舞臺上迸發出璀璨的火花,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戲曲藝術是我國的傳統藝術形式,經歷了時代的洗禮,不斷地發展、沉淀、繼承和創新,如今已是能夠在世界文化舞臺上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一種文化形式。京劇大師梅蘭芳、昆曲大師龔隱雷、越劇大師王文娟等老一輩藝術家用畢生的精力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舞臺人物形象,每一個戲曲文化工作者都要借鑒和學習這些藝術家老前輩們留下的經驗,提高自身的基本功和自我修養,為我國戲曲傳統藝術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啟生.淺談戲曲舞臺上的“演員藝術”[J].黃梅戲藝術,2010(03).
[2]葛珍林.談戲曲舞臺的與時俱進[A].文化研究論壇[C].2011.
[3]朱玉寧.彼得·謝弗總體戲劇研究[D].上海:上海戲劇學院,2013.